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外星人遗址”揭秘
2005-04-29
1996年6月,一位曾从事地质工作的知名作家深入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托素湖进行他的探索之旅。谁想就是通过这次旅行,凭借探索的欲望、发现奥秘的冲动及作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促成了一个天大的神话——
“外星人遗址”惊现柴达木
当这位作家初到托素湖畔时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开阔的湖面没有任何生物,四周尖锥状的小山仿佛被大火冶炼,不见一丝生命气息。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收获:在托素湖以东的巴音诺瓦山脚下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山洞。洞口为三角形,如人工开凿一般。清一色的砂岩,几乎看不到一点杂质。山洞深处,一根从岩壁中穿出的铁质管状物,同岩石嵌合得天衣无缝,不见头尾,让他莫名惊诧。此后他又在巴音诺瓦山和托素湖之间的河滩上发现了更多的神秘管状物。这些管状物形状奇特,鬼斧神工。
当这次旅行结束后,这位作家将从管状物上取下的一块样品送到了当时冶金部直属的锡铁山冶炼厂进行化验。结果除了常见的金属元素外,样品中还有8%无法化验出的元素。
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左右他:戈壁荒滩上这些突兀而来的管状物只能有两种来历,不是来自地球人,就是来自外星人。无法探明的元素或许就是外星人带来的宇宙物质构成。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作家经深入调查了解到:柴达木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距今约3万年之久。当地出土的文物多为兽骨、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从未发现铁器。新中国成立后曾几次开发柴达木,但从未在托素湖一带施工。因此,作家断定这些管状物不是古代先民留下的,也不可能是现代工程的材料,极有可能是外星人构建的管道群。
为获取足够的证据,这位作家又赶到距离托素湖几十公里远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察站。这个观察站在亚洲是个绝好的天文观察点,几年来从这里共发现了近100个星系,具有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且极易接受毫米波等诸多优势。而这些使作家愈发坚定了对自己推测的肯定,甚至认为宇宙的使者光临柴达木盆地时醒目的托素湖或许是外星人的坐标。
另在巴音诺瓦山背后的戈壁滩上有一块异常平坦的开阔地。 而这一自然地势此时在作家眼中如精心夯实的机场,无疑是外星人飞行器的着陆点。
经过一番考察和推论,作家终于被自己的发现彻底征服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论:
这些神秘管状物极有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而托素湖一带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活动遗址,巴音诺瓦山的那个神秘山洞就是外星人洞;于是《走进柴达木》问世了;于是一个惊世的“发现”诞生了。
科学与VS想象
“托素湖惊现外星人遗址”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2001年5月由多家国内权威学术机构的多位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奔赴托素湖,试图解开神秘管状物来历之谜。科考队不局限于那位作家发现管状物的河滩上,而且在湖的四周和湖底也发现了不少大小形态不一的管状物。这此管状物有的象切开的香瓜,有的像长长的黄瓜,在湖水的淘洗下管壁清晰可辨……
神秘物质的取样马上被带到北京,经权威检测机构对取样同月球物质和陨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比较,结果却使托素湖管状物的神秘色彩大打折扣:管状物与陨石和月球的分析资料比较完全不同。由此可断定,管状物不可能是外星人带来的;再用热释光测定同位素的办法检测取样,测得管状物样品的年龄距今约十四、五万年。这一结果同柴达木盆地3万年的人类活动史相比照,意味着这些管状物不可能是人类所为;再有就是对以前作家检测时那8%的不明元素也验明了身份,不过是常见的金属元素钾、铝、钠等。
化验最终认定样品为碳和黄铁矿的胶结物,不是人工所致。
神话至此破灭,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不过是上万年形成的地质之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鉴于这些管状物只分布在较硬的砂岩里面的现象,考察队对铁质管状物形成的最初环境有了了解。根据地质学上的岩相理论分析,这些较硬的砂岩层是由洪水冲击形成,在地质学上叫作洪流相。因此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些铁质元素是上百万年之前被洪水激流冲刷到托素湖一带,然后沉积在砂岩之中的。由于铁质元素和被洪水带来的其他沉积物一起被快速掩埋,在洪水逝去、沉积物同水隔开以后,逐步变为还原环境,水中硫化物分解出的硫化氢气体同洪水冲击携带的铁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黄铁矿。
