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张艺谋养孩儿,我办婚礼
2004-07-19徐海屏
徐海屏
他是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但他从不参与电影制作。他说自己不懂电影,可他却改变了张艺谋并影响了中国电影
他被称为“张艺谋商业品牌”的缔造者。几乎可以说,是他重新打造了张艺谋,同时打造出中国式大片。作为幕后推手,今年张伟平一反往年的低调,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
这位曾经的药剂师投资过房地产,目前仍拥有专营航空食品与医药销售的公司,但他最乐意展示于人的头衔是“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与张艺谋相识7年,张伟平投资了从《有话好好说》之后张所有的影片。从2002年《英雄》推出后,张伟平的新画面公司开始赢利,并创造出中国大片的制作和推广模式。
张伟平说自己不懂电影,他说投资张艺谋为的是“拯救中国电影”和“与张艺谋是好兄弟”,而面对媒体他总是说并不在乎自己赢利多少。
他想要的是什么?是推动巨人的成就感,还是不为人知的巨额回报?
6月3日,张伟平在新画面公司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
“我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
新闻周刊:《十面埋伏》安排在7月公映,各方面都为你空出这个档期,这是你攻关的结果么?(5月中旬,广电总局口头通知,原则上6月底至8月初暑期档将不引进国外分账大片)
张伟平:本来也有国产片要安排在这个档期,但是听说(《十面埋伏》在这个档期)很多都另外选择了其他档期。
政府支持国产片,这个无可厚非。我还觉得孤单了,没有竞争对手。
新闻周刊:事实上,张艺谋一开始与你合作,就想做成大片吗?
张伟平:那时我们已经有这个想法了,我们一直在等机会——剧本。因为张艺谋的剧本可能需要三到四年,或者更长时间。
《英雄》的成功,首先得归功于我们有一个叫得响、能够征服观众的作品;其次我们有强大商业操作的推动,这两个缺一不可。
新闻周刊:你自我评价自己的推广工作,是否十分成功?
张伟平:可以这么讲。而且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很多电影人做了一辈子电影发行,他们没有使过我在推广《英雄》这部影片中使的那些招数,和那些宣传发行的手段。
虽然媒体对影片的批评声多于赞扬声,但是没有一家媒体否认我们商业操作的空前成功。我不管媒体报道的好与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够走进电影院。
所以我说一部电影拍完以后,只能说完成了1/3的工作,2/3的工作都是在影片后期。
新闻周刊:这也是你和张艺谋功劳的分配比例?
张伟平:我觉得功劳怎么个比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两个人合作非常默契,我们俩人能齐心把这部影片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她照顾好,最后给她找一个好婆家,把她的婚礼办隆重喽。
新闻周刊:现在张艺谋是不是越来越多地考虑商业元素了?
张伟平:对。现在个别媒体说现在他越来越不像艺术家,越来越像个商人了。这听起来很尖刻,但我们客观地看:张艺谋当初拍《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那些片子,尽管在国外拿了很多奖,但是国内市场并不买账,太曲高和寡了。当时还有人说张艺谋是为了得奖,给国外评委拍的。
现在张艺谋心里装着观众,想着市场了,拍出《英雄》,创造国内2.5亿元票房,却又说他像商人。
新闻周刊:你的投资全部放在张艺谋身上,而没有多选择几位导演;影片又几乎把成败全部押在所谓的“张艺谋智慧”上。电影本来就是风险行业,你们又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一个人身上,你们不担心吗?万一张艺谋才思枯竭呢?
张伟平:我当然希望中国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导演,甚至能够出现更多超过张艺谋的导演。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
电影是一个风险巨大的投资,既然没有超过张艺谋的导演,投资张艺谋肯定就是惟一规避风险的最大保险。
“张艺谋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新闻周刊:投资张艺谋更像是投资房地产,还是投资艺术品?
张伟平:都不一样。因为那些东西最后都可以留下实物,即便赔了也有货物留在手里。投资影片如果赔了,除了几个拷贝以外,什么也没有。这与其他的投资不能相提并论。艺谋是我最愉快最成功的投资。
新闻周刊:拍摄了这么多部影片,你投进几个亿,最后被大家记住的却是张艺谋的名字,而不是你张伟平或者“新画面”,你心里平衡吗?
张伟平:我愿意。他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说是他的作品也是应该的,我参与了,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影迷,认识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影片只公演了一部《红高粱》,我还没看过,所以对张艺谋我谈不上崇拜。我觉得我和艺谋就是缘分。而且我认为,张艺谋最可贵的是他做事那种认真和勤奋。他很自信地说他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我认为他同时也是中国最好的导演。
对“新画面”这个品牌顺其自然好了,我没想过把新画面打造成品牌,新画面没有官方网站,但是好莱坞没有不知道新画面的。
新闻周刊:现在新画面挣钱了吗?还是你在用房地产等其他产业来养你的这个爱好?
张伟平:自从做张艺谋的影片,总体没赔钱。我认为只要不赔钱,稳中有赚,我就满足了。保持这种正常的心态,做事就没那么大的压力。你能看到的是投资张艺谋的影片到现在,我们的每一部影片都能够在国内外叫响。
新闻周刊:从1996年你与张艺谋合作,直到今年你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次的高调出场是为什么?
张伟平:我不太参加影视圈的聚会,前几部影片我也都在幕后做事,而那时候的影片推广基本都是艺谋带着演员在全世界跑。到了《英雄》的时候,我发现那种“走四方”的手段已经没用了,观众对这个不感兴趣。
从《英雄》开始,我们采用的一些宣传手段只有我最了解,张艺谋说还是你出来解释,于是我就被张艺谋从幕后逼到了前台。
新闻周刊:做出《英雄》、《十面埋伏》,你个人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张伟平:我觉得首先是一种骄傲。
像这次《十面埋伏》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那天我们是坐着礼宾车去的,回来的时候我没有坐车,我想感受一下整个戛纳海滨在看完《十面埋伏》之后的气氛。从电影城走到酒店大约半个小时,不断地在听到周围的老外在说China,说中国的《十面埋伏》。我觉得那个时候,作为中国电影人,什么都不重要了,就这个感受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