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冻为何暗藏杀机
2005-04-29柏青
柏 青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于2005年4 月16日和17日连续两天报道了儿童食用果冻窒息死亡事件。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此发出了警示,提醒家长谨慎购买小型杯装果冻产品,不要向儿童喂食,更不要让儿童单独食用,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果冻产品的体积、形状和包装问题制定强制性标准,以确保果冻产品的安全性。果冻夺命事件再度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悲剧缘自小果冻
2005 年3月26日上午10时,一场特殊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百余名手持鲜花的家长向一名来到人间仅19个月的女婴陈若宁告别。10多天前,若宁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宝宝,却因为食用果冻而不幸窒息死亡。
3月15日上午9点30分,来自台湾的陈俊超夫妇像平常一样下楼,他们的目的地是仅两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小区,临走前,夫妇俩特意嘱咐保姆照看好只有1岁零7个月的女儿——陈若宁。
10分钟之后,独自在家玩耍的陈若宁闹着要吃果冻,于是保姆打开了一个喂给她吃,小若宁接着要吃第二个,而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保姆变得十分紧张,慌乱中她想到了医院,于是她抱起小若宁冲出房间,从14层坐电梯下楼,然后跑到附近的街道上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往最近的医院。
解放军八五医院是陈若宁接受抢救的第一站,从被果冻卡住喉咙到送到这里,大概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而此时的陈若宁心跳和呼吸都已经十分微弱,可以说死亡正一步步向她逼来。进入急救室后,医务人员立即尝试用吸管吸取陈若宁喉咙中的果冻,但很快,这一尝试就被放弃。
情急之下,八五医院的医务人员只能采取非常规的方式进行抢救。
医生用手放到小若宁喉咙里,抠出来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果冻,但是这个时候她的呼吸和心跳已经没有了。
3月15日上午10点钟,陈若宁被送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继续进行抢救,在重症监护室里她和生命进行了最后的抗争。陈若宁到达儿科医院的时间距离被果冻卡住喉咙已经过去了近30分钟,此时她已经处于严重昏迷的状况。儿科医院的急救人员立即对小若宁的呼吸系统进行恢复抢救,同时对大脑缺氧的辅助治疗也在同步进行。
但是大脑的严重缺氧却仍然在威胁着她的生命。
因为她的大脑缺氧超过六分钟,将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窒息极限”。
3月19日凌晨2点,年仅1岁零7个月的陈若宁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份死亡证明上,她的死因为:异物吸入,缺氧性脑病,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像小若宁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别现象。就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抢救陈若宁的时候,同一个病房里,还有一个名叫程杨的两岁半男孩也挣扎在死亡线上,原因同样是被果冻卡住了喉咙。2005年大年初一下午,程杨的父母带他去逛超市,买了些果冻喂给他吃,没想到意外在一瞬间发生了。程杨在5分钟内就被送往医院抢救,即便如此,他的生命也一度危在旦夕。最终,程杨奇迹般地恢复了呼吸。然而,两个多月里,他几乎没有任何知觉。不仅如此,程杨现在根本无法进食,医务人员在程杨的鼻孔中安置了一个塑料管道,食物只能从这里输送进他的身体。
谁也无法预料小程杨什么时候能够醒来——他已经成了植物人。
小果冻为何成杀手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有一份特殊的名单,这份名单上记录了从1998年至今因为食用果冻造成气管堵塞的患者资料,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大多都是幼小的儿童,其中最小只有六个月,而最大的有七岁。
在最近四五年中,每年至少有超过10例以上的孩子因食用果冻造成气管堵塞,而在这类患者中,死亡率相当惊人,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为什么果冻堵塞会导致如此高的死亡率呢?专家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果冻的尺寸。记者发现,80%以上儿童窒息甚至死亡事件的凶手都是直径3厘米以下的小果冻,而这正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由于3岁以下幼儿会咽部发育远未成熟,吸食时更容易堵住气管。另有案例证明,10岁以上的儿童和老人也容易被噎。
小果冻为何暗藏杀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灵恩教授解释说:“小型杯装果冻的大小与儿童的喉咙相若,如果儿童吸了果冻呛在气道里,整个气道就被堵住了,因为果冻有增稠剂不容易化开,也很难吸出来,这样就会卡死。”。
专家提醒消费者,如果孩子不慎被果冻卡住嗓子,家长要用抠喉咙、压舌头等办法迅速刺激孩子把它吐出来。该专家表示,出现这种事件非常紧急,家长一定要手疾眼快,否则赶着送到医院都来不及。
