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短札
2004-07-15苏仔果等
苏仔果等
也谈台湾语文的若干问题
苏仔果
二○○四年第二期《读书》上周质平先生《台湾语文发展的歧路:是“母语化”,还是“孤岛化”?》一文中说:“所谓的台语汉字化,无非是用汉字来记录台语发音。”这并不是符合事实的说法。且不说台语的语汇和国语的语汇,相当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就是要用汉字来记录台语的发音,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了——台语有十五个声母、八十九个韵母和七个声调,配合成二千二百零五个音节;而国语只有一千三百三十四个音节,台语的音节数是国语的1.5倍强,加上那些以-p、-t、-k结尾的入音字,台语的发音,只用汉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记录的。
事实上,台语汉字化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本字法:就是台语的读音、语义和国语一致的,直接用本字。这种情形约占所有台语汉字的65%。
借音法:亦即周先生所说的用汉字记录台语发音。这些汉字语义和台语不同,只有读音相同或相似,约占所有台语汉字的35%,占所有非本字的62%。
训读法:台语和国语的读音不同,但字义相符。这种类型的汉字很少,约有数十个,占所有非本字的21%。
俗用字:这种情况更为少见,如“卜”、“阮”、“兮”等,约占非本字的10%。但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主要是周先生例举的“俗俗卖”、“俗搁大碗”等情形。
新造字:这是台语汉字化最不常使用的手法,各种造字手法所造的新字,加起来也不过占所有非本字的6.4%。
研究生的论文
余杞
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发表了大量论文的同学极为佩服。但是,读了半年,就知道发表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大多数人发表文章都是花钱“买”的。第一,很多期刊社一旦知道作者是研究生,即使文章确实达到了发表的水准,也会向作者索要几百到一两千的“版面费”。第二,某些期刊在高校有“联系点”,直接向联系人交钱交文章,保证文章能发表。以致有些路子广的同学借此发了一点小财。第三,大量的增刊涌现。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是高校的管理政策有问题。我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至少要在省级或以上的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有些学校要求更多)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主要按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刊物“级别”计算;少数研究生导师给学生报销一定数额的“版面费”,使学生花钱发文章无后顾之忧。当然,这些又与社会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例如,一个用人单位在决定是否录用一个研究生的时候,喜欢用发表文章的数量等“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我很怀疑,通过这种方式发表的文章是否有一点价值,会不会浪费太多的纸张和油墨?我很担心,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否够格,会不会只是徒有一张毕业证和学位证?我更担心,我们以后是不是要靠这些研究生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黄珍德
张鸣先生在《读书》二○○四年第三期上有篇名为《曾经有过的高教大跃进》的文章,读毕深受启发。不过,张先生在介绍河北徐水县高教大跃进的情况时说河北徐水县“被伟人称赞,说是跃进规划像一首诗”,这个说法似乎有误。
河北徐水县在一九五八年夏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跑得很快,确实受到过伟人的赞赏,说“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但该县制定的《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和诗好像搭不上边,不大可能会被伟人说成“像一首诗”。不仅如此,徐水县的跃进不久就遭到伟人的批评。在同年十一月初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就曾批评徐水县是“独立王国”。
倒是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的跃进规划被毛泽东称赞“是一首诗”(不是“像一首诗”)。这年十月底,在一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热潮中,山东范县县委打算两年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并制定了一九六○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说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几天后,还是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看到这个规划,很感兴趣,并批示道:“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太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可也。陈伯达、张春桥、李友九三同志有意思前去看一看吗?行路匪遥,一周可以往返,会后出征,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