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腾龙”
2005-04-29程燕迅
程燕迅
腾龙镜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摄影市场是颇具影响力的,其影像不管是在摄影报刊或杂志,还是流行于发烧友中的各种传言,基本上都是赞誉之声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对 SP系列镜头的成像,各种介绍文章更是不乏溢美之词,都说其像质直追尼康同规格专业镜头,因此在广大影友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再就是腾龙的百搭Ⅱ型接环可让一支镜头具有多台相机之间互换使用的可能,对于一支较为贵重的镜头来说,这个优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市场上其价位一般都定得较高(高出其他专业镜头厂家同规格同等级别镜头之价),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在当时把腾龙镜头看作是一种品位较高的专业镜头。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我手边的几架很难配到镜头的相机,如奥林巴斯、富士卡等,这也是促使我把目光一直关注于腾龙镜头的原因。
记得当年初入摄影之门,就是怀着对腾龙镜头的崇敬之情,在攒足了一笔钱后就购入了我的第一款专业变焦镜头 SP35-105mm F2.8ASL。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它的恒定F2.8大光圈在取景时非常明亮,绝非普通业余变焦镜头可比,能激起强烈的拍摄欲望,闲着没事时常把镜头拿出来对着景物一阵推拉变焦再调焦,还分别买了几个百搭Ⅱ型接环装在不同晶牌的相机上使用。几年下来,我用它拍了不少反转片和负片,有风光和人物等,也逐步了解到了这款镜头的性能。首先,镜头的变焦范围非常实用,在当初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经常随身携带进行拍摄;其次,镜头的成像质量优劣参半。用它拍的片子(负片和反转片)都较为偏黄,只在有较强的紫外线的地方,如高山、海滩和雪景等,色彩还原才恢复正常,这是缺憾之一。缺憾之二是35mm广角端的画面四角渐晕较严重,要一直变焦至105mm端才消失,在用35mm广角端拍风光时表现得较明显,中央及周围清楚锐利而边角结像松散模糊。
缺憾之三是镜头的反差较小,不过这点在拍人像时反而是优点了,尤其是用105mm F2.8大光圈拍摄时,画面上的景物的线条似虚化一般,别有一番韵味。腾龙公司在90年代末还设计生产了一款SP28-105mm F2.8LD镜头,这款镜头也同样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并未在市场上掀起热潮,更未像其广告中所言的那样成为标准变焦镜头的新概念。如今这两款镜头已逐渐淡出摄影市场而被新出的SPAF28-75mm F2.8XR镜头所替代。当然如果对成像质量不是过分苛求又能对镜头善加利用的话,这样实用的变焦镜头在旅游摄影中还是极有用武之地的。这款镜头我一直保存使用至今,算是当初腾龙镜头情结的一个见证吧。
腾龙SP17mm F3.5、24mm F2.5和28mm F2.5镜头是我使用的三只腾龙广角镜头。SP17mm F3.5镜头我见过两个版本,也就是焦距刻度上有玻璃窗和没有玻璃窗的两种,我用的这款是没有的,其做工和手感更好,成像质量也要略好一些。这款镜头的光学结构是12片10组,视角104度,透视感强烈,但横平竖直变形程度不大。由于缺乏驾驭如此宽广视角镜头的能力(尽出废片),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只得转让掉。28mm镜头外形小巧,色彩还原尚可,无偏色现象,有点儿腾龙镜头的味道,近摄时问题不大,但在拍带有树木植物的中景时所拍画面边角有结像松散不实的现象。这款广角镜头光学结构是7片7组,由于光圈是F2.5,在取景时略感明亮,虽然是二手镜头但调焦环的手感还是非常好的,镜片镀膜是翠绿色,反光较大,镜头的透视感控制得较好,不过分夸张。24mm F2.5镜头常见的是焦距刻度上有玻璃窗,光学结构10片9组,与28mm F2.5广角镜头相似,成像质量一般。在追求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也都先后出手转让掉了。
随着拍摄题材的多样化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用微距镜头,于是就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腾龙90mm微距镜头。当时市场上有二手旧版本的腾龙90mm F2.5和新款F2.8微距镜头,但旧款的微距镜头的倍率比只能达到1:2,若要达到1:1必须再接上腾龙特制的1:1微距延伸接环(18F),使用繁琐,另外,镜片的镀膜反光较大,只得放弃。当时笔者已拥有尼康自动对焦相机,是买自动对焦还是手动对焦镜头,买原厂还是专业镜头厂家的是颇费了一番思量,经过广泛比较,最后还是锁定在腾龙手动型90mm F2.8 Macro1:1微距镜头,当然腾龙手动镜头的适配性也是笔者要考虑的重点之一,而这款微距镜头均满足了各方面的要求。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直到现在这款镜头一直是我的主力镜头之一,它在微距、风光和人像等方面的成像质量与其他名牌镜头相比毫不逊色,这是不带任何夸张的。
