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005-04-29刘建堂
刘建堂
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陕西2005年“企业家活动日”的主题是“节能、环保、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的长期艰巨任务”。是企业和企业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订出措施,全力以赴。特别是我们陕西省的企业,主要是加工企业,在节能、环保、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任重道远。节能、环保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战略性问题,是走向世界,从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一、充分认识我国能源供应和环保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能源和环保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企业是战胜挑战的基础。
一是能源的资源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供应压力很大。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万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特别是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并且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的86%,分布在干旱缺水和交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大。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不断增大,提高能源效率虽然还有较大潜力,但艰巨性很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很多,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7%。而这8个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部门的企业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充分说明了我们大部分企业能耗高,节能潜力很大。
三是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出现大问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水陆空交通用油大量上升,私家汽车大幅增加,我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其一,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受国内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如何准确把握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形势和树立切合实际的石油安全观,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如何建立针对石油安全的紧急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如何参与到有利于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如何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是摆在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前并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保障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耗量约30亿吨,压力也很大。
四是环保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从环境容量看,水的污染,大江大河和一些海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我省,渭河成了一条污水河,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15%左右,许多企业污水没有处理和未达标;废渣造成土地的污染十分严重。废气的排放要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处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不能高于1880万吨,这些标准应是“环境小康”的最低要求。但是,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节能环保潜力看,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关键是企业耗能和环保要达标。
二、把节能、环保放到战略地位来认识并抓好
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企业要节能环保一起抓,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陕西省工业交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节电节能活动的通知》,决定突出重点,在全省开展节电、节能活动。《通知》对提高节电、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开展节电节能活动的范围,至2006年节电节能工作要达到的目标、树立100户节电节能示范企业,以市场化推广节电节能工作,加强节电节能活动的组织协调等作全面安排,并要求省企业家协会、省进出口企业联合会作为宣传及有关服务工作。广大企业要认真落实。企业家要将节能和环保问题的视角拓展到世界范围和我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是两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问题。一是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趋势看,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虽然做出最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入“后石油时代”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这一发展趋势已初见端倪。二是从我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来观察,应着眼于长远目标实现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能源供应要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能源发展的目标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将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发展和战略利用的内生决策要素。二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加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以克服当前能源领域依然突出的计划经济弊端,进一步发挥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给、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三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考虑到持续增加的石油进口使我国在能源领域试图封闭发展的格局已被打破情况下,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也就是说需要从国际视角来制定新时期中国的能源战略。按照上述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我们应长期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政府推动企业和全社会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克服当前节能工作的障碍。当前节能工作仍存在着较大障碍,从思想上要把节能提高到贯彻基本国策上来认识,是关系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头等大事,企业要以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公共关系为目标。在我国,补缺、缩减的观念仍然存在,能源供应缓和就放松节能工作的认识根源,是节能观念落后。在发达国家,节能观念已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为应付能源危机而实行节约。以绿色照明为例,美国20世纪80年代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企业和社会上全部实现。而我省大部分企业还普遍用白炽灯、汞灯等高耗能、污染的光源照明。企业没有抓节能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政府节能管理机构明显削弱,节能管理人员在大量流失,导致节能管理工作滑坡。美、日等国则大力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美国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局有530人,2002年度预算达13亿美元。
2、节能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节能领域的市场缺陷和市场障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投资者偏向能源开发项目;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节能信息和技术;政府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节能潜力的充分发挥。节能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据世界银行研究,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只有20%。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在节能领域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制订能源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强化市场信号;制订节能法规和标准;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公众宣传、能源审计、能效标识、教育与培训等;资助和鼓励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促进和协调各种节能组织的活动。
3、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制订、实施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减少能源消费、促进市场竞争、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各种终端用能设备的节能潜力、预期效益、相关机构(测试、管理、监督、强制执行、评估)的能力、国际一致性等因素,制订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以及配套政策措施。制订、实施新的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以及配套政策措施。制订、实施新的终端用能设备(包括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电动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工业锅炉)的能效标准,预计至2020年,节电潜力达2540亿千瓦时,节能潜力1.28亿吨标准煤(工业锅炉),总的净效益达5060亿元,可减排SO21940万吨,CO29760万吨碳。
