文学需要真诚
2005-04-29吴中杰
吴中杰
前几时,一位戴厚英的老同学对我说:“转眼间,戴厚英遇害快要十年了,我们能否搞点纪念活动?”这自然是很好的建议,但可惜我们都不掌握什么资源,要组织活动也无从着手。恰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铁仙兄打电话来,约我编选一本戴厚英散文集,作为华东师大作家书系之一种。我想,为亡友编一本书出版,正是一种很好的纪念,于是马上发电子邮件给厚英的女儿戴醒,她也很高兴,回信说母校能为妈妈出书,这是最好不过的事。
厚英是小说家,因小说而肇祸,也以小说而名世,散文只是她的余墨。但因为她的许多散文都是经受了痛苦的煎熬而写成的,是她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非常动人。有些朋友甚至说,她的散文写得比小说还要好,这种评价也鼓舞了厚英的写作热情,她的散文后来就写得多起来了。前几年,我和高云为她编8卷本文集时,散文卷就出了上下两册。内容很广泛,我们将它分为六辑:人生感悟,世态漫议,书的世界,亲情友情,客居随笔,异国散曲。这是按内容分类,就文体而论,则抒情、议论、叙事都有。这次我们又将她的散文通读了一遍,觉得如果将各类品种都选一点,那就等于是《戴厚英文集》散文卷的压缩本,意义并不是很大。倒不如出一本专题性散文集,对读者也许更有意思一点。
戴厚英在文坛上是个是非人物,她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那本打头炮的《人啊,人!》,曾激起阵阵波涛,也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道风景线。厚英的遭遇,不但关涉她个人的命运,而且也是时代思潮的反映,这里自然有人事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乍暖还寒时节的气候使然,很有一点历史意义。她的这些遭遇在她的散文和回忆录中都有所记载,而且是带着深情的笔触写下来的。正因为这些文章是她用自己的激情写成,所以也就成为她写得最好的散文。我们将这类散文和回忆录的相关部分结集在一起,出一本有关她写作生涯的专题性集子,也许对读者了解一个作家和一段历史,都有好处。
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一人世界阔”,主要反映作者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了解她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作的;第二辑“我的文学观”,结集了作者谈自己文学观念的几篇文章,以及一些相关的序跋,这些文学见解在现在的一些青年读者看来,也许已是相当保守的了,但在当时却引起轩然大波,是批判的靶子,特别是《人啊,人!》后记中所说的那些观点:第三辑“陷落和突围”,则反映了作者因作品受批判而带来的人生际遇,和她的不屈的挣扎,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回顾所来径,还是很有教益的。
戴厚英是从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她当过文艺哨兵,做过文化打手,进过上海市委写作班,而且还曾经是批判“明星”,这些都曾经使她大出风头,但实际上却是使她陷入错误。后来她站在废墟上重新思考,幡然醒悟,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戴厚英勇于承认错误,从不文过饰非,她是一个坦率的人,敢于把自己的是是非非,好好坏坏,全都说出来,写出来,毫无讳饰,因此她又是一个真诚的人。这种真诚,本是一个公民、一个文人所应有的基本品质,不必特别张扬,但在撒谎、抵赖、甚至倒打一耙而能走红的年代,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时候,要想不犯错误实在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只有一股革命热情,而思想并不成熟的青年人。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有所认识,能够改正;可怕的是不肯承认错误,因而生出出种种是非来。戴厚英以批判人道主义的尖兵走上文坛,后来却成为宣扬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受到批判,这看来很矛盾,其实是她在有过“文革”的阅历,经过认真的思考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真诚的。
文学需要真诚。戴厚英的作品具有真诚,所以它才有力,能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