同时,也有其他儿童专家表示,事件刚发生时,家长可把孩子倒抱起来,使劲磕背,或者用软管从喉结上或喉结下直接插进气管,使肺部可以不经喉咙即可通气,也能保住孩子的生命。至于软管对颈部的伤害,则可以进行后期治疗。
呼吁:小果冻何时才“长大”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儿童吸食果冻、窒息死亡的事件,大都是由于直径3厘米左右的小果冻引起的,这种果冻在不少国家已经停止生产,但在我国市场上却是最畅销的,目前占据果冻市场的主流。
在果冻夺命的背后,我们再次看到了有关标准的缺陷。我国早在1992年就已经制定了果冻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但其中对于果冻产品的规格大小并没有涉及。相比国内,国外早已重视果冻形状问题。2002年,欧盟决定禁止销售和进口以魔芋胶作为胶凝剂的小型杯装果冻。之后,欧盟健康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宣布,在果冻包装的安全说明标签不足以起到保护儿童健康的作用时,小型杯装果冻必须从所有欧盟成员国的货架上撤下。2004年底,韩国也暂停销售直径在4.5厘米以下的果冻。
面对不断发生儿童因吃果冻窒息死亡的事件,我们的相关标准为何还是一个盲区,小果冻为什么老是长不大?1992年距离现在已经13年了,果冻从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产销量有限,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国果冻制造企业近300家,产量约60万吨,总销售收入近50亿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看来,要小果冻“长大”,不仅需要消费者和厂家、商家在法律平台上不断博弈,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相关规定,加大监管力度。
修改标准已经刻不容缓,标准晚出台一年,就有新的生命因此逝去,谁能担负起这个责任?谁又能忍看失去孩子的那些家庭的痛楚?
链接1:
[果冻引发儿童窒息事故列举]
国内
1997年11月,昆明一名幼儿因吸食果冻,造成窒息死亡;
2000年1月,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乡一名周岁男孩因果冻卡住气管致死;
2000年1月25日,秦皇岛市一名一岁半的男孩在家中吃果冻时死亡;
2000年3月19日,大连市一名8个月大的幼儿在被喂食果冻时,窒息死亡。
2001年4月,青岛一岁男童王超食用深圳赐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乐口佳”牌双歧因子AD钙果冻时噎死。经过半年官司纠纷,王超父母于同年12月获赔45775元。
2002年2月,山西太原一名1岁10个月的女童吸食果冻时不幸噎死。
2002年2月,北京一名8岁男孩吃果冻被噎死。
2003年3月,温州一名14个月的男婴被果冻噎死。
2003年6月,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小河子村一名仅9个月大的男婴吞食某种“没有警示标志”的果冻窒息而死,然而其家人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没有诉诸法律,甚至不愿向媒体透露生产厂商。
2005年2月,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一名2岁男童因吸食果冻堵住气管窒息身亡。
国外
1999年5月,美国一名9岁的菲裔女童因为食用果冻被噎住,2001年不治身亡,2003年美国法院判决生产果冻的台湾盛香珍食品公司赔偿1670万美元。2000年11月,美国3岁男童琼斯奇因为食用盛香珍荔枝口味果冻噎喉死亡,厂商被判处高达5000万美元的赔偿金。2004年9月,韩国一名8岁女童食用台湾盛香珍制造的迷你果冻时噎到气管,10月不治身亡。
链接2:
果冻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期对果冻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2005 年4月17日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果冻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
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表示,这次抽查显示,大、中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较好,产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因此可以说,质量较好的果冻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质量问题有四。一是部分小企业超限量使用甜味剂甜蜜素。二是部分企业超范围使用防腐剂苯甲酸。三是部分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减少投料,可溶性固形物达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四是产品的标签不规范。
6种产品质量较好进入红榜:阳江喜之郎杏子果肉果冻、东莞徐福记杨桃果味型果冻、福建雅客欢吸可吸冻、海口椰树果冻、上海台尚青春果冻、上海华元鲜果冻(蜜柑)。
4种产品质量较差进入黑榜:成都市武侯区百川食品厂108克装的“小超哥”好气派果冻、津乐食品饮料厂40克装的“小康仔”吸吸果冻、重庆市九龙坡区日财食品厂16克装的“乐佳佳”水果冻、重庆沙区鸿发食品厂15克装的“红毛丹”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