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天佛国普陀山

2005-04-29瞿明刚

寻根 2005年5期
关键词:佛国普陀山海天

瞿明刚

普陀山岛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东部沿海“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

普陀山陆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最高点佛顶山海拔291.2米。

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的美誉。

普陀山的全部美丽与魅力都藏在“海天佛国”四个字里。这是明代参将侯继高在督师海疆时的题刻,400多年来,“海天佛国”已成为普陀山的独特文化代码。

海天,谓普陀山自然环境海阔天空, “眸开千里旷,心静万缘空”;佛国,谓普陀山人文蕴涵佛性馨香,“山当曲处尽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

普陀山作为东海岛链的一环是护卫家园的地理门户,作为“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渡人舟”的观音菩萨的道场,也是抚慰生命的心理门户。

现在每年近200万的朝山人员便是“海天”游客和“佛国”香客,或者“海天”游客兼“佛国”香客。

普陀山是地火与海水共同造型的结果,石林水府,山海兼胜。

深海强震,火山喷发,海退海浸,水与火互生互灭,山与海相摩相荡,光与风琢之磨之,终于塑造出普陀山的独特地貌——青山奇峰铺陈岛上,幽洞玄壑环绕海岸;古树透出古意,清泉沁出清凉,金沙镶出金边,怪石透出怪趣。加之海湾弯出幽邃,险礁露出险象,海潮喧哗潮音,海火火映沙滩,普陀山便是一处山海兼胜的“人间第一清静境”了!

元代赵孟《游补陀》诗颇能概括普陀山海山一体的综合美——

缥缈云飞海上山,

挂帆三日上潺。

两宫福德齐千佛,

一道恩光照百蛮。

涧草岩花多瑞气,

石林水府隔尘寰。

鲰生小技真荣遇,

何幸凡身到此间。

普陀山地貌有山地地貌、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三类地貌多相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以山地为主体。

全岛南面最低的山高仅17.6米,形成中部膨隆四周低缓的地势。游客和香客从进入海岸牌坊开始,经香云路的漫长攀登,朝山的高峰体验就天然地被安排在佛顶山礼佛了。那是一次有“云扶石扶云”可以赏心、有“佛顶山礼佛”可以慰心的山海审美之旅和宗教皈依之旅。

“海天佛国”的文化代码就被镌刻在香云路边的巨大山石上。

西线集中了山地风光,因此宜看山赏石;东线集中了海积与海蚀风光,因此宜观海听潮。

普陀山山地元素齐全,山、峰、岭、涧具备,岩、石、洞、门兼有。

山地景观以石景最奇。

普陀山石趣有五类:四天门的园趣,心字石的情趣,一叶扁舟石的逸趣,磐陀石的险趣,二龟听法石的佛趣。

竖二横一的山石构成山门,从而有庭院的温馨——全岛有四个天然石门,天造地设般布置在岛的东、南、西三面,构成佛国“山门”、“天门”、“天设闲关”。许多名山都有“天门”,普陀山“天门”与众不同:“方圆巨石,自相累架,如人工结构者”,而其他名山的天门大多为通透山洞而已。

“法华灵洞”为裘琏版十二景之一,最奇就在法华洞东天门有庭院式温馨,万言《法华洞》“穿处等户牖,坐来即床帐”,许琰《法华洞》“石窦穿门入,便知斯境奇”都是诗证。

南天门,为普陀山本岛与原来孤悬海上的南山岛之间的天然石门,门内有清代总兵蓝理题写的“山海大观”四字。

西天门,是由三块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门,石门上方横石题有“西天法界”四字,游人佝偻而入西天门,便可以饱览梅岭峰山麓的石景。这是山石的园趣。

普陀山石趣数西天门内最集中。

西天门下西南方向一块巨石上刻有一个巨大的“心”字,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为普陀山最大石刻文字。清代高鹤年的《普陀山游访记》有“石上刻心字甚大”的记载,可见,这个“心”字决非有人误传的为“文化大革命”的“遗产”。佛家以修心为上,心善即佛,心恶即魔,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现今人们发展出一套时髦的“情趣”说法:一个人在“心字石”上拍照为“一心一意”,相爱的人合影为“心心相映”,三人合影为“三心二意”,多人合影为“万众一心”。还有一个说法,在心字上面留影,留给心上人;在心字边上留影,留给心边人;在心字底部留影,留给心底人。

一叶扁舟石在西天门路侧一处宽大斑剥的倾斜石板上,两端微翘,中部略凹,状似轻舟搁浅山上,游人既可以驻足其上以观沧海,也可以躺卧其上,虚拟“乘风破浪”,怀想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隐逸之思,更饶有逸趣。

“磐陀夕照”为普陀山十景之一,磐陀石也是普陀山的名片景点。磐陀石实为两石叠合,下大上小,大石为磐,“磐”,牢固也;小石为陀,“陀”,倾斜不平也。下锐上广,疑动似飞,却万古凝立。似险实夷,既险也奇,富于险趣。

