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选举故事多(上)
2004-06-26丁孝文
丁孝文
想当议员先出名
在美国想参加选举,第一步就是要在当地出名。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但普通美国人其实并不怎么关心政治。他们更关心经济形势,更想挣钱,好去买房子、买车子、去旅游。今朝有酒今朝醉,没钱借钱也要醉。美国人更看重现在,注重现实,而不是未来和理想。
由于选民参政热情不高,美国大选选民参选率仅在40%左右;中期选举(仅选国会议员和部分州、市的负责人)参选率仅35%左右。就是这不到半数的选民,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何改变选民的厌倦情绪,激发他们的参政热情,已经让美国政治家和选举问题专家苦恼了很久。
要引起选民的注意,就得出名。第一种办法,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拿张名片,挨家挨户敲门。美国人警惕性挺高,但老百姓,无论是在城市的还是在乡村,装防盗门的并不多,所以,来人敲门,通常不会隔着防盗门先看看,而是把门拉开一条缝,露出一只脑袋:“有事吗?”参选人就说:“我是某某,要竞选议员,希望你支持”。
如果运气不好,主人一句“对不起”,就会把门关上;运气好一点的,遇上一个不热心但有风度的,主人会打开门,礼貌地握握手,接过竞选人递上来的宣传材料,说声“谢谢”之后关门;运气好的,碰上一个热心人或者支持者,或许会出来聊聊,或者请竞选人进门小坐一会儿。千万不要小瞧这一原始的做工作的手段,就连参加总统竞选的候选人在初选前的造势阶段,也是从挨家挨户“串门”开始的。一般说来,名声小的,登门造访可以提高知名度;名声大的,则有作秀之嫌。
弗吉尼亚西部选区的一位众议员为寻求连任,提出了“与每一位选民握手”的口号。一天,他爬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一个居民区。在一个农家的门口,他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劈柴火。为了讨好她,议员大人就赶紧过去,作了一番自我介绍,然后接过斧头,给老太太劈了一大堆柴火。见老人很感激,他又把柴火往屋里搬。他相信,这下子老太太的这张选票非他莫属了。可他还没放下柴火,就听见厨房里有搅奶器的声音,走过去一看,他的心凉了半截儿:他的竞争对手正在那儿给老太太做黄油呢!
还有比这更尴尬的。新罕布什尔州参议员、民主党人麦金塔尔一次在人口稀少且以支持共和党为主的地区争取选票。所到之处,人们对他都很冷淡。最后,他来到一家百货店,自我介绍之后,见还没有人搭理,就准备知趣地离开。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老先生朝他嚷嚷:“我投过民主党候选人一票!”麦金塔尔喜出望外,转过身向他伸出手。老人没有接他的手,而是一字一句地说:“是的,我25年前投过民主党人一票,但是,我到现在还后悔不已。”
有的候选人挖空心思吸引选民的注意力,争取选民的好感。1916年,明尼苏达州的纳特森参加竞选。纳特森意识到,自己没钱,对手却很富有,不出奇招儿难以战胜对手。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招儿。他备足零件,开着自己的旧车到处拉选票,从远处见到有人过来,就故意把车某个小部件弄坏。待来人走近了,他就下车礼貌地打招呼,请人家帮忙。因为不是什么大毛病,来人通常都能帮他把车修好。纳特森便连声感谢,对来人的修车技术大加恭维。然后,不经意地提一句,自己是在竞选联邦众议员。这一招儿还真灵,纳特林给许多选民留下了谦虚、礼貌、真诚的印象,他最终以微弱优势战胜对手,当选联邦众议员。
候选人竞选时,最爱拿孩子作秀,以争取其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选票。美国有一个经典笑话:一天,一个候选人在选区内拉票。碰见一个保姆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行走,车内坐着一个满脸鼻涕的婴儿。候选人便满脸堆笑,弯下腰,在婴儿粘乎乎的脸上吻了一下。当他直起身时,发现一个男子在冷笑。候选人问他为什么要笑。那个男子告诉他:“这个孩子是孤儿院的。”候选人不服地说:“可还有那位保姆呢,她一定会逢人就宣传这动人的一幕,没准儿她还会告诉过去的主人呢。”那个男子笑得更厉害:“你又错了,这个保姆是个不识字的哑巴。”
