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与另一场“十面埋伏”

2004-08-27

东西南北 2004年9期
关键词:张艺谋商业英雄

有人说,电影《十面埋伏》是一个“社会效应”转化成“经济效应”的典型案例。

电影《十面埋伏》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逃犯和两个捕快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然三角恋情并不新鲜,但在张艺谋的武侠包装和商业运作下,变得危机四伏、荡气回肠。从首映至今,围绕《十面埋伏》一直恶评如潮,但截至7月26日,《十面埋伏》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亿元大关——批评之声显然没能影响到观众“大中埋伏”之势。一时间,《十面埋伏》的商业化运作比电影本身更为引人关注。

炒作 新招迭出

两年前,《英雄》制片人张伟平、导演张艺谋带着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等近30位剧组人员,包租了两架顶级商用小型客机,飞往上海和广东,为《英雄》造势,并将首映式放在人民大会堂……相比《英雄》的“出格”之举,此次《十面埋伏》的运作更是青出于蓝——从有《十面埋伏》拍摄的消息开始,人们就被一系列的“大”冲昏了头脑:“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场面……”,这一切对于一位狂热的影迷来说就意味着这是一部非看不可的影片。

首先,大将级影星不但分量足,人数多,还真真假假。除了杀出阵来的章子怡、金城武、刘德华、宋丹丹,还有虚张声势、呐喊着要加入阵营的梅艳芳、林青霞、杨紫琼几位疑兵。再看张艺谋排下的阵势,也大有学问,人尽其用:章子怡主攻西方;金城武主攻日本;刘德华主攻港台和东南亚。

再看看张艺谋设“埋伏”的功夫:以张艺谋的功力和习惯,不至于带着大队人马远赴乌克兰,只是为了一片原始森林。此举的真正用意,还在于隐藏、埋伏。事后也证明,这段拍摄被暴露得最少、最神秘、也最诱人。在四川,拍摄场地甚至拉起了防护罩。

埋伏得深,是为了现身更猛。《十面埋伏》的首次亮相,就必须要声势威猛。于是,国内观众还不曾有幸观赏的时候,先看到、听到的是来自法国戛纳前线的报道:“手,拍红了,拍疼了,拍麻木了,5分钟,10分钟,20分钟……居然拍了30分钟。”国内观众愕然了……

在“总攻”之前,媒体最为津津乐道的是首映典礼——花两千万巨资现场卫星直播,全球同步首映,观众超过3万人,首映直播权卖到全国6个城市,电视观众将逾6亿人……为了使这场首映受到最大化的关注,从创意构思,到阵容布置,无一不打造出话题给媒介炒作:牡丹坊搬到舞台现场;梅艳芳将“重现”舞台,与刘德华深情对唱;“神秘”刀郎要带着张艺谋为他制作的面具登场……首映典礼变成了一个巨大“秀“场。结果,与恢宏的场面对应的是在这里没有电影上演,只有文艺演出。难怪当晚直播时,许多人疑惑:春节联欢晚会怎么提早到了7月?

指责毁誉参半

张艺谋的种种宣传造势,高高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然而电影公映之后,在巨大的期望值与张艺谋电影的现实之间,许多观众产生了较大的落差。于是,责难与批评便随之而来,充斥了各种媒体,与影片未公映前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张艺谋张扬个性下采取的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运作手段,相当多的人持有非议。有的电影评论人表示,张艺谋的两部叫座影片《英雄》和《十面埋伏》,商业气息一部比一部浓,形式高于内容,少了许多电影艺术的光芒。霸占了各种电影“资源”,就像是在“竭泽而渔”,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登不上艺术的大雅之堂。

一些媒体这样评价张艺谋:“他‘弃文从商后,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导演是如何在金钱的熏陶下昏头昏脑,最终不可自拔地迷失。”更有媒体引用泰戈尔的话来形容张艺谋退步了——“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一些观众也表明他们自己的看法:商业片诚然是中国电影的一条出路,但必须是建立在有质量的基础上,需要用艺术本位的理念来面对电影市场。

从主流电影走向商业大片,张艺谋是否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真的完蛋了”?

对此,另有一部分电影评论人认为:《十面埋伏》遭受的诟病,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步履维艰。面对进口大片的冲击,民族电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包括电影宣传报道的媒体,倘若不站在维护民族电影品牌、坚守民族电影阵地的立场上,而是抓着导演、影片的个别缺点不放,无限放大、铺天盖地,这样赖以对抗好莱坞进攻中国商业电影的良性环境怎么形成?《十面埋伏》的处境充分印证了中国商业电影的生存环境,这分明是中国电影正遭遇着“十面埋伏”。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认为,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是“主流大片”向“商业大片”的转型,《十面埋伏》是继《英雄》之后的又一次规模化商业运作,意味着中国电影大投资、国际化营销的策略渐入门径。

有业内人士表示,《十面埋伏》虽然是“张艺谋第一次重复自己”,但该片也在努力去弥补《英雄》的过失;在宣传推广方面,这部影片更是殚精竭虑,谋求创新与突破,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十面埋伏》在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扮演着改革“试验田”的角色。

电影局某领导的一番话可谓意味深长:商业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张艺谋执着地跳入商业电影的大潮,在这方面冲在了前头,他的成败得失,提醒中国要搞商业片远非想象得那么轻松。

张艺谋近日在回答有关外界对商业炒作行为发出的质疑时说:“中国电影市场太需要这种热炒了,我们还没怎么样呢,就先自己打压自己,‘枪打出头鸟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因为害怕枪打,大家都不往外飞,这个林子就会死气沉沉。”

骂声难掩票房

《十面埋伏》上映后,尽管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却并没有给影片带来明显的负面效果,票房仍然出奇的高。刚上映不过3天,全国票房收入总计已达3300万元,超过当年《英雄》前三天3190万元的票房纪录。

让投资方喜笑颜开的是,美国人以1.15亿元人民币买断了《十面埋伏》的北美发行权;日本发行权卖了0.85亿元,二者相加正好2亿元,而《十面埋伏》的总投资是2.9亿元,影片还未公映,已收回成本大半。而《十面埋伏》DVD、VCD的音像版权更是开价到2000万。

无论是《十面埋伏》还是《英雄》,都是在国内观众的责骂声中获得巨大的票房收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怪”现象?新影联公司市场业务策划经理高军风趣地说:“现在,一部电影问世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理。如今的观众崇尚个性消费,往往不会受媒体或是他人的影响。换句话说,一部电影的‘口碑好坏已经难以决定它经济上的成功与否了。”由此,不难理解尽管很多人看完《十面埋伏》都表示失望,大呼上当,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去看究竟。这也印证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条“奇怪”的规律:影片本身的质量和票房不一定成正比。

我们不知道票房的神话还能在张艺谋身上重复多少次,针对《十面埋伏》,张艺谋的商业运作究竟是过了头还是范本。过头也好,范本也罢,张艺谋毕竟在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同时,也完全走向了市场,高上座率取得了高票房收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猜你喜欢

张艺谋商业英雄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英雄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重走英雄路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绛红英雄谱
张艺谋的抠门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