该镜头外形小巧精致,量轻机动性能好,配合任何一台相机平衡感都很好,实际使用感觉它的成像风格类似于尼康镜头,但反差比尼康105mm微距镜头小,显得较细腻平滑,层次感很好,大光圈时的焦外成像柔润,双线现象较少,畸变控制得很好,色彩还原鲜艳饱和无偏色发黄现象。总之,这款90mm F2.8 Macro 1: 1镜头的成像质量,笔者认为是腾龙镜头中最好的,是为数不多的能生存至今并广受欢迎的一款腾龙经典镜头,要不怎么腾龙公司一版再版,一直到今天最新的90mm数码版本微距镜头,看来想停产都难了。当然该镜头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其一是镜筒材料过多地使用了塑料而不像过去的老款SP90mm F2.5镜头那样用料足,手感好,在耐用性方面似乎要打些折扣,其二是逆光性能和尼康、佳能类似焦距的微距镜头相比还差一截,这也是专业镜头厂家生产镜头的一个通病,使用中配上镜头遮光罩,情况才略微好一些。
腾龙SP60~300mm F3.8—5.4镜头是我去年才使用上的一款镜头,这是在一家摄影器材商店清仓甩卖时以2000元购得的全新镜头。之所以购买,首先是价格的吸引作用,这款镜头以前都在3500余元,降到2000元自然吸引力大;其次,早就听说这款镜头的像质在类似焦距段的变焦镜头中是非常好的,其知名度较高,和另一只腾龙准专业的姐妹镜头 SP70—2 70mm F3.5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当时一拿到这款镜头就感觉沉甸甸得压手,一查镜头说明书重870g,光学结构为?5片11组,最近对焦距离7.9m。镜头的外形细长,上面没有三脚架接环,把镜头装在小巧的奥林巴斯机身上再放在三脚架上,由于镜头与机身重量严重不平衡,镜头自己就向下转动,拧得紧就转得慢些,只有把镜头装在与其重量相当的机身上如康太克斯RX(810g),平衡感才好一些,再把机身拧到中型三脚架上才勉强不向下转动了,这是该镜头设计上的缺憾之处。这款SP60~300mm F3.8—5.4镜头在当时的市场上卖点较多,首先它是腾龙公司的SP系列镜头,成像质量是有保证;其次是镜头的变焦范围非常实用,60mm端基本上可当标准镜头使用,而300mm端(实际只有 280mm)除了“打鸟”嫌短外,拍摄其它题材基本够用了,中间还有很实用的100mm和 200mm,可作旅游摄影使用,也许腾龙公司当初就是把它设计成旅游摄影镜头了;最后是镜头的微距功能,但只能在 60mm端使用,倍率比达到1: 1.5且成像相当好,这在当时的变焦镜头中是
很少可见的,可以说这款镜头是极富个性的镜头,从实际拍摄结果来看,基本上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60—200mm焦距范围内相当好。早期的腾龙SP系列镜头都未标明采用超低色散镜片,这款镜头也一样没有作任何说明,但用300mm端拍摄,从结果来看未发现明显的色散现象,可以肯定这种镜头是采用了消色散的光学设计。这款镜头在60—200mm焦距范围内,最好的成像是在光圈F8~11;200-300mm段是光圈F11—16,像质的变化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在各焦距段各档光圈基本上是比较均匀的,镜头的色彩还原也非常好无偏色现象。现在这种全新的腾龙SP手动镜头在市场上已很少见了,只能在二手器材市场才可找到。
笔者还曾玩过几款腾龙手动和自动镜头,如135mm F2.5、200mm F2.5、SP500mm F8(折反射镜头)、SP70~ 210mm F3.5、SP80N200 F2.8、SP300mm F2.8、SP AF20—40mm F2.7—3.5以及SPAF28—75mm F2.8XR Di等。这些镜头,除最后一款是新出的自动对焦镜头外,其余镜头第一印象是用料足实,都显得较沉,调焦环转动时阻尼感非常好,但变焦镜头在推拉变焦时手感不太好,使用不长的时间后就像在呼呼地拉风箱;第二印象是不少腾龙镜头的最小光圈都做得很小达到了F32,F32光圈的实用价值有多大,不说大家也清楚,其实做到光圈F22已足够了;第三印象,是腾龙公司的BBAR多层镀膜,早期和后期以至现代的都不太一样,同样是腾龙90mm微距镜头,现代版的镀膜最好,反光点很弱,透光率高,而早期的反光较明亮,看来日BAR多层镀膜技术还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镜头的逆光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完善;第四印象,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笔者总是隐约感觉到不少的镜头,包括SP系列镜头,像质不如名牌镜头的成像那么“实”,经适当放大后比较明显,有一点“松散”之感。广角镜头,近摄时像质还行,稍远一点画面边缘四角就有明显的结像松散不实的现象,相比之下腾龙的中长定焦镜头,特别是微距镜头,成像质量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