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巨兽
2004-07-09特德.奥克斯
特德.奥克斯
恐象
恐象是现代大象的一个身材巨大的“表兄”,它们大约生活在2000万~150万年前,在南方古猿生活的时代里数量非常多。雄性个体站立时肩高可达4米。雌性要稍矮一些,但也有3.5米。同现代大象一样,恐象是食叶动物而不是食草动物。它们靠吃各种树和灌木的枝叶为生。虽然它们是植食动物,但跟今天的大象一样,庞大的身躯和自卫的本能,已足以使它们列入危险动物的行列。恐象有着形状特殊的长牙,很可能它们习惯于将树弄倒后把树皮也剥下来吃掉。
双门齿兽
丽纹双门齿兽是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有袋类动物。它站着的时候只比白犀牛稍矮一点,但比后者还要重一点。最大的丽纹双门齿兽可以重达2~2.5吨。它们较小的亲缘动物则只有1吨重。最初,人们相信存在大小不一的许多种双门齿兽,不过从最近的研究结果来看,更有可能2吨重的巨兽是雄性,而1吨重的小个子则是雌性。大的雄性双门齿兽站立时肩高可达1.7米,从鼻尖到尾端的长度大约有3米,其中头颅就接近1米长。
跟大象一样,为了减轻巨大头部的重量,双门齿兽的颅骨中也有一些空的地方。颅骨几乎是一种双层的结构,外面一层骨头上有巨大的颚肌的附着点。里面的一层则起容纳并保护大脑的作用。不过在大象庞大的头颅里也有着相应的巨大大脑,而双门齿兽的大脑则比较小。
在卡拉波纳湖,人们还发现了腹中残留有最后一餐食物的双门齿兽骨架——它们死前正在吃滨藜。这种坚韧的植物可不是什么像样的食物,因此这些双门齿兽当时可能已到了孤注一掷的境地:干旱造成的饥荒有可能就是它们的死因。
袋狮
袋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哺乳类捕食者。在外表上和生活习性上它都和大型猫科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有可以回折的爪,它的俗名也因此很像大型猫科动物。不过袋狮有一个猫科动物所没有的特别之处,它前脚的“大拇趾”长有一个极度弯曲的巨大爪子,比其他趾头的爪子都要大得多。目前人们还不完全清楚它大拇趾上的这个爪子的作用,不过它有可能是用来造成很深的伤口的一个致命武器——就像伶盗龙(电影《侏罗纪公园》使它声名远播)用它后脚长长的爪子杀死猎物一样。
袋狮的牙齿更加的不同寻常。它不像典型的有胎盘肉食动物那样长着巨大的犬齿,而是长着大大的门牙,这使它有一副大龅牙的滑稽样子。它的臼齿边缘很长,并且长得像刀刃一样,互相咬合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将嘴里的肉切开。发达的额肌能提供巨大的力量,被它结实地咬上一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袋狮是否曾对最早的澳大利亚人构成威胁呢?如果它能够攻击像2吨重的双门齿兽这样的巨兽,那么当然有足够的力量解决掉一个人。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不知道究竟是袋狮猎杀人类还是人类猎杀袋狮,或者双方学会了保持安全的距离。不过在有这种危险动物存在的情况下,很难想像人类晚上能够安心地酣睡。
撕 裂 者
能够挑战袋狮顶级捕食者地位的主要竞争者是巨蜥——撕裂猎物的巨型蜥蜴。它是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蜥蜴。它就好像是放大了的科摩多巨蜥一样,科摩多巨蜥可以长到3米长,而巨蜥最长可以达到大约5.5米,体重可以达到惊人的400公斤。
大家都知道科摩多巨蜥是猎食人类的动物,因此早期的澳大利亚人很可能发现,自己是巨蜥眼里的美味。科摩多巨蜥的猎食策略非常简单:将猎物放倒在地然后撕成碎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武器”,包括有力的脚爪和一副巨大而弯曲的锯齿状牙齿。如果科摩多巨蜥没能将猎物一击毙命,那么它的“秘密武器”就会派上用场:它的唾液里充满了危险的细菌,哪怕猎物只被它咬出很小的伤口,也会迅速溃烂并且发展为败血症。科摩多巨蜥只需要跟着这只倒霉的动物,等着它自己死掉也行,等它衰弱时再次发起攻击也行。巨蜥很可能也同样拥有这种“细菌武器”。
