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窟造像(下)
2004-12-27金维诺
金维诺
由于帝王的提倡,宋代信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蔚为一时风尚。苏东坡曾见成都大悲阁内檀香木雕大悲菩萨像“端严妙丽,具慈憨性,手臂错出,开合捧执,指弹摩拊,手各有目,无妄举者”(《大悲阁记》)。宋代佛寺建大悲阁,供祀大悲像的风气,反映了由唐迄宋信仰风气的转变。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受到中国信众的普遍供祀。在陕北、四川、浙江等地的宋代石窟中,或者单独开龛供养,或者雕作不同名称的观音化相自成体系。当时有像辛澄这样以画观音像知名一方的名手,经他所传的“海州观音样”曾在四川广为流传。四川安岳华严洞左壁观音像,结跏趺坐,手作定印,头戴宝冠,双目微合,端庄娴雅。大足北山石窟共264龛,第125龛数珠手观音像,为北宋年间开龛雕造,缨络华饰,天衣飞扬,右手拈珠,左手抚腕,含笑欲语。水月观音像首创于唐代画家周昉。石窟造像中出现水月之体,遗迹最早在五代北宋时期。北山第113龛水月观音头戴高花冠,肩披荷叶形短披肩,项饰缨络,坐金刚座,左脚垂放于座前莲花上,右腿曲膝,左手撑座,端严自在。
大足北山第149窟如意轮观自在菩萨,作一面二臂的形式,与另外两尊观音像同壁雕出。三像均坐束腰莲台,头戴花冠。如意轮菩萨左手持莲花,右手当胸前结印;左像一手举杨柳枝,一手捧净瓶置膝上;右像双手捧如意宝珠。三像背光上方浮雕四神将,左右二壁浮雕诸天神像,各持法器兵刃,为如意轮菩萨护法诸神众。三像两侧分别刻出男女供养人像。据题记,知造像为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奉直大夫知军州事任宗易夫妇雕造。大足妙高山第4窟正壁雕刻西方三圣像,左右二壁共有观音立像十躯,手持法器,左壁着对襟式天衣,右壁穿圆领方口衣,下着长裙,风姿绰约,像通高1.68m,头戴花冠,耳垂珠王当,发披肩,天衣飘拂。保存完好的有摩尼珠观音、念珠观音、宝镜观音、捧钵观音、绢索观音、净瓶观音、莲枝观音。为南宋绍兴年间雕造。
大足北山第136号窟日月观音,绍兴年间造,通高237cm,像高160cm。观音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头戴宝冠,耳垂珠串,胸挂璎珞,裙带飘逸,菩萨面颊丰盈,垂目下视。六臂裸露,前左手持钵,右手捻柳叶,后两臂上托日月,两臂下伸握宝剑与利斧。身后有背光,左立一男侍,身高136cm,头戴风帽,身着僧袍,左手执拂,右立一女侍,头着巾帼,耳垂珠串,身着大袖衫。
安岳千佛寨第56号窟左壁观音菩萨,晚唐,像高360cm,下身已残,头戴宝冠,面部圆润,身佩璎珞,表情端严。安岳塔子山卢洞观音,造于南宋,水月之体雕饰华美,背间刻出竹丛岩,从而使水月观音样式更显出世俗化的特征。
安岳华严洞为高62m,宽10.1m,深11.3m。后壁正中刻华严三圣,像全高5.2m,左右并列十大菩萨坐像。左壁观音菩萨,北宋,像高4.1m,观音头戴高冠,冠上罩一透明细薄绸巾,慈祥端严。
在随缘应化的菩萨群像中,除观世音之外,另有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佛教徒则附会佛典,四大菩萨各占名山,自立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晋代始建普贤寺。入宋以后,始见兴盛。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于成都铸成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铜像,运普贤寺供祀。像通高7.3m,总重62t。白象六牙,躯体壮硕,足下各有莲花相承托,鞍辔华丽。白象背上安四重仰瓣莲座,普贤菩萨端坐其上,手执如意,法像端严。