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大中华
2005-04-29李从国
李从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在亲民、务实、科学、法治、民主的温暖党风、政风吹拂下,严重的资源、环境和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明显缓解,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的激情。然而,中国的大发展面对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的社会发展条件越来越苛刻,人口、资源、环境的循环已达到或者接近支撑的极限。中国要发展,需要一个自身革命的政府为先导,统领全国上下,关注国情,放眼世界,总结昨天,调整今天,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大中华的和谐。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牺牲发展条件中求发展。一些学者称之为自残式发展。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发展却是在毁灭自然中进行的。地球诞生大约45亿年,地球生命发生大约35亿年。人类的出现不过300万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不过6000年。在300年以前的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人类与自然基本上能够和谐相处。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接近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支撑极限。照目前的开采规模,石油天然气最多够耗50年,煤炭最多够耗100年;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今天,环境和生态危机已经充分显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在不断扩大;全球气候变暧,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不断上升;工业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海洋与淡水污染、土壤污染、化学污染相当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幅锐减、土地沙化荒漠化日益严重;人类疾病发病率在上升,物种灭绝在加速……人类在以物质为中心的飞速发展中,再发展、持续发展的条件却在不断丧失。
人类在缓解资源环境危机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全球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了人类要爱护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二次环境发展大会上,达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并制定了若干缓解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目标。但在如何合作方面,至今还没有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协调处理。在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发达国家今天的发达程度,与其昨天对自然的掠夺、破坏程度是呈正比的。在应对全球资源环境危机问题上,发达国家多承担一些义务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情恰恰相反,当人类共同的危机到来时,发达国家首先考虑的不是面对危机,而是通过各种办法向弱者转嫁危机。发达国家基本的逻辑是,发展的机遇一出现,就会首先抓住;而地球的危机一旦到来,则让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先品尝。具体情况是:一方面,发达国家拒不执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以优惠条件进行技术转让的政治承诺,官方发展援助不升反降,同时还无理要求发展中国家调整国内产业政策,企图推卸掉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其有优势的领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量化或更改各种环境标准,并将人权、贸易、劳工等问题引入环境领域,目的是借环境保护之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旨在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案例。美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然而就是美国于2001年首先退出《京都议定书》,不承担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使人类在阻止温室效益方面的这一努力几乎流产。后来是俄罗斯的加入,才使这一造福于全人类的活动得以持续。但美国至今没有为此承担义务。
对世界资源、环境问题负有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资源环境危机方面不承担主要义务,极大地弱化了人类在拯救“共同家园”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这样一来,地球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是越来越突出,危机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是人类应付危机的合作与努力形不成气候。结果只有一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在不断丧失。
我国社会发展的条件越来越苛刻
自1978年党和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架在改革开放这两个强有力的推动器上,飞速前进。经过27年来的努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奇迹。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当初曾经创造了“100年超过一切时代”的神话的话,中国人却在短短的20多年里创造了远远超过我们祖宗过去一切年代总和的生产力:GDP突破11万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2万亿,13亿人基本解决了温饱,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我们也为奇迹的到来付出了资源告急、环境严重污染和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中国社会发展刚越过温饱线,就面临冷酷无情的发展瓶颈。
资源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又是资源贫国。人口接近世界的1/4,资源拥有量却不足世界的1/10。资源浪费极为严重。万元GDP的能耗超过发达国家3-11倍。照此消耗速度,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只有6种能支撑过2020年,石油天然气储量最多可支撑30-50年,煤炭最多只够耗50-80年。目前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升高,石油、铁矿石已接近50%,铜、铝等重要金属的比例更高。人多、资源少、消耗高、浪费大,今天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油荒”、“电荒”、“煤荒”、“气荒”、“运荒”等等,已经充分暴露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酷性。
环境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明显缓解。高消耗、高排放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有机物污染等等,不仅严重损害了自然环境,而且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世界银行97年一项报告指出,中国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大量的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增长,人类生命力在削弱。
社会问题。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道德下滑、文化衰退、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不充分、政民关系疏淡、安全生产事故频出以及治安问题突出等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国家环保总局的话讲,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循环已达支撑极限”,严重地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质量和进程。
中国不仅需要发展,而且必须有更大的发展
贫穷就会受欺,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血的教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中庸、纯朴、独立的民族,我们不会欺负或者侵略任何民族,但中华民族也决不能受侮于任何民族。为此,中国需要发展,而且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在五百年前世界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古代的中国,远远走在西方世界的前面。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开始走下坡路。而西方世界,则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迅猛提高,社会飞速向前发展,把中国远远抛在了后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把中国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落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世界民族不平衡的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是不希望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相对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的环境容量,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限制和利用”,永远是他们不变的逻辑。今天我们看到,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干涉,以及利用人权问题长期一贯地攻击中国,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等等,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限制中国的发展。西方世界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的。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是2000多年封建统治积淀的问题太多太多,我们的国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中国人民还刚刚越过了温饱线。发展,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主题。