4、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工业节能:到2020年工业部门的企业仍然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为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通过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实现的节能约占工业部门节能潜力的70-80%,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实现的节能占20-30%。因此,工业部门的企业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报告/对标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绩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部门的节能。建筑节能:到2002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建筑节能首先要突破供热体制改革,开放供热市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交通节能: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当,2010年公路运输节油潜力约15%,2020年达30%以上。
此外,电力系统应大力推行需求管理,确立电网公司为实施需求管理的主体,制订对电力企业和用户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5、通过政府驱动、企业和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排污交易实施环境友好的能源战略。正确处理能源和环境的关系是实施环境友好的前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在如下方面:能源是环境问题的核心,能源生产、利用对当地、区域和全球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是能源决策的关键因素,环境评价应是所有能源项目立项的先决条件,环境应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综合资源规划;能源是环境外交的中心,耗能产品也是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对象;能源生产(特别是核电和水电)和使用绿色照明,绿色建材,节能空调、冰箱,绿色电脑等是绿色运动的主要目标。
6、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十分重要。国际上将可再生能源分为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传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电和用传统技术利用的生物质能,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现代技术利用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固体废弃物等。2000年全世界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为19.6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3.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的发电量19%,仅次于燃煤发电。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两个车轮。从战略上来说,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所以世界各国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当作21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欧盟规定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要由1997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2050年将达到50%。
三、制造业向产业链中端和高端发展,向节能、低耗、高精尖发展。
陕西省的制造业占工业的主要地位。2004年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1547亿美元,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上缴的利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但是,全国和我省的制造业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面对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在感到鼓舞的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中的危机,采取相应的对策。
1、我们的制造业的规模比较小,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增加值低。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GDP的4%,相当于日本的1/4、美国的1/8。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还很小,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规模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德国的制造业和日本的制造业应该是我们企业超越的目标。一是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应该既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相当份额,拥有相当多的持续不断的创新产品,同时还要拥有一批世界同类产品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的产品生产能力、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应该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和我省制造业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我国有18家企业达到2004年世界企业500强的标准,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制造业企业,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二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还不高。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向我国转移的产业、设备的技术和市场基本上控制在他们手中,我国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本土化战略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品牌影响,培育国民亲切感,降低运输费用,缩短通关时间,以及绕开各种各样的进口壁垒,把我国变成他们的加工厂。缺乏核心技术是我们企业的致命弱点,“中国制造”的产品因质量、技术含量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不高。所以,我们面临着怎样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而不是加工中心的严峻挑战。三是我们的制造业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四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在制造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已向高精度化、数控化、多功能复合化发展。我国的装备制造虽然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高,某些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大部分设备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产品,成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能耗高,产品精度低,生产线控制水平和运用技术与国外比差距大。在我国装备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还是一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产品。装备行业的核心部件,大型和高技术成套设备基本上处于进口替代的初级阶段,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化工设备的80%和轿车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都被进口产品占据。进口成套设备不仅耗费了大量外汇,而且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隐患。
2、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出路在于加大研发力度,拥有知识产权。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在当今世界上,国际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制造业的竞争或以制造业为依托的竞争,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其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25-30%之间。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至关重要。一是要从战略规划上把制造业作为强国强省的基础产业对待。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不是真正的经济强国。我省的制造业如精密机床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我们应制定长远的振兴制造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尤其要发展装备制造业。二是要大力提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使我们的制造业向产业链中端和高端发展,向节能、低耗、高精尖发展。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可以走产、学、研联合开发之路,或通过核心技术买断,加快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三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制造业。各种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包括搞来料加工、靠贴牌生产的企业,都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不能要求都去自主研发。但是,从国家的经济安全大局来讲,我们的制造业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最先进技术和最知名品牌。所以,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大力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总之,节能、环保、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和企业家长期的光荣任务。
(摘自在陕西省“企业家活动日”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