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慈善团体的怀念
2004-09-22张养福
张养福
烟台恤养院创办于1933年,座落在烟台市南山路南首开花石山麓下,是个集幼儿园、学校、工厂、企业、农场等融为一体的大型民办慈善团体,专门收养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婴、残、老。所需经费由社会募捐转为经济独立自给自足,历时20余年。据我了解,类似这样模式的慈善机构,迄今为止绝无仅有。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8岁时母亲病逝,父亲是个半身不遂的残疾人,生活十分艰难。就在这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时候,幸亏被一位好心人林承恕先生,把我和弟弟还有父亲送进烟台恤养院。父亲住在残老部,我和弟弟和这里几百名孤儿(后增至千余人)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集体生活。从衣、食、住、读书到安排工作,全部由院方负担和安排。我在这里读完高小时已经16岁,正值院方兴办工业,我被派到院办工厂学徒,一年后又被调到产品第二分销处学做生意,一直工作到23岁参加革命为止。就这样我在恤养院一共度过了14个春秋,与其他孤儿一样,先是成了一名幸福的学子,后又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职工。这都是恤养院对我们培养的结果。应该说没有恤养院,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此恩此情,终身难忘。特别是受恤养院环境的熏陶,培育了我一颗关心大众、热爱慈善事业的爱心,促使我跟着党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数十年来,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离休。实现了我爱人民为人民的最大心愿,我感到很踏实。同时,不论走到那里,每当我看到贫苦的儿童和孤残老人,心中便会隐隐作痛,便会想起烟台恤养院,
烟台恤养院的机构是由总务部、家务部、教务部、工农部四大部分组成。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总务部是统管全院行政的部门,主要任务是筹措衣、食、住、医疗方面的工作及管理残老院的工作。家务部是由女员工组成,负责婴儿、幼儿及女孤儿的生活和教育。还管全院所有孤儿的衣被缝做和替换。教务部主要负责孤儿们的学习教育,设完小、初中班。除上课外,还负责管理孤儿们的健康、食宿等工作。工农部负责管理工厂、企业、农场的经营,是全院经费来源的主要部门。
院长褚文郁先生,是一位被誉为慈善家、教育家、企业家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烟台从事律师工作,并自办《爱国报》。因揭露时弊多次被迫停刊。后来,他应烟台红十字会聘请担任恤养院院长。从此,他食宿在院与孤儿们朝夕相处长达20余年。为了使正在读书的孤儿长大后自食其力,多次不畏艰难远赴大城市募捐,办起工厂、企业、农场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巧妙地应对不同时期的各种复杂局面,使恤养院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他曾冒着风险聘请中共烟台地下党负责人、学潮领袖李炳令老师来院任教。李一面向孤儿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面领导烟台地下党开展革命工作。应他的要求,将在院长大的17岁孤儿崔养收带走参加抗日战争(崔后来在雷神庙战役中牺牲)。
烟台第一次解放时,褚文郁先生动员11名优秀大龄孤儿参加八路军。依依不舍地为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一遍遍地嘱咐他们,到了部队要服从领导,为革命为人民多立战功。全国解放后,他又动员孤儿积极参政和参加经济建设,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1955年他被当选为烟台市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烟台市政协副主席。此时他虽以年老,但仍积极参政议政,为烟台市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1957年2月19日,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64岁。全院上下悲痛下已。市委、市政府举会悼之,将其厚葬于烟台殡仪馆东南山麓,市政协为之树碑以志。每逢他的忌日和清明节,便有孤儿们自动地来到他的墓前致哀。
褚院长在主持恤养院全面工作期间,除把孤儿们的衣食和身体健康时刻挂在心上外,特别注意孤儿们的教育。他认为要把孤儿培养成一个有用之人,素质教育很重要。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为此不惜重金聘用德才兼备的教师来院任教。其中有留学生、本科生和具有英语、日语、音、体、美专业水平的教师8人,引起烟台教育界强烈反响。这样高水平的教师教孤儿小学或初中,真是不可思议。这些教师不但文化水平高,道德品质更高。他们同情孤儿们的身世,自动离开自己的小家庭,常年住在院里与孤儿们同甘共苦。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教导孤儿们学习,还像家长一样任劳任怨关心每个孤儿的日常生活,谁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品质怎样?学习怎样?都了如指掌。在他们的关爱下,孤儿们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们就是这样又当老师又当父母,一年又一年,黑发变白发,为孤儿的未来尽心尽力。这种不是亲情胜亲情的博爱,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院歌是重要组成部分,即诚、恒、爱、敬。其大意是“诚以自修,谨言慎动,闪邪心存,据实以证。恒以应事,持坚守静,作远大观,存耐久性。爱心待人,博施济众,宏吾道慈,完吾性命。敬以自持,贬骄抑横,事不可忽,欲不可纵。”