巡回演讲造声势
演讲是竞选的发动机。这个做法在中国的政治选举中虽不多见,但在村级选举和大专院校、工矿企业的选举中已经出现。在美国,可以说,没有演讲就没有选举。当然,美国人做竞选演讲,不像中国人那样井然有序,那样正式。演讲经常在学校的礼堂、市镇会议厅甚至在人群往来密集的公众场合举行。帮忙的“同志哥们儿”拉电线,竖话筒,再摆上一些图片,就算是讲台了。美国人不时兴敲锣打鼓,但为了烘托一下气氛,也会布置一番,如在路边、门前挂一些气球,张贴大幅简短而有鼓动性的口号,并向过路的行人分发竞选徽章。如果是露天演讲,还会大声播放音乐,让人感觉挺像那么回事。
候选人演讲,一是演,声情并茂,手舞足蹈,挺煽情。台下事先会安排一些“托儿”,每每讲到“精彩”之处,“托儿”们会鼓掌起哄。二是讲,不是读稿子——可是他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也许背了好几遍,他们已经记熟了,可以脱口而出。当然,讲得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
演讲也要讲究技巧。鲍勃·多尔在1945年4月14日盟军进攻意大利北部的德军阵地时负了伤,伤好之后他发现右臂无法转动,右手也拿不动任何比一支笔稍重的东西。多尔在竞选演讲时,起初没有采纳夫人的建议——适时暴露自己的残疾。他抱怨说,“她要我脱掉衬衫,露出胳膊,对听众说:‘看看这儿,这就是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现在投我的票吧。”但后来,他意识到,不这样做就是不行。
候选人演讲,从听众的组成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方性的,在一个小地区,他们把当地可能感兴趣的人叫来,主要是讲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另一类是行业性的,主要面向某个行业的人士表明自己在他们关注的问题上的立场。由于地区间、行业间关心的问题不同,议员在演讲时,也只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演讲内容前后不一致也不要紧,他们有办法自圆其说。众议员罗伊鲍说,(越战期间)有的时候,他下午被戴着退伍老兵帽、举着星条旗的秃发老头簇拥着,扼腕上阵大讲一通爱国主义,讲当时的战争,强调必要时要通过战争阻止更多的战争;同一天稍晚,他又面对一群激动的芝加哥年轻人演讲,对美国插手越南内战表示愤怒。
媒体炒作不可少
接受采访和做广告,好比给竞选人打强心针。广告形式多样,上电视、进广播、登报纸。简单的,一张人像加上候选人姓名和一句口号;复杂的,电视上还会有候选人参加社会活动、“与民同乐”的镜头,报纸上、广播里则会有支持候选人的理由或政策主张。除了正面宣传自己,只要有机会,还要贬低、讽刺甚至抨击一下竞争对手。
多尔在1960年竞选时,党内初选对手名叫道尔,两人的名字容易混淆。为了使选民不要搞错,多尔的策略是向选民发送“多尔”(Dole,在中国的正式译名是“都乐”)牌菠萝汁。多尔是这样向选民介绍自己的:嘿,我是的勃·多尔,跟这个菠萝汁一样。这种竞选策略非常有效。当多尔胜出时,党内初选对手道尔和后来的共和党对手西贝柳斯都说,是多尔的菠萝汁把他们给淹没了。
多尔在20世乡270年代竞选时,他的广告是:一张多尔面对观众的照片和一张袒露残疾右臂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照片的上方写着“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参议员多尔:毅力”。
2000年,第一夫人希拉里和拉吉奥众议员竞争纽约州的一个参议员席位时。拉吉奥在竞选广告中重点攻击希拉里的“外来妹”背景,突出自己是地道的“纽约客”:向纽约州纳税,为纽约人办事。他在广告中说,下水道坏了,他会去找人修;阿肯色州人(希拉里)怎么会知道纽约人的疾苦,怎么能为纽约人办事,又怎么能在参议院代表纽约人?拉吉奥还拿希拉里的人品做文章。他在另一个广告中告诉选民,希拉里跑到纽约来竞选是一个政治阴谋,是她实现自己政治意图的跳板。“希拉里和她的丈夫已经让我们的国家够难堪的了,难道我们还要让她再来折磨我们纽约人吗?”
