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样的明月 多样的情怀

2004-11-24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4年10期
关键词:人道辛弃疾山河

[原文荐读]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

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难点注解】

泠泠:清凉的样子。

恹恹:安静的样子。

【比较赏读】

中秋咏月,古代文人曾留下不少佳作,其中以蘇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每逢中秋佳节,很多文人会情不自禁的对月抒怀,他们的作品各具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含意。本文的两篇作品用语相近,但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思想感情也自有差异。

辛弃疾生活在偏安江左的南宋,写此词时,他从北方南来已经10多年,却仍沉沦下僚,不能有所作为,光复大业难以实现。满头白发的辛弃疾面对中秋夜如镜的明月,慨叹家事国事,其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以想见。“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这位爱国将领、豪放词人直面现实,意有所指:月中阴影会遮住清光,人间黑暗将给百姓带来苦难,要砍去月中桂树,也就是想去除世上奸邪。张养浩则身处于政治黑暗的元代,文人大多失意潦倒,即使得到一官半职,也因慑于统治者的暴虐,那种备受压抑而深感愤懑的心情只能以消极的态度和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他不主张“斫去桂婆娑”而是表示“尽无碍桂影婆娑”,人间不平事,由于统治者的专横跋扈,亦是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无法消灭,只好消极面对。这不仅是作者个性使然更是时代使然。

【再读一首】

一百五日夜对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注:蛾,一作娥。

猜你喜欢

人道辛弃疾山河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山河壮举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直下看山河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人道神药车前子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人道之光蒋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