后又于端拱二年(公元987年)和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由朝廷增修装銮普贤铜像,该像今保存在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内。普贤菩萨石窟寺院多有雕造。大足北山普贤神变窟(108窟)雕造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窟内雕造十尊菩萨立像,是依经典创造的普贤十种变相。转轮经藏窟为宋绍兴12~16年(公元1142~1146年)开造的中心柱窟,窟内造像一铺十三身,正壁雕佛、弟子及胁侍菩萨,左右两壁除雕出玉印、数珠手、如意珠等观音像外,还分别雕有骑狮文殊、乘象普贤像。普贤通高2.4m,戴方形花冠,褒衣博带,左手抚膝,右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所乘白象,左侧立一牵像人,武士装束,双手勒缰,骑狮文殊与普贤相对,文殊左手持经卷,右手于胸前结印,趺坐莲座之上。莲座下青狮,侧首作吼啸状。旁立牵狮奴,顶盔贯甲,长髯拂胸,蹙眉瞪目。乘象普贤、骑狮文殊是两宋之际石窟造像常见的样式。四川资中重龙山石窟及辽金佛寺都有相同的造像。
大足北山孔雀明王菩萨窟,开造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平面呈长方形,高3.47m,进深6.07m。大佛母孔雀明王雕造于窟中央,通高3.16m。戴高花冠,项饰璎珞,身着披肩。一身四臂,左边两手一托经书,一手握扇,右边两手一托如意珠,一持翠羽,趺坐莲台。莲下孔雀高1.95m,双翅开展,尾羽直达窟顶,形成菩萨身光,构思精巧。据基座题记此窟为当地匠人伏元俊父子雕镌。伏元俊父子在北山同时开造了一批较大的龛像,现存弥勒经变窟(176窟)、泗州大圣窟 (177窟)与孔雀明王窟。弥勒经变窟平面方形,高2.72m,深2.4m。弥勒趺坐莲台,面呈微笑,身着袈裟。左手抚膝,右手作定印。像后为六拿具椅靠。两侧浮雕二弟子及供养人众。窟左右壁浮雕分作三层,以骑狮文殊、乘象普贤为中心,刻经变人物,形象雕造生动。泗州大圣窟平面呈方形,窟高3.32m, 进深2.54m,原有造像七身,正壁为泗州僧伽,戴风帽,着袈裟,袖手而坐,前置三足夹轼。椅侧浮雕二弟子木叉和慧俨,一持杖,一捧澡罐。左右壁二僧服饰与僧伽相同。左为梁高僧宝志,右为唐高僧万回。近门处一小僧像似为泗州大圣化相。由唐入宋,民间将僧伽及宝志、万回看作观世音菩萨,其信仰在宋时达到极盛。大足石篆山的宝志龛像及大足宝顶山石窟柳本尊像,都是两宋之际的遗迹。
两宋禅宗代兴,佛寺禅堂除供设佛像之外,更以十二圆觉菩萨和罗汉最为常见。大足宝顶山圆觉洞造像,开造于南宋,主尊为法身、报身、化身三佛,十二圆觉菩萨侍列两侧,头戴高冠,身着薄衫大裙,项饰璎珞,安坐四足金刚宝座之上,前置莲花,壁面风峦起伏,流水潺缓。罗汉像轨依不同佛典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名目。两宋之际五百罗汉塑像十分普遍,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四川阆中香成宫五百罗汉大足龙岗山第168窟内雕刻上下六层,总共为五百罗汉,像间刻有宣和年间题记。禅林祖堂雕铸六祖真容,历代相沿。四川合川濑滩二佛寺石窟禅宗祖师像,为南宋时期造出,人物有坐有立,形象夸张,带有四川石窟造像的风格特征。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摩崖《牧牛图》,以牧牛喻禅道,分10组雕出,是现实生活图景的生动写照。
大足宝顶山石窟是南宋僧人赵智凤募化营建的道场,雕刻的内容禅密结合。雕刻分30个组群,大小造像约万余躯。以图解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学教义为目的,为国内石窟所仅见。第20号摩崖地狱变,上刻地藏十王图,下为十八地狱,刀山锯解、汤镬断膝等各类地狱之苦,凄恻惨烈之状惊心动魄,以此达到劝恶从善的目的。与此同时,极富生活情调的“养鸡女”又为信众塑造了一个善的典型。第15号摩崖《父母恩重报恩经变》与第17号摩崖《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以宣扬“孝道”为宗旨,塑造了许多世俗人物形象。第21号摩崖《柳本尊十炼图》雕刻出柳本尊行化度人的十大事迹;第22号摩崖十大明王像,或三面六臂,或立眉怒目,相貌狰狞,令人产生畏怖感。