但在对管状物的成因上专家们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专家认为大部分管状物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另一部分专家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理由是沉积作用不可能使铁质元素这么丰富地集中在一起,而形成几何形的管状更是不可能。争论归争论,专家们求同存异一致认为:管状物的形成同柴达木盆地几百万年前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是分不开的。要揭开这一奇异现象的奥妙,就必须要再回到数百万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柴达木。于是专家们把目光投向距托素湖西北不到40公里的化石山,那里无数的海虾完整地镶嵌在化石山岩石中,今天看来仍是栩栩如生。这就说明在距今4000万年前柴达木还是汪洋大海,经后来的造山运动才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由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提升,导致了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专家认为,这种变化事实上正是托素湖神秘管状物形成的外部原因。
距今上百万年前由于柴达木盆地的倾斜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古托素湖,其面积要比今天的托素湖大得多。巴音诺瓦山原来是古托素湖底一块平坦的陆地,只是后来由于地质挤压作用,像弯起的弓抬升出湖面,而抬升后的山体产生了裂隙。通过考察专家们发现,那位作家提到的外星人洞正好在这座山的裂隙之下,很显然是由于裂隙被水冲刷而形成的。对于洞里发现的那个管状物,部分专家认为是在地壳变动过程中,熔岩在地层下奔突,遇到裂隙就喷射出来,这样藏在裂隙里的岩浆就形成了后来的神秘管状物。还有一个依据就是管状物的放射性铀含量达到每克208毫克,比周围的岩石高出几十倍。
然而另一些专家对这种观点提出否定意见。他们认为经过取样分析没有发现管状物是岩浆形成的有力证据,且管状物周围的岩石也没有被高温腐蚀。放射性元素的来历还须继续研究。他们通过对托素湖一带地貌的再次考察,认为托素湖地层比较稳定,地层下的岩浆并不发育。因此在极小的范围内管状物既有沉积作用形成、又有岩浆形成的情况在地质学上不可能出现。况且如果有火山活动,柴达木油田就不可能形成。
正在僵侍不下的时候准确破解谜团的转机出现了:一位专家通过野外考查发现了铁质管状物内有植物碳化后的残留物,据此专家们认为管状物是植物被沉埋后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植物化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于是从外星人洞的管状物上分内外壁取下两份样品送到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化验,通过一种精确度能够达到10的负9次方的等离子发射光谱测试,得知组成管状物的有数十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同先前在北京的测试结果一致,有机物含量相差不多。但样品中钾和铁含量的渐变规律却有利于管状物是植物化石形成的观点,理由是管状物内壁向外壁铁含量在逐渐增加,而钾含量减少,其中有机物含量相差无几。此后专家们再次对管状物进行了细致的观测,虽然没有发现树干、树皮等植物结构的显微镜下证据,但从宏观上却发现了树状的同心圆结构,这些结构酷似树木年轮,并且有的管状物从外部状态看,呈现出树状结构。
因此,只要能证明昔日的柴达木曾有过大量树木的话,管状物生成之谜就能告破。
拨开疑云真相大白
距托素湖不到300公里的诺木洪乡有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在茫茫戈壁滩上有一条由贝壳和沙粒结成的绵延数公里、5米多高的堤梁,被当地人们称为贝壳梁。这些贝壳向今人述说着柴达木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
距今数百万年前的柴达木处于亚热带环境。鉴于当时的青藏高原还在隆起阶段,印度半岛的暖湿气流尚能进入盆地,故那时的柴达木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洪水暴雨不断。由于激流携带泥沙覆盖了树木,大树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来喜马拉雅山急剧升高,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被挡在了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致使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变冷,托素湖的水面逐年缩小,而诺木洪乡一带正是盆地的低洼处。后来湖水枯竭,这些贝壳惟一求生的去处竟变成了它们的死亡之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沙漠化和干旱。之后,托素湖一带的地层开始了剧烈的沉积作用,使大树被土壤和砾石深埋在地表之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深。这个过程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地表下的树木经过脱水,自由氧逐渐被消耗,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这就是铁质管状物形成的关键时期。转变还原以后,本来是木质的管状物同周围的沉积物相比较疏松,使得周围的铁质由三价铁变成二价铁,逐渐向疏松多孔的木质结构流动。按照地质理论,地层下每一千米深度,温度就要增加33℃,在这样的温度和化学的条件下,树木发生了一种有趣的变化:疏松的木质部逐渐腐烂,铁质元素发生化学反应,附在了不易腐烂的树木韧皮部,这就是铁质管状物最初的形状。
尽管托素湖外星人遗址之谜经历了天上、人间、地下的一波三折,最终还是从人类难以企及的星外演变到了柴达木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在此没有必要谴责那位作家所制造的玄虚,因为在人类面前大自然依旧是谜团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