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码看世界新技法新视野

2005-04-29胡晓阳

照相机 2005年9期
关键词:摄影者微距取景器

胡晓阳

摄影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摄影木的诞生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运用不同技术特点的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其摄影的语言和观察客观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当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人们把相机分为传统的和数码的,在器材、影像载体、拍摄技术、拍摄技巧、拍摄理念、拍摄心理等许多方面,“非传统”的数码影像技术颠覆了传统摄影技术。

那么,在数码时代,运用数码摄影技术的摄影者,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型数码相机使用者,会以怎样的方式观察和认识世界呢?

不再“预想”

A·亚当斯在论摄影中提出“预想”的概念,即在拍摄之前,在脑子里预先形成被摄体在照片上的最终影像。

从技术的角度讲,拍摄者揿动快门按钮时,光线进入相机,感光片上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潜影。这个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曝光的胶片还要经过冲洗、放大等步骤才能得到可供观赏的照片。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可控变量很多,摄影者若非熟悉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的特性,熟练掌握从拍摄到冲洗、放大每一步骤的技术、技巧,就难以获得想像中的精美照片。

从观察和认识客观的角度讲,照相机的“观察”和成像与人眼的观察和“成像”有差异,“预想”就是要以最终照片为标准,用“摄影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能以平常人的眼光来看世界。

镜头焦距、景深、曝光量、反差、快门速度、感光片、光源色温等等,是人眼所见与最终照片影像之间视觉效果大相径庭的原因。

数码相机的LCD取景器彻底突破了“预想”在技术上对摄影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掌握摄影技术的门槛。LCD取景器使拍摄者通过取景屏幕就直观地看到平面影像大致的最后效果,而且影像的浓淡、反差、颜色、黑白、饱和度、平衡色温等都可以预先调整设置,在揿动快门按钮前预先观察。拍摄后还可立即观看拍摄结果,不满意就随即调整重拍。

LCD取景器极大地降低了“预想”的难度,直接看到影像大致结果的拍摄使摄影变得简单、快捷,数码摄影成为一道文化快餐,给人以更多即时的快乐。但与此同时,摄影者可能会因此失去品味精确操控的技艺之美和期待结果的过程之美的机会。

有了LCD取景器,数码摄影还不能彻底撇开“预想”,摄影者依然需要掌握用“摄影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所谓构图并不仅仅是把被摄体放在画面的哪一个位置,而是以欲达到的照片最终结果为标准,运用可能的摄影手段强化影像的某一部分、弱化甚至隐没另外部分的过程和能力。有意或无意地用“摄影的眼光”看世界,几乎是摄影师的一种职业能力和习惯,在看取景器前,对客观景物在头脑中进行的选择取舍已经基本完成。抓拍时,“摄影的眼光”表现为对瞬间的把握能力。

作为艺术创作手段,摄影作品展现出的是拍摄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审美感受,这无法通过LCD取景器获得。工具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人自身技艺的退化,数码摄影的便利、快捷反而有可能使人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衰退,而没有注入人的精神灵性的摄影作品常常是苍白的。因此,使用数码相机仍要强调“摄影的眼光”的训练,更要学会“预想”。

“旋转魔法”

“旋转魔法”是某款数码相机的广告语。对于许多采用旋转LCD取景器设计的数码相机,这样的宣传一点不夸张。没有一台传统相机能像采用旋转设计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以高、低、腰平的灵活角度和机位拍摄。带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其取景方式与传统相机的取景方式完全不同,摄影者不必将眼睛贴到取景器上。这样的取景 方式,给摄影者以极大的自由度,尤其是旋转设计的LCD取景器让这种自由度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完全不同于从前的取景方式,曾经熟悉的世界魔幻般地展现出全新的奇妙景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摄影者把数码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进行拍摄(题图)。不要以为将相机举过头顶拍摄仅仅可以避开前面

人群的遮挡,机位的变化将完全改变画面中前后景物的相对位置,改变景物的透视关系。相机只是离开视平高度一、二尺,但画面效果改变之大会让人大吃一惊。提高机位,画面中离相机近的景物位置下降,离相机远的景物位置抬高;降低机位,画面中近处的景物位置抬高,远处的景物位置降低。俯拍,高的景物离相机近,低的景物离相机远;仰拍,低的景物离相机近,高的景物离相机远。线条透视近太远小的规律会造成影像前后景大小比例的改变,比如拍人,俯拍时头大身子小,仰拍则相反。

机位选择、视角选择、线条透视的原理在传统摄影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具体做起来有时候非常麻烦、甚至难以实现。比如仰拍,用传统的非腰平取景器相机,要拍正上方的景物是非常困难的,若要精确取景必定会把拍摄者搞得头昏眼花。操作上的难度会让许多人对特殊机位、角度的拍摄望而却步,许多摄影者已经习惯于以视平高度拍摄,偶有一些以别人不常用的机位、角度拍摄的照片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采用旋转设计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则完全消除了机位、角度选择上的困难,甚至可以将这种选择发挥到极致。