如果巨蜥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和科摩多巨蜥一样,那么嗅觉应该就是它发现猎物的主要手段。利用口腔顶部长长的叉状舌头作为嗅觉器官(雅各布森氏器官),科摩多巨蜥可以闻到11公里以外的腐烂动物尸体的味道。
魔鸭
“魔鸭”(牛顿巨鸟)是不会飞的大型鸟类中的一种。由于它们和鸭子以及鹅有近亲关系,牛顿巨鸟及其亲缘种得到了一个“末日魔鸭”的绰号。
牛顿巨鸟的身高可达2.2米,跟雄性鸵鸟的高度差不多,不过它的体重是后者的两倍。由于体重如此之重,它跑起来自然不快。牛顿巨鸟的翅膀小得可怜,根本不能用来飞行,不过它有可能会将拍动翅膀作为威吓对手或者是求偶的手段。
巨型短面袋鼠
可以说这种动物是袋鼠世界里的牛头犬。它长得比现代的任何袋鼠都要强壮得多——这也是它名字里巨型二字的由来。它的头颅短而深,使得颚肌咀嚼时更为有力。它站立时大约2米高,从鼻尖到尾端长约3米,和现代的红袋鼠差不多。
要想知道巨型短面袋鼠的行动方式和行为,观察现代的红袋鼠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和红袋鼠一样,巨型短袋鼠移动时应该也是将身体和地面保持水平,并且应该也适合在平坦的地方跳跃,而不是在险峻的或者遍地岩石的地形。不过它和现存的袋鼠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的后肢只有一个脚趾,和灭绝了的其他类袋鼠一样。
从巨型短面袋鼠的牙齿可以看出,它是食嫩叶动物。它们将悬在头顶附近的金合欢树枝拖下来咀嚼嫩叶吃,或者将与其胸高的滨藜枝拉下来吃,它们可能还会用尾巴和趾尖将自己支撑起来去够高处的树叶。
长毛犀牛
长毛犀牛的体重接近2吨,庞大的体形使它免于受到众多猛兽的伤害。
除了冰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暖和的意大利南部和希腊南部以外,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长毛犀牛是一种食草动物,生活习性和现代的白犀牛差不多,不过它很好地适应了温带更为凉爽的气候和苔原——草原环境。
我们是怎样知道长毛犀牛长着一身长毛的呢?在西班牙的一处高盐沉积层,发现了一只被大自然腌渍起来的长毛犀牛,这些犀牛的遗骸还有一处地方让古生物学家们吃了一惊,那就是它们的角并不是常见的锥形,而是扁平的剑形。每个角的下侧磨损都更严重,说明长毛犀牛用角来清扫掉积雪以便能吃到埋在下面的草。
长毛猛犸象
长毛猛犸象是美洲的5种大象中最有名的一种。在克洛维斯时代,它们生活在松柏类森林边缘处的极地苔原上。它比其他大象要小一些,身高很少超过2.7米,体重不超过8吨。冷冻保存的猛犸象遗体表明,它们长着深褐色到接近黑色的浓密长毛,内层的绒毛足有10厘米厚。长毛猛犸象厚厚的毛和它们相对较小的耳朵和较短的象鼻一样,能够帮助它们抵御严寒。其他独有的特征还包括头部小丘一样的穹顶,以及长有充满了脂肪的“驼峰”的倾斜背部。
和所有的猛犸象一样,长毛猛犸象也是食草的动物,长着特别适合嚼碎茅草和苔草的磨齿。它们每天大约要吃下180公斤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得用象鼻从地面上拔起来送到嘴里,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可能多达12小时。和现存的大象不同,长毛猛犸象生活的地区,每年都有一部分时间被积雪覆盖,这时它们很可能不得不进行长途迁徙。
长毛猛犸象的遗骸在很多地区都曾被发现,从英伦三岛到西伯利亚,还有美国和加拿大不常年结冰的区域都找得到。这种动物在北美洲曾经分布极广,然而到了更新世晚期它们却灭绝了。只有在位于俄罗斯极地区域内的弗兰格尔岛上,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种群一直幸存到了大约4000年前,那时,非洲的古埃及人正忙着建造金字塔。