1986年,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怀特竞选连任众议员,他的对手刊登的攻击广告说:“吉姆…怀特:犯罪分子想让他担任下一任众议长。”
采访是通过媒体扩大影响、争取选民的重要手段,是不花钱的广告。但采访毕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后期编辑还可以裁辑、可能发表不利的评论甚至断章取义。对候选人来说,采访做得好可以得分,做得不好可能弄巧成拙。佛蒙特州联邦众议员桑德斯在描述他第一次在电台接受实况采访的情形时说:“我的双膝在颤抖,严格地说是在不由自主地碰桌子,碰撞声很大,进入了电波,就连在隔着玻璃的控制室里的导演都看出来了,他着急地、不停地向我挥手示意。采访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只有几个人打进电话,其中有一个听众的问题是:那个家伙究竟是谁?”
早些年没有电视,除了听候选人演讲,或在候选人“下基层”时见个面,许多人只能靠报纸了解候选人的情况,自然对候选人究竟长什么样子没有真切的感受。一位长得很丑的众议员连任四届国会议员后再次寻求连任。一天,他来到一个以前从未去过的小镇,碰上一名男子,便主动上前自我介绍。那人用怀疑的目光把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问道:“你果真是那位我投票支持了8年的众议员?”议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错,我就是!”那人使劲睁大眼睛,沮丧地说:“明白了,我得出一个教训,下次我决不会在没有见过候选人本人之前就投他的票。”
媒体好比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媒体虽然自称公正客观,但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毕竟媒体都是由大小老板或者有政见的组织创办经营的。捧一个候选人、压一个候选人在地方媒体是司空见惯的,但全国性大报一般会以比较超俗和挑剔的眼光分析报道竞选形势。对媒体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候选人只能据理力争,但也要讲究技巧。
1928年,得克萨斯州的汤姆·康拉利在竞选参议员时,愤怒声讨三K党。三K党就利用当地人对天主教徒的反感,造谣说康拉利有个女儿在圣·安东尼奥天主教修道院上学。为了驳斥不实之词,康拉利便带着自己惟一的儿子巡回演说。在开始演说前,康拉利每次都会这样介绍道:“乡亲们,这是我在圣·安东尼奥修道院上学的女儿。”说到这里,他那又瘦又高的儿子就走上前来,康拉利张开双臂,将咧着大嘴笑个不停的儿子搂到怀里,台下就会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康拉利赢得了胜利。
每次选举前一段时间,漫步在美国城乡老百姓的住宅前,你会看到墙壁上、草坪里,竖着一块块小木牌,上面贴着一张小学生文具盒大小的纸张,上面写着“投票支持某某”、“我支持某某”,或者是“某某,我们的下一个议员(议长)”。看到这个小牌牌,这家主人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不过,美国家庭“一家两制”的也不少,丈夫是共和党,妻子是民主党,照常相处得很好。我曾在一个朋友的别墅前看到两块牌子,两口子分别支持两党的候选人。关起门来吵没吵,我不清楚,两块牌子立在那里,却是井水不犯河水。
他们还制作各种各样的像章,在筹款会、演讲会上或者在登门造访时向选民赠送。“像章”上面是口号或候选人姓名。当然,他们不搞“崇拜”,选举一结束,就扔进垃圾堆。有一次,一个朋友在家庭旧货摊上看到许多这样的“像章”,有好几口袋。一打听,才知道男主人原来是党内活跃分子,专门负责制作、分发“像章”。见有外国人感兴趣,似乎很意外,双手一摊:要是喜欢,两个美元全拿走。天啊,全拿走?有好几公斤呢。再便宜也不能拿回家当饭吃、当钱花,至于收藏,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发展到喜欢这些东西的地步。于是,那位朋友给了他1美元,每种“像章”各拿了两个,一共20多枚,意外地“满载而归”。
责编: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