仰拍时,拍摄者可以平视甚至俯视看取景器,完全不用仰头。

拍摄者可以将相机直接放到地面上,从旋转向上的取景屏中以一只在地面爬行的昆虫或老鼠同样的视角来看世界 [图1)。这种体验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生来第一次。取景屏旋转面向拍摄者时,摄影者可以手持相机精确构图进行自拍;也可以把手伸到人无法站过去的地方拍摄(图2)。

“旋转魔法”给人们以全新的视野、角度来观察、感受原本非常熟悉的世界,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拍摄机位、角度选择上的自由度。通过可以旋转的LCD取景器,摄影者已经大胆地、戏剧性地创造出许多从前难得一见的画面,用全新的摄影语言和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悟。

“堪的”(candidphotography)

“堪的”意为乘人不备时拍摄,又称为记实摄影。记实派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堪的”派摄影大师卡蒂—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并认为:“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观察和表现客观世界瞬间形态无疑是摄影术的拿手好戏。

在数码摄影技术应用的早期,摄影这种捕捉瞬间的能力曾被大打折扣。“时滞”限制了数码相机对变化中的事物的反应速度,往往是看到生动的情景拍出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看到很一般的情形拍出来却可能歪打正着出人意料的精彩。数码摄影技术发展到今天,专业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早已突破了“时滞”对抓拍速度的限制,但大量的小型数码相机依然为“时滞”所困。

小型数码相机是否也能记实抓拍?

“旋转魔法”为隐蔽拍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拍摄者可以把镜头对准跟视觉方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甚至对着背后进行偷拍。这样,被摄者就难以判断拍摄者的拍摄意图,面对镜头显露出真实、自然的神情(图3)。即使在与被摄者面对面的极近距离,拍摄者也可在被摄对象毫不察觉的情况下,从容地从LCD取景器观察被摄对象的一举一动,并适时揿动快门按钮,而不必像传统相机那样盲拍。采用旋转设计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在取景方式上更适合于抓拍。

在克服小型数码相机的“时滞”方面有这样一种提法:数码相机可以狂轰滥炸,猛拍许多片子,回家后再从中挑出精彩的。其实,这种靠碰运气的方法,成功率非常低。

卡蒂-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这样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决定性瞬间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状,而且能显示这个事件的完整面貌,摄影就是要抓住这一刹那。“决定性瞬间”是要拍摄者应用对瞬间的把握能力来捕捉的,猛拍一气反而会因相机的‘时滞”错过事物发展的高潮。

传统摄影技术自动化程度不高时采用的打提前量的技巧,似乎更为有效(图4)。这需要拍摄者熟悉自己的相机,并能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即使拍摄者故意晃动着数码相机拍摄,这种预测能力也是非常奏效,与传统相机的拍摄技巧并无二致。

但是,是否只有等待时机捕捉完美,才能表现出世界的本来面目。“非决定性瞬间”的提出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进行了反思。摄影中实际存在许多“瞬间变数”是难以精确控制的,偶然“闯入”或“闯出”画面的构成因素使许多照片“不具备‘任何一个元素都恰好在决定性的巧妙状态之下,但它们确实很有即时的独特性格,很有不可取代的形象价值。”

“非决定性瞬间”将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意性为其艺术属性。那么,小型数码相机的“时滞”有时恰好给摄影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意性美学特质的发挥以更大的自由空间。既然数码摄影技术是“非传统”的,那么摆脱传统摄影方式观念的束缚,不刻意追求经典的、完美的瞬间形态又有何妨。小型数码相机慢,慢就让它慢到极致、慢出自然天成。或许,揿动快门按钮后无法控制、难以预料的“下一刻”的影像,更 符合现代人衡量艺术价值的尺度。

“无敌”微距

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就摄影而言,必须用“摄影眼光”而非其它艺术门类的眼光来寻找和发现世间之美。而且,摄影对美的发现和表现,是与所具体应用的摄影技术手段及其设备相联系的。

微距摄影照片常常令人感到诧异,原本非常普通的物体在微距镜头下显现的细节之美、精微之美是人们从来或者已经许久没有见过。成人习惯于用“司空见惯”的眼睛去看世界,一切都失去新鲜感,孩提时趴在地上不厌其烦地看蚂蚁搬家的情形已成遥远的过去。但微距镜头让人们重新以探寻未知的眼光去看、去发现。

在传统摄影中,专业的微距摄影器材把大部分普通摄影者都拒于微距摄影之门外。在这一点上,数码摄影尽显其平民化的特点,极低档的小型数码相机却普遍拥有强大的微距功能。2cm甚至1cm,人们竟能如此迫近地重新审视极普通的物品。小型数码相机的微距功能几乎所向披靡、“无敌”天下。原本在正常距离下表现为质感的物体表面在极近的拍摄距离下转变为形和体,一段树皮,一片切开的苹果、黄瓜在“无敌”微距下竟然如此美丽 (图5)。“在摄影中,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题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微距让我们触摸到造化的神奇、生命的律动。

数码摄影以与其技术特点相应的语言和表现方式,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摄影表现的新疆界。

猜你喜欢

摄影者微距取景器
美海军巴丹号航空母舰上的地面作战监视系统取景器
经久不衰的光学取景器
微距下的昆虫
微距下de雪花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大师教你微距摄影
有缩小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