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不由分说的流行
2004-08-27
来自遥远的新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夜走红的歌手,毫无来头,几乎没有在主流媒体做任何炒作的记录,仅仅凭借民间口口相传,让苍凉的嗓音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背景音乐。在时下流行乐坛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刀郎和他的歌无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刀郎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名字,连同嗓音略带沙哑还有一点老“烟”味的新疆音乐,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在全国各地流行、蔓延开来,其火爆程度让所有当红歌手望尘莫及。他的第一张唱片几个月内卖出了600万张(不含盗版),是最近10年来的唱片销量之冠。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一切是他在完全没有借助任何商业宣传的情况下完成的。歌迷们至今未睹刀郎的“庐山真面目”,这更增加了一层神秘和人们的好奇。毫无疑问,刀郎成了当下中国最受欢迎的歌手。
刀郎是谁?他的音乐为什么会流行?他创造的非典型流行音乐到底是音乐界的奇迹还是悲哀?
刀郎其人
关于刀郎,他的一个朋友说,刀郎原名罗林,出生在四川省资中县一个普通艺人之家,是家中独子,身高1.73米,人长得很帅。他在海南演出时爱上了新疆姑娘小朱,追随爱人来到新疆,到一些村庄采风时,罗林发现新疆的民族音乐太美了,他成立西北音乐工作室,开始了和新疆民乐的亲密接触。刀郎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的声音特点和新疆南部麦盖提县“刀郎族”人声音很相似,都是沙哑中带着清亮,而那里的刀郎歌舞更是以质朴、粗犷、热烈、奔放并充满神秘色彩令人瞩目。
刀郎是个很谦虚的人。从没上过一天大学,在新疆,没有人帮忙让他上过任何晚会。他是音乐世界的“苦行僧”——作曲、作词、音乐制作、弹琴全靠发狠自学,一个人打拼。
2002年起,刀郎独立制作的《丝路乐魂》、《大漠情歌》等CD成功上市。从CD《西域情歌》开始,刀郎从西北起步,从出租车、发廊、盗版碟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横扫大江南北。
如今,新疆90%以上的汽车里都在播他的歌;在北京的音像店里,他的歌刚播了一半的时候,就能有3个人掏钱购买;还有更绝的——张惠妹在乌鲁木齐开演唱会,赔得血本无归,可听说刀郎要在此开演唱会,几个小时票就全卖光了。有着多年唱片发行经验的发行人估计,这样的效果如果市场上不铺上800万张(盘),绝对不会出现。这个至今很少有人见到他真面目的歌手,下一张专辑的保底数已经被爆炒到350万张。350万张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0年前17张席琳·狄翁的专辑保底数,17张王菲专辑保底数,350张北京某支地下摇滚乐队专辑保底数……
刀郎的音乐
刀郎的音乐除了原创作品,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之外,相当多的歌是对老歌的翻唱,如《祝酒歌》、《草原之夜》、《驼铃》等,这些老歌旋律优美,如果唱不好,容易让人有亵渎经典的抱怨。但刀郎却以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演唱风格再度打动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听众。刀郎的音乐魅力,不但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有超越原唱者的个性化表达。他的歌既有浓郁的新疆风格,又流畅上口,优美的旋律加上他独特的嗓音,让人情不自禁地深深浸入那种悠远沧桑的音乐世界。
有人说,听刀郎的歌就像是在西域晴朗的天空下、广袤的沙漠里行走,唤醒了紧张、浮躁的都市人心灵里最渴望的东西,容易触动听者温柔的内心和伤感的情怀,流淌出来的是情感的彻底宣泄。
还有不少人说,刀郎的歌一扫歌坛的脂粉气,是不折不扣的男人情歌,充满了阳刚的“男人味”。
近10年来,内地流行音乐让港台模式束缚了手脚,唱片公司对歌手过度的商业化包装,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容易让人产生失望和疲劳。人们渴望新鲜的东西出现——刀郎可谓生逢其时。刀郎音乐中最为淳朴的民族风情还原了音乐本身最独特的魅力。他的歌简单,歌词上口,走的是大众路线,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唱出了人们压抑心中过久的心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迟志强牢狱系列到《纤夫的爱》、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心太软》,小调似乎最容易成为流行的典范。再加上一些著名歌手刘欢、韩红、郑钧近来无一例外地开始翻唱老歌,给老歌翻唱市场做了大量的前期铺垫,这才让刀郎那些既让人耳熟能详,又大漠韵味十足的老歌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挑战传统模式
没有起码的宣传、没有MV、没怎么打过榜,也几乎没有接受记者采访,甚至他的照片都很难找到。与一掷百万打造偶像的唱片公司模式截然不同,完全凭借的是口口相传的方式,神奇的刀郎创造了一场非典型流行音乐。这无疑对唱片界传统的商业运作构成了莫大的讽刺。
传统的操作模式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唱片公司首先要寻找一个人,标准有一二三,凡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要排除在外——至少在内地唱片界,没有一个公司在选人标准上是不拘一格的。接着,在市场定位上,同样按照事先的判断标准,比如实力型、偶像型……这种分类是最低级的。为什么不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定位标准呢?一是不会,二是现成的操作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现在唱片界的推广手段一直停留在低级层面,打动媒体不一定能打动市场。媒体能让歌手成为被关注点,提高身价,也就是所谓的“媒体明星”,但离“市场明星”还有距离。刀郎正好相反,也许在专业人士的眼中,他的作品及编曲比较肤浅,歌词也很幼稚,如“是你的红唇粘住我的一切,是你的体贴让我再次热烈;是你的万种柔情融化冰雪,是你的甜言蜜语改变季节。”(《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胡乱地说话……(《冲动的惩罚》),“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情人》)。也许从专业角度讲,刀郎专辑的制作成本极低,制作、录音很差,后期制作也有些粗糙,与时下“高投入、大制作”的唱片制作相比,刀郎的唱片充满“反叛”意味。
凭借着回归上个世纪80年代的简单风格,符合大众平均审美要求的特点,刀郎静悄悄地走红了。
资深乐评人王小晓意味深长地指出:除了顶级的音乐发烧友,大部分流行音乐的受众并不需要最时髦最顶尖的音乐,只是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听到一些打动人心的、简简单单的歌。唱片公司都拼命在编曲考究、录音精致、包装精良上下功夫,最简单最直接的要求却被忽略了。刀郎在民间的流行就清楚地告诉了唱片界这个千古不变的定律。
刀郎的未来
对于几乎一夜走红的刀郎,有人说这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有人断言,刀郎只是昙花一现式的人物。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流行乐坛来说,一种新鲜的、蕴涵着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风,或许正填补了流行乐的真空地段,给充斥着萎靡情调的流行乐带来了一种新风。从这个角度讲,刀郎的未来应该不是一个迷茫的梦。
刀郎火爆了。各大媒体纷纷采访,很多知名唱片公司也在找他。他关了手机,“为了保持音乐的敏感和宁静,我不愿抛头露面,怕自己浮躁后,伤害了纯洁的音乐灵感,我不愿是昙花一现。”一些乐评人给了刀郎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建议身在边陲的刀郎,要想真正实践自己的音乐理想,恐怕还是要走出来;还有加强在专辑制作上的投入,让音乐感觉更加成熟。
奠基于民族音乐的厚土之上,我们有理由期待刀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