李唐王朝,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对道教特予庇护。道教造像经名师相匠不断推求,艺术水平已有显蓍提高。武则天时有匠人廖元立于云顶山铸造天尊铁像,玄宗开元中杨惠之在洛阳北邙山玄元观塑神仙像。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元伽儿为骊山华清宫朝元阁降圣观造白玉老君像。晚唐有刘九郎塑河南府南宫大殿三清大帝及守殿神像等。这些道像时称“能妙绚丽,旷古无俦”。四川是天师道张道陵的开山道所,道教造像较其它地区兴盛,卢照麟写《玉真观黎君碑》上说“广汉县集灵观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余躯”。绵阳西山观道教摩崖造像,由隋入唐,造像连绵不绝,现存的造像铭刻,有唐代贞观廿年(公元648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咸通十二年(公元891年)等,玉女泉老君龛和玉女真人龛是其中保存较完整的造像。安岳玄妙观第6号龛开凿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造像与同期佛教风格一致。第11号老君龛宽2.5m,主尊跏趺坐,前置三角夹轼,旁有胁侍四身,龛外刻护法神像,胁侍女官高冠,拽长裙,有桃形头光,与胁侍菩萨像别无二致。剑阁鹤鸣山现存造像五龛,第3、4两龛长生保命天尊立像保存完好,第4龛天尊通高2.10m,发冠高髻,两手下垂,右掌持摩尼珠,为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雕镌完工,是道像中较有创意的作品。
大足舒成岩石窟现存道教造像五龛,均为南宋绍兴年间雕造。玉皇大帝龛开造于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玉皇大帝坐双钓云头靠椅,坐高1.25m,头戴冕旒,身着衮服,足登云头靴,双手捧圭。两侧有侍女,执长柄日月宝扇,代表了两宋以后道教主神像的基本样式。东岳大帝龛开造于绍兴廿二年(公元1153年),本尊面容硕胖,戴无旒平顶冠,颌下三绺胡须,身着袍服,双手捧圭。两侧男女侍从恭肃侍立。后壁与两侧壁转角处各有三供养人像,手捧供物。紫微大帝龛像基本样式与东岳大帝相似,左右为六臂和四臂的神将,手中各持斧、印、剑、索、戟、铃等法器。龛两侧有武士、侍女和供养人。三清龛本尊面西而坐,三像皆头戴莲花形束发顶冠,身着斜领宽袍,胸围玉带。中为元始天尊,前置三足夹轼;左为灵宝天尊,左手抱玉如意;右为道德天尊,手中持扇。大足南山玉皇观三清古洞是现存较完整的三清像遗迹,开造于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窟高3.80m,宽6.30m,进深5m,是南山最大的洞窟。窟造中心方柱,正面上下两层开龛,雕造玉清、上清、太清三像。方柱两侧、窟左右壁及后壁浮雕233尊应感天尊像。
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势头,到宋代仍旧不减,因此石窟图像内容大都三教相杂。儒道释相混杂的石窟群保存较好的有四川大足石门山石窟、南山石窟等数处,造像或三教人物同置一龛,或分龛雕造。仁寿牛角寨唐代摩崖造像将元始天尊、释迦牟尼、孔子并造一龛,为迄今所存三教造像的最早遗例。大足妙高山三教窟,中为释迦,老君居左,孔子居右。老君坐像,头戴莲花状束发冠,垂眉长髯,左手置于腹间,右手上举结印。据窟内题记该窟由东普文仲璋等刻于南宋绍兴年间,反映出两宋之际三教合流在民间的流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