二龟听法石在说法台石的西侧,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一龟昂首崖畔,竭力攀援。传说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不觉误了回归时辰,化龟为石。又说二龟一雄一雌,尘缘未断,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被观音罚作石龟。

普陀山沿岸多海蚀与海积地貌,海蚀地貌以海岸石洞为最妙,海积地貌以沙滩为最旷。

海蚀洞穴与海蚀巷道以“潮音洞”和“梵音洞”最壮观,“两洞潮声”或“古洞潮音”为胜景之一,两洞是历代名人、文人惊叹的壮景,更是八方信众千年迷魂的奇景。

潮音洞是花岗岩破碎带崩塌形成的海蚀巷道,深20余米,高10米,洞内怪石嶙峋,涨潮时,浪石相激,声如轰雷。明代张岱在梵音洞亲自验证观音现身的传闻:“至洞前,横亘石桥,望洞中黝黑,人摩眼日光下,谛视之,见洞中蓬勃有烟气。从明视暗,见石迹藓斑,随人意想所至,便成形相。或见菩萨,或见鬼王,或见神道,所言种种,赞叹而已。”原来是朦胧水汽与隐约石斑的合作通过人们想像造成的结果!普陀山在唐代大中元年(847年)就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尽十指而亲见大士的传说,因此,后世信众舍身者有之,燃指者有之。舍身求进“佛国净土”,燃指求见观音显灵,显然都是信仰过度。张岱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朝拜普陀,他所亲历的二月十九观音香会盛况显然是一次信仰迷狂—他来到一个佛殿,看到香烟弥漫,男女千人鳞次而坐。当夜,比丘、比丘尼,燃顶燃臂燃指,俗家闺秀,也有仿效的。烧炙酷烈,惟朗诵经文,以不痛楚不皱眉为信心,为功德。他反驳说:“菩萨慈悲,看人炮烙,以为供养,谁谓大士作如是观?”回应他的只有殿中訇轰之声,动摇山谷。这一夜,寺僧没有睡觉,百炬齐烧,对佛危坐,睡眼婆娑,有见佛动的,有见佛放大光明的,各人举出所见,以为灵异,通宵才散。

海蚀岩柱以花岗岩“师石”为典型。民国时有人题刻“师石”,认为它“形奇怪,俗气绝,耐风雨,质坚洁。能当怒潮,能磨顽铁。如斯如斯定可师,卓哉米颠拜而悦”。

海积地貌主要是沙滩、砾滩和泥滩,环绕在普陀山的四周。

千步沙在法雨寺东南方向,背倚雪浪山,面朝普陀洋,绵亘三里,似金毯横铺,如黄金遍布。南端朝阳洞前黄色礁石巍然布列,北端望海亭后古木成阴青山如锦。大风天气,怒涛卷过,似蛟龙出水,吼声震天,飞沫溅空。天下名山寺占多,禅意和诗意同调,佛性与诗性相通,风景和佛经都指向人心的修炼。“千步金沙”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明代丁鸿阳《千步金沙》吟道:“平沙十里软如茵,一片黄沙净绝尘。步步莲花开觉路,到来都是法王身。”

百步沙在普济寺东面,这里是观赏日出的理想地方。百步沙北边就是朝阳阁,古人诗句“凝眸瞻法相,亲见现慈航”似乎是指在朝阳阁可以看到洛迦山“海上卧佛”。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从普陀山百步沙和千步沙远望如一尊海上卧佛。

普陀山向佛而生,佛借普陀山而神。

海天佛国,海是根基,海如佛性,海藏禅机—大海托起山峦如簇,白华散馥;拥卫石头如砥,奠基岛体;润泽古木参天,瑞气祥和;发动潮音说法,梵响震醒愚顽;平铺金沙如缎,显示净土真容;更有此岸与彼岸,无数游船如宝筏,普渡众生,象征由迷境向悟境的精神升华!

海天佛国,石为主体,石通佛性,石蕴禅趣。《华严经·入法界品》:“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法界,就是真理境界。普陀山恰巧天造地设了一个西天门,三石成门,上书“西天法界”,旁书“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进入天门,普陀山更天造地设了一组石头的奇观成为佛经幻想境界的实证与“外景地”:观音说法台,金刚宝石,五十三参石,二龟听法石。

观世音是古印度的神,普陀山是中国的海岛,观世音与普陀山结缘导致“震旦第一佛国”的诞生。“灵山处处著禅机”,普陀山景观无不绝妙对应佛经和传说,对应传说是人们因景生情,因景生事,人为附会不足奇怪;而对应早在公元4世纪就产生了的佛经《华严经》(从任继愈说),就奇妙无比了,因为佛经发生地与普陀山相隔千山万水!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云:

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善财童子到了补怛洛迦后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宣说大慈悲法。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普陀山被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而佛经所谓“南海”,“补怛洛迦”,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无疑是印度半岛南部海域。

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渡海来山隐居修道炼丹,后人称此山为“梅岭山”,此名沿袭了千余年,现山上仍有梅福庵、炼丹洞等古迹。但是,普陀山地貌、地形、景观、植被酷似佛经里的华严境界,于是终于有了普陀山与观世音的结缘。

有诗句感叹道:“谁知一点山浮处,竟是大悲佛道场!”