孤儿们每次唱这首歌时,心中便会涌起波澜,受到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首歌几十年来始终伴随我,提醒我要规范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此外,院长还趁每周一次上大课的机会,进行专题思想道德教育。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吾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寸丝前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日食三餐,当思农民之苦”,“身穿一缕,每思织女之劳”以及如何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以诚待人,惟理服人,和怎样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他的讲话通俗易懂又结合实际,大家很爱听并遵照实行。记得他当时还讲过这样几句话,既形象又深刻。他说:“你们是小叫花子,我是大叫花子,只要大家有志气,手拉手心连心,就有饭吃,就有衣穿,将来就有出头之日。”他这样话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为穷人争气,为穷人做好事,成了我们一生中的重要理念。
学礼貌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内容。院长和老师经常向大家讲解。如在路上遇见客人和师长,要站在一边让人家先走,并亲切的问一声“你好”;如遇见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病人要主动上前搀扶,并问问人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如自己做错了事说了错话,要改过,并向人家说一声“对不起,请你原谅。”;如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向你道歉时,要说“没关系”;有事进别人屋子,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并要轻轻开门,轻轻关门,以免影响人家做事或休息;如有事请人家帮助时,不要“哎”、“喂”,要称呼人家先生或朋友;对长辈要称呼“叔叔、阿姨、大伯、大妈、爷爷、奶奶”;对平辈要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以恤养院的孤儿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如恤道哥,养道弟、芝华姐、芝洁妹等(按姓名、年龄、进院先后排列),现在虽都上了年纪,但彼此通信仍沿用此称呼,感到特别亲切。
打架骂人在恤养院是绝对禁止的。如果有人偶尔犯了,不管你有理没理都要承认错误,还要扣你的品德成绩分。因此这种坏习惯一般不会发生。尤其是那些从几岁入院的小龄孤儿更是如此。说来你可能不相信,一些刚刚进院的孤儿,常常情不自禁地骂人或说一些脏话,早些进院的孤儿不是听不懂就是听了别扭。所以在注重道德风尚的恤养院,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气氛蔚然成风。
另外,各班的故事会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老师讲学生也讲,讲现代的也讲古代的。如讲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屈原、苏武、花木兰、林则徐等,还有二十四孝中的九龄温席、卧冰求鱼、鞭打芦花、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进步的老师还经常向大家讲五卅惨案、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残杀我同胞的种种暴行,进一步激发了孤儿们的爱国热情,可以说恤养院培养的孤儿既有良好扎实的文化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孤儿们读书长大后出路何在?这是院方深为关怀的一件大事。按照院方规定,年龄在12岁以下的男女孤儿为收养对象,管吃、管穿、管住、管读书,一直培养到18岁出院。因为这个年龄已具备生活能力。可是,当时正值日寇占领烟台时期,社会复杂黑暗。如果让已到年龄的孤儿出院,他们一无职业二无钱,而且大多数无家可归,万一误入歧途或落在日伪手里怎么办?岂不成了民族罪人?再者,办慈幼事业光靠社会募捐决不是长远之计,这只能使被助者免于一时冻饿,应积极教养并使其具有谋生的本事才是真义。为此,褚院长寝食不安,昼思夜想终于想出了办法,这就是集资办工厂,让他们学技术,有了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就能避开邪道走正道。他把这个想法在院务会上一讲,大家一致同意。接着他把这个想法与社会上热心慈善事业的人也讲了,人人听了都赞成,纷纷捐款相助。
他先后赴上海、广州、天津、北平等大城市募捐,经过艰苦努力,一共集资3万元。本着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的思路办起了针织厂、木工厂、缝纫厂、鞋厂、印刷厂,后又办起了较大的棉织厂、铁厂等20多个厂子,请全市有名的师傅进院教徒。为了经营好这些工厂,又聘请了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任农工部主任和职员。并在烟台市繁华地段先后成立了3个分销处,专门销售本院各厂的产品。会计和售货员都是大龄孤儿。他们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由于执行了“言无二价,薄利多销”的方针,再加上服务态度好,迎来了许多回头客和新客,生意越做越好。市民们都知道恤养院的产品美观耐用而且价钱公道,宁愿多跑路也要来买。甚至行动不便的人也要托人或让自己的孩子来买,不论谁来买都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在当时的烟台来说是出了名的。就连其他一些其他商店的老板也由妒忌转为佩服。他们万万想不到一个孤儿院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和信誉。