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地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真正把人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强调人民权益的保障,把中国的发展从片面的“物本位”中解放出来。“全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协调”,指五个统筹和两个协调。五个统筹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方面的统筹。两个协调,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
“科学”,就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下去。
概言之,科学的发展观可总结为四个方面的发展,即人本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历史深度、思想高度、世界宽度和现实难度出发,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全面、综合考量的结果,是求解当代中国最为复杂的发展方程的最优方案。因此,科学发展观,无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要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如下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
一是从“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几乎每一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中国人穷怕了。改革开放前,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困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速度为核心全面强化物质生产,提前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中国人可以说基本解决了温饱。但与温饱同时到来的,是收入分配过度悬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缺失,社会不公等问题突出,部分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从片面的“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把人真正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经济发展从片面追求GDP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此前相当一段时期,GDP一直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指标。因此全国出现互相攀比,争项目、争资金,不顾地方财力物力大兴土木。支撑不下去就搞“三乱”(乱收费、滥罚款和乱摊派),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不仅增加了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严重恶化了政民关系。
三是社会发展从强调技术创新向重视制度创新的转变。有专家指出,中国人的人力资源能量,最多只使出了十分之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我们此前的改革开放,主要涉及的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权力结构调整、管理方式调整,而在社会制度创新方面是做得不够的。社会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是政府的改革。而政府的改革力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的要求。改革20多年了,政府管理制度并没有多大改变;商品市场开放了,但要素市场开放还远远不够;物资消费品市场开放了,但直接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市场却远远没有开放。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改革的着手点首先是政府。西方社会之所以发达,主要原因不是科技革命,而是制度创新。没有文艺复兴,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现代科技革命不可能产生在西方。今天西方社会的高效率,主要来自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制度则是生产力外化的关键因素。
四是发展战略从重点发展向统筹发展的转变。中国前一段改革的特点:重沿海轻内地,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文化,重需求轻环境,重对外开放轻国内发展等等。这种政策导向加剧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不协调,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发展。
五是发展的姿态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改革对中国来讲是新生事物。过去的经济发展都带有简单粗放、被动应付的色彩。人口增长压力、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压力、市场变化的压力、新体制新机制的压力往往牵着改革走。这的确是一个不得已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如果太长,它所取得的成就迟早会被同时带来的问题淹没。我们今天经济增长上去了,而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进一步的发展条件越来越苛刻,这与过去简单粗放、被动应付的发展姿态有直接的联系。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重,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这客观上对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显然,科学的发展观,正在改变中国,正在校正中国的发展方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政府自身的革命
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事关民族存亡、国家兴衰。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责任在政府,关键也在政府。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政府解放思想入手,从以民主、科学、法治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入手。思想不解放,制度不创新,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关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中国,难于上青天。因为,解放思想首先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然而,思想不解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能是妄想。
事物每天在发展,生活每天在变化,新的情况包括我们以前没见过现在也不认识的情况天天在发生,我们的脚步绝不能停留。与时俱进,是把握时代的政治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升华,是自觉的实事求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新民主主义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使全球最大的落后国家解决温饱,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一切都会变得被动,甚至出现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是反映一个民族生存力、发展力的首要指标。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对我们向前看、往前走极端重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老人家这番话,今天听起来,格外亲切、生动、感人。走绿色现代化的道路,任重道远,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需要我们在继承已有成就及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作出新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和工作符合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必须加强学习,认清形势,更新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充分尊重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艰苦朴素简洁方便的消费观,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观。
关于制度创新。最基本的目标是建立民主、科学、法治的国家制度或社会治理结构。推动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建立民主、科学、法治的国家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中国要做到科学发展,民主、科学、法治是基本前提。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看,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全方位的社会改革。“第三次革命”正在到来。纵观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可以用三次革命来加以概括。“第一次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蒋家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次革命”为温饱革命,主题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经济,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解决温饱问题;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原则,我们党领导的“第三次革命”,可称之为发展的革命。这次革命的主题是全面发展,是在尊重“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更深的层次、更宽的视野设计并推动全面的社会改革。这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民主、法治与科学。
建立民主、科学、法治的国家制度,关键在法治。作为科学发展观立论基础的是以人为本:体现在全民层面,是公平;体现在政治层面,是民主;体现在制度层面,是国家法治化。建立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实现国家生活法治化,必须推动全面的社会改革。这里所讲的全面的社会改革,不是当前改革层次的简单深入和改革面的机械扩展,而是以建立民主、科学、法治的国家制度为目标,与时俱进,把改革的重点调整到国家法治化建设上来,把各部门、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的改革聚焦到建立法治国家上来,把构建和谐社会奠基在依法治国这个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础之上。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今天的困境,到达和谐大中华社会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