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新大陆:1/4世纪前中国人看美国
2004-07-01
1979年1~2月,75岁的邓小平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政府代表团正式访问美国。这位将直接影响新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总设计师,对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及美国人民的实干、创新精神印象极深。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对美国做了广泛报道,除各大报纸每天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及时报道有关消息外,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各地电视节目把陌生的美国展现于中国人面前,活生生的事实与过去的硬性宣传大相径庭,转眼之间,“北京的广播和电视为美国塑造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永远带着微笑的形象”。
率先走出国门的人们,捷足先登,把对新大陆的观察与感受倾吐给同胞。那“富饶的土地,美丽的风景,进步的科技,发达的工业和丰产的农业”,给一位中国外交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一个记者试图回答美国人常常问他的“你对美国初步印象如何?哪些事情使你感到新鲜或意外?”时说,“一下飞机第一个印象是生活脉搏的紧张,处处感到速度的压力。汽车跑得快,人们走路快,新闻报道快,广播员说话快……人们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之中,好像有许多急事要办,又像是什么都来不及了。……没有速度就混不下去。”“赶快!赶快!”这就是美国社会的口令。不看不知道,不比不知道。冯亦代先生感叹说,“从北京经香港到纽约,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美国人的走路是冲,香港人的走路是追,我们走起路来却是迟迟疑疑地踱方步”,由小见大,“我心里有些隐痛,我们在文明的路上,走得太慢太慢了。别人已经走到超工业社会,而我们还在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阴影里踱着方步!”美国人的生活节奏快,使人痛感时间观念的极端重要性:时间仅仅是金钱吗?不,远不止此,它还是道德、教养、品格、尊严、社会责任,甚至还是一种社会生命。美国人的乐观、开朗、坦率、热情、讲求实际、富于进取精神等,“很值得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民族学习。特别因为我们正在开拓人类历史上的新大陆,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常需要有不怕冒险犯难、积极进取、敢于研究新问题、开创新局面、而又讲求实际的精神”。
在自行车王国过惯了的人,突然接触到现代化的汽车文明,同样是耳目一新、眼花缭乱。在美国,乘汽车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两眼只见一排排车辆来往如梭,两耳但闻汽车风驰电掣之声。华灯已上的夜晚,往来不息的汽车,带着一串串红光、一串串白光,“好似两条灯龙,在墨黑的夜空中飞舞”,在五彩缤纷、万家灯火的辽阔地面上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情景:虽有车,车不乱,虽有灯,灯不乱。车在车的海里、灯的海里,“在闪烁的星海里穿来穿去”,一位作家写道,“我落入到一个从未到过、也不能想像的现代化繁华城市”。没错,“如果从飞机上俯瞰美国大地,千千万万的汽车奔驰在密如蛛网的公路线上,岂不真是一个偌大的国家装上了轮子在无休止地蠕动!”正是从这“四个轮子”上,人们听到了令人心醉神迷、扑朔迷离的美国“都市交响乐”,触摸到了“美国的动脉!十分有力地搏动着的永不停息的大动脉”!
一切都是全新的感觉。由此而带来的是对美国的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否定一切”这把尺子看来是非扔不可了。“如果相信‘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固然是洋迷得可鄙,但对人家通往月球的先进的航天工业,也来个‘不承认主义,那就未免‘阿Q得可笑。”必须睁开眼睛,也必须摘掉有色眼镜。令人深思的是,美国人“认真地把我们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事实,而且不像我们那样忍心让嫦娥一去不返,一辈子在广寒宫里过着寂寞的生活,他们把人送上月球之后,还要接回到地球上来”。对这种“斗智的世界”,怎能“不承认”呢?一位经济学家重访美国之后说,“30年来看惯了中国模式、走过两次‘之字形的社会主义经济,有机会看个把月美国模式,依然是世界一霸的资本主义经济,我感到对照鲜明。”
在重新认识之初,自然亦不免浮光掠影之嫌,但其重要性在于,历史毕竟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失衡的心理天平逐渐摆平之后,中国人终于发现,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它“既不是个天堂,也不是個地狱,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独具一格的国度,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摘自杨玉圣著:《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正文有删节,标题为本刊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