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院方又接兑了私人开设的“烟台义通银号”,为此后成立“孤儿银行”打基础。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听说后,率先把钱存到这里,一是认为存到这里放心,二是支援慈善事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存钱的客户越来越多,恤养院的周转资金也越来越雄厚。生意越做越大。与此同时,恤养院的农场、牧场、果园等也得到了发展,源源不断地向全院供应粮食、蔬菜、牛奶、瓜果等。至此,全院的经费开支完全走上了经济独立、自给自足的道路。不但孤儿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新收养的孤婴残老也越来越多。院长笑了,孤儿们也笑了,社会上的慈善家也笑了,大家都说这条路走对了。
1954年烟台各行业归口时,恤养院被改成烟台市福利院。从此结束了恤养院长达20余年的历史。据烟台文史资料记载:1954年恤养院向烟台市政府共移交资产146亿5千余万元,土地1943亩,房产2457间,一些较大的工厂也都成为烟台的“种子工业”和“骨干工厂”。为烟台市的发展贡献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恤养院之所以能够在发展中自给自足,并向社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院长褚文郁先生最关键,功不可没。他不但有一种为慈善事业努力拼搏的精神,而且还有一颗不同寻常的爱心。他带领大家为恤养院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20余年,他常说办这么大的事业,光靠一个人不行,还得靠大家的力量,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恤养院才能得到发展,被救济的人才越来越多。
说到褚院长的爱心,还有两个动人的故事:
褚院长的家距恤养院只有几步路,他却很少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心扑在那些苦命的婴儿身上。他常常和家务长张裴钧女士商量护理办法,确保婴儿健康成长。为此他一面派人到北平香山慈幼院学习经验,一面不惜财力、物力为婴儿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办托儿所,聘请身体健康的妇女当奶母,还用高价买来两头进口的荷兰奶牛雇专人饲养,每天供应婴儿喝奶。托儿所一共喂养了多少婴儿?那些婴儿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健康状况怎样?他都要亲自问一问,看一看。高兴起来还把婴儿抱起来亲一亲,太难为他了。一般家庭培育一个孩子还要付出很多心血和代价,何况照料集体生活在一起的婴儿,如果没有一颗博爱之心和一套科学的喂养和护理办法,是养不活这些可怜的小生命的。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可是,每逢过春节,褚院长都在院和孤儿一起过。他说孤儿也是人,他们过年过节也会想家想亲人,我和他们一起过就会减少他们的思念之苦。为了使孤儿们快快乐乐过个年,他做了一件大事——让全院所有孤儿都能吃上一顿饺子。他与总务长、家务长、教务长、炊事班一商量,办法就出来了。就是早准备工具早下手包,然后再冷冻起来。由大龄孤儿分成若干组,在炊事班的指导下,剁肉的剁肉,剁菜的剁菜。拌馅、和面由炊事班负责。擀片儿和包饺子由家务部全体女员工、大龄女孤儿及教师们负责。包好后由管运输的送到冷藏室和全部打开窗户的教室冷冻起来。大年初一由炊事班负责煮,然后再按次序分批食用,乐得孤儿们喜笑颜开。早在过年前,他们就理了发洗了澡,如今又穿上新衣服吃饺子,能不乐吗?
为了使孤儿们过年有零食吃,院里还买来许多好吃的东西发给大家。如每人一斤江米条、一斤桃酥,还有炒花生、苹果、山楂和糖块。更让孤儿们高兴的是,在观看文艺节目之前,张家务长用自己的钱买来高级糖块、葡萄干、糖炒栗子、花生仁、五香瓜子,动员女孤儿一袋一袋地装好,做为新年礼物赠给孩子们一人一袋,孤儿们,尤其是那些被她带大的孤儿,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谢谢家务长,家务长过年好!”“不谢不谢,大家过年都好!”家务长闪烁着泪花边笑边说。这些从小就失去父爱母爱的可怜的孩子们,如今能生活在这样幸福的环境里怎能不激动呢?怎能不鞭策自己奋发向上呢?
还有一件使我终生难忘的事,就是恤养院不但关心孤儿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关心被收养的残疾人和老人。从吃住、看病到处理老人的后事全都包揽下来。真是大慈大悲,功德无量。我父亲在旧社会是靠出苦力的码头工厂,母亲早逝后,他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十分艰难。在我和弟弟被恤养院收养后,他几乎到了乞讨的地步。褚院长知道这件事后,派人把他安置在残老所,和其他老人一样管吃、管住、管看病。我下课后也常常去看看他,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父亲进院这件事,后来我才知道,是我的班主任陶老师告诉院长的。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温暖。父亲在这里无忧无虑的安度了3年,65岁那年去世。丧事由院方帮助,最后把我父亲埋葬于西山义地。如果没有恤养院,我父亲的晚年生活和后事,将是个什么样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应该感谢褚院长,感谢恤养院。
对于这些往事的回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恤养院:那里的一切还是老样子,我一口气跑上教学大楼,又一口气跑上宿舍大楼,还兴致勃勃地坐在餐厅里,品尝着当年端午节为我们孤儿特制的大粽子,还有一年一次的美味可口的过年饺子;我好像又听见了从工厂里传来的隆隆的机器声,看见了我曾工作过的第二分销处;还有院长和老师们的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如今他们都走了……
再见了,敬爱的院长和老师们,再见了,亲爱的恤养院,我会永远怀念你,永远歌颂你,并把你的办院经验写出出来供世人参考借鉴,愿天下所有的苦命儿童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