普陀山亿万斯年的佛境造型在等待观世音的莅临,得海独优的地理位置在等待观世音的莅临,耕海牧渔的吴越先民在等待观世音的莅临。

观世音踏着海上丝路浮海而来。

观世音来自印度洋北部印度半岛。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十秣罗矩吒国写道:

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或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

布怛洛迦,梵文Pota1aka,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有小白华树、光明、海岛等。补怛洛迦还有“港口”的意思,印度布怛洛迦山的确切位置有人认为在印度南端著名的科摩林角附近,秣剌耶山东的一岩谷之岛,便是补陀洛迦山。

科摩林角是印度半岛连接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而深入印度洋的岬角,印度的“天涯海角”,海上丝路的枢纽之一。南朝时的中国人已经将海上丝路绕过印度半岛、斯里兰卡铺设到波斯湾,南海观音信仰就在补怛洛迦万国商船漂凑又漂散中遍布东南亚众多国家。

普陀山与观世音的结缘是通过一个日本高僧和一尊观音圣像而发生的,被说成是“佛选名山”。据说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和尚慧锷二度来华,在五台山上求法,在山上得到一座观音像,同年,带观音从四明乘船回日本。船过普陀山时,触礁并为风阻。慧锷祈祷道:“菩萨如果与我国无缘,当为你安置你所欢喜之地。”浪平后,船遂得以前进,停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下。日僧下船后,便把观音放在张氏家中,后来便成了“不肯去观音寺”即普济寺的起源。后世奉日僧慧锷为普陀山开山祖师。

从《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古代商人南海遭风,观音凌虚拯溺之类传说来看,古印度民间把观音当作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信奉,从观音籍地补怛洛迦有海岛和港口的意义来看,观音也是海神,因此普陀观音保持了“普渡慈航”的“海神”神格。

观音功德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信仰则是“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

观音的力量之源也在于她在中国与本土的儒家思想与道教信仰结合了起来,观音在中国也是道教女神,即观音娘娘,道教信仰中有泰山娘娘专司生男生女。送子观音在道教中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也可称她为观音娘娘,这便是佛道两教思想的结合。

观音在世俗需要中逐渐演变为集真善美慧于一身的偶像,成为人间慈母的化身,人生幸福的保证,也是儒家仁义的体现,终于变成“救苦救难”的全能神,从而最终发展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康有为《游普陀题》云:

观音过此不肯去,

海上神山涌普陀。

楼阁高低二百寺,

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

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

欲寻真歇竟如何!

海天佛国,十方仰赖,万国钦崇。

观音道场如果从萧梁时代算起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年断续经营后,梵宫古刹,金碧辉煌;千年兴废轮回中,道场香火,缭绕圣境。

普陀山的寺院建筑以三大寺为核心。

普济禅寺(俗称前寺)位于海天佛国的枢纽部位,为普陀山第一大寺,亦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扩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朝廷遣使重修圆通殿。康熙并赐“普济群灵”及“普济禅寺”额,遂改称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背靠灵鹫峰,西倚西天门,东傍百步沙。

法雨禅寺(俗称后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首创。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朝廷赐帑金修建,并赐“天花法雨”额,遂定现名。法雨寺背倚光熙峰,面对千步沙,古木成荫,形势依山,从千步沙遥看全寺,古樟掩映之中,殿宇层层高叠,轩昂超凡,巍峨壮丽。

法雨寺旁,香云路盘山而上将礼佛仪式升至高潮!

那里是供奉佛祖的佛顶山。

慧济禅寺(亦称佛顶山寺)就位于佛顶山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陆续扩建,至民国初遂成规制。

慧济禅寺藏于黛岭翠谷之间,入口处为一座双柱单门的石牌坊,踏上七步一莲的石板香道,迤逦百余步,便见“佛顶顶佛”题额。巷道弯曲,黄墙黑檐,别有洞天,符合佛家慧门深邃、超凡脱俗的神秘感,寺院建筑形式具有佛教顶礼膜拜、超脱尘世的崇高与幽深意味,是有盎然禅意的形式美。

“海天佛国”四个巨擘大字的所在地是礼佛的香云路,匍匐的信众如果愿意回头展眸,就能看见百步沙和千步沙的海天壮景。

我相信这个名片性、代码性题刻在文本意蕴和题刻位置两方面都昭示了普陀山的真谛:佛教和审美相通,诗性与佛性相融。正所谓—

“观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诗性通佛性,意境入禅机。”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猜你喜欢

佛国普陀山海天
天津津海天源电力
那一抹海天之蓝
根宫佛国寻根探源
激战长空之海天争霸
依稀海天云气
百般努力,千般诚心,不负“佛国”珍品——走访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王蛰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