长毛猛犸象消失的时间距今相对较近。现存的动物中,印度象和它的亲缘关系最近。
哥伦布猛犸象
哥伦布猛犸象是长毛猛犸象的近亲。它是新大陆大草原上最令人震撼的景象之一。哥伦布猛犸象可能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一种象,它的肩高可达4米,体重可达10吨,比今天的非洲象要大得多。要维持这样一副庞大的身躯,它们每天需要吃下大约225公斤的茅草和苔草,此外还要吃下云杉的嫩枝、橡树叶、山艾灌丛、香蒲甚至还有多刺的梨形仙人掌作为补充,所有这些都曾在它的消化道中被发现过。
哥伦布猛犸象没有长毛猛犸象那么多毛,它的象牙则比后者要更长更弯。它们直到170万年前才从亚洲来到新大陆,在一些干燥的山洞里发现了它们的遗骸。这些山洞应该是它们舔盐吃的地方。在沙漠、草原和稀树草原这些生态环境里,它们都曾兴旺繁荣。哥伦布猛犸象的牙可以长到4.5米长。除了用来抵御捕食者以外,有可能还具有某种社交上的功能。一只雌性哥伦布猛犸象,就能给猎人提供大约2吨的肉和脂肪。
史前时代的美洲拥有的象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每平方英里土地上分布的象经常可以达到5头之多。
美洲剑齿虎
美洲剑齿虎是已知的最大猫科动物之一,它站立时肩高有1.2米,体重可达340公斤。它最独特的特征就是那对能长到18厘米长的巨大犬齿,靠着这对犬齿它可以杀死其他的巨型动物。剑齿虎很可能采用伏击的方式狩猎,利用它的“剑齿”在猎物身上留下又深又宽的伤口,让猎物失血而死。虽然在杀死猎物时,这对“剑齿”是有效的武器,但在进食的时候就比较碍事了。在剑齿虎相互之间,这对“剑齿”也许还具有表达社交或者性方面的讯号的作用。巨大的“剑齿”使得这种猫科动物可以专门捕食那些对美洲狮来说过于庞大的巨型动物,它曾经一度遍布美洲各地。
大象杀手
美洲始剑虎,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独特的锯齿状犬齿。这样的一副犬齿构成了一个恐怖的利器,就好像是一把锋利的牛排餐刀。它的个子比美洲狮要小一些,肩高约1.1米,体重约150~250公斤,不过它在体形上和鬣狗要更加相似,同样长着苗条的前腿和较短的后腿。它的爪子和印度豹一样只能半回折,这说明它很可能擅长快速奔跑。
在得克萨斯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30只成年始剑虎和2只幼年始剑虎的遗骨,同时发现的还有400具被啃过的猛犸象遗骸,大多数猛犸象都在2岁左右。看样子始剑虎是专门猎食幼象的,一旦等到幼象远离了母象或者象群就冲上去发动攻击。这种猫科动物的牙齿特别适合撕开坚韧的象皮。化石证据表明,它们习惯将食物带回洞穴中慢慢享用。它们很可能是种集群狩猎的动物,通过团队合作将年幼的猛犸象和它的父母分隔开,然后再将它杀死。
地獭
大约在700万年前,南美洲的一些怪兽通过水路来到了北美洲。地獭是早期的美洲人所遇到的最奇怪的动物之一。一共有5种地獭,小的跟狮子差不多大小,最大的一种则是跟长颈鹿一样高的巨兽。每一种地獭都明显是适应特定生态环境和食物类型的特化品种。最早发现于美国东南部的鲁斯科尼氏地獭,是一种6米长、3吨重的怪兽,它长着蓬松的长毛,兽皮有如装甲一般,爪子几乎有0.5米长。其余大小跟牛差不多的种类则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类型,最北分布到了阿拉斯加,在那里它们靠吃灌木和其他植物为生。
地獭可以在它们柱子一般的后腿支撑下站立起来,一方面可以让它们在树林里吃到高处的枝叶,另一方面又能抵御新大陆成群结队的捕食者。有一些地獭遗体保存得十分完好,就连筋腱和皮肤都还存在,并且其粪便在润湿以后还能散发出新鲜的气味。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只沙斯塔氏地獭,在对其粪便的研究中发现,这只重达180公斤的动物所吃的食物包括摩门茶、球锦葵和芥属植物,这些植物今天依然可以在当地找到。地獭家族是美洲进化出来的动物,不过到了今天剩下了5种小型的树栖种类,并且还局限于在相对安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丛林中生活。
美人鱼怪兽
虽然美洲的大多数怪兽在人类到达之后很快就灭绝了,但史特拉海牛(即无齿海牛)却一直幸存到了近代。这些巨大的塞壬女妖(希腊神话中的女海妖之一,她用美妙的歌声诱惑海员,从而使船触礁沉没)吃海生植物而长得非常肥胖。雌性个体要比雄性大,可以达到8米长、10吨重。它们现代的亲缘动物儒艮与之相比只能算是侏儒。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在更新世的时候都广泛分布着史特拉海牛。在人类到达之后它们的分布范围就不断缩小,直到最后就只剩下了白令海上无人居住的科曼多尔群岛还生活着很小的一个种群。欧洲探险家格奥尔格·史特拉于1768年发现了它们,仅仅27年之内,这种动物就因为人类的猎杀而终于灭绝。
大鹏的传奇
马达加斯加岛是象鸟的家园——这种鸟和鸸鹋有亲缘关系,它的身高差不多是人的两倍,很可能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鸟类。这种不会飞的巨鸟似乎幸存到了距今非常近的时期。1685年,马达加斯加南部多芬港的地方长官艾蒂安·弗拉古海军上将还报告了安坦德罗族人所讲的关于“Vorompatra”的故事——当地人说这种体形巨大的鸟在当地的沼泽地里神出鬼没,总是在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
象鸟下的蛋是已知的最大的蛋——有一个象鸟蛋标本周长达90厘米,长径有30厘米,1个蛋里面能装得下8个鸵鸟蛋、1800个鸡蛋或者1.2万个蜂鸟蛋。事实上,象鸟蛋已经达到了生理上的上限,比它更大的蛋是不可能孵出后代来的。象鸟蛋里的卵细胞很可能是动物王国中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细胞,恐龙蛋在它面前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这样的一个巨蛋大约要花上90天才能发育成熟并孵出幼雏,上帝在赐予象鸟父母庞大体形的同时,肯定也赐予了它们同样非比寻常的耐心。
哈斯特鹰
对于恐鸟和其他不会飞的鸟来说,哈斯特鹰是一个可怕的杀手。在人类到达以前,它位于新西兰丛林里食物链的最顶端,占据着现在大型猫科动物在那里所占据的生态地位。它有着跟老虎一样大的爪子和3米宽的翼展。成年雌鸟有13公斤重。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同时也是最强壮的鹰。
在新西兰的丛林里,哈斯特鹰总是高高地站在树冠上,耐心等候它的猎物出现。一旦发现了猎物,它就会靠自己变短了的强有力的双翅在树林中猛扑下来,给予猎物致命一击。作为其猎物的恐鸟,体重经常是它的20倍,但化石记录却显示,哈斯特鹰能将它的巨爪刺进猎物体内。恐鸟虽大,同样也会由于鹰爪造成的严重内出血而毙命。
毛利人在山洞里刻下了哈斯特鹰的像,他们还用它的骨头制成工具。在毛利人的一些传说中,提到一种要猎食人类的神话中的鹰。毛利人的祖先有可能不幸地吸引了哈斯特鹰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穿着羽毛做的斗篷并且用两只脚走路,在它眼里可能跟恐鸟很像。
奔跑的蝙蝠
在毛利人到达以前,新西兰仅有的本土哺乳动物是4种蝙蝠,其中大短尾蝠在近代灭绝了。在这个再没有其他小型陆生哺乳动物的世界里,这种奇特的蝙蝠进化出了在地面上爬的能力。在它身体两侧各有一个囊,可以将折叠的翅膀藏起来,它不仅能在地洞里飞快地跑来跑去,还可以像老鼠那样自己在落叶层掘出地洞来。它既喝花蜜又吃一部分肉类,腐肉和雏鸟都是它的食物。
《遭遇怪兽:人类的史前生存战争》[英]特德·奥克斯著何晓科译东方出版社2004.5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