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风情录
2004-06-26杨士龙
杨士龙
旁遮普省:王者必争之地
“得旁遮普者得天下。”巴基斯坦这句著名的谚语形象地道出了旁遮普省在这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旁遮普(Punjab)得名于乌尔都语“Panj Nad”,意为“五河之地”。这五条河分属于印度河的支流。河流湍急,汹涌澎湃。
正是有了这些大河,旁遮普省的土地才分外富饶,到处郁郁葱葱。它是巴基斯坦最富有,土地最肥沃,也是人口最多的省。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壤使得旁遮普从史前就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五万年前就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要想感受旁遮普省的富饶,只需取道从首都伊斯兰堡到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的高速公路就可以了。向外地运送农产品的车辆拥挤在大路上,熙熙攘攘,生活的节奏比巴基斯坦其他地方要快一些。数不清的村落点缀在整饬得十分整齐的肥沃田地间,翠绿的稻田让人心旷神怡。庞大、笨重的水牛拉着大车或耙犁的镜头不时窜入眼帘。
乡村里的人们热情宽厚,很乐意与远来的客人聊天。到任何一个村子,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拥有了一大群聊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旁遮普各主要大道两旁也兴起了许多快餐店,除了向游人提供红茶、传统的小吃,他们还准备了一种简易的绳床(当地人叫charpoys,意为“四条腿”),疲劳的游人可以在树荫下躺在上面休息。
在旁遮普的农村,人们对于农村生活有一种永远的、坚定的和自信的安全感。种田为生的传统仍然深厚,家族与家族都牢牢地守护在他们数代人开垦的那片土地上。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实在太少见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不满农村生活,而去城里谋生。
旁遮普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是文化中心。国家艺术学院、旁遮普大学美术系等都在拉合尔。旁遮普省的许多建筑都代表着莫卧尔王朝的荣耀。拉合尔的地毯在次大陆也是大名鼎鼎。旁遮普省的手工艺品也非常出名,从丝织品、陶器到铁艺制品。
到旁遮普游历,你会发现它的角角落落里都留有历史的痕迹。著名的木尔坦的巴扎就是一个充满刺激、让人着迷的去处。在露天的摊位前,手工艺人们有的在全神贯注地制作着陶器,有的在给上釉前的瓷器描画深蓝色的花纹。尽管不少店铺里有很多现代的商品出售,但它空气中却仍弥漫着中世纪的气息。
在购物街的后面,是无数狭窄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子组成的迷宫。巷子两旁高高矮矮的房子是那般古旧,让人有回到了另外一个时代的错觉。再往深处走一走,20世纪所有的标识,甚至噪音,都销声匿迹了。
信德省:神秘主义家园
如果没有了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东南部的信德省(Sindh)也许整个都是一块干旱、贫瘠的不毛之地。
因为这里降雨稀少,年降雨量仅211.7毫米,所以它的气候在巴基斯坦是最炎热的。冬天气温在10-30摄氏度之间;夏天气温则高达25-50摄氏度。信德省北部的贾科巴巴德据说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之一。而幸运的是,滚滚的印度河恰恰贯穿信德省的中部,赋予这片原本干渴的土地以勃勃的生机。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这块土地才会以“印度河”命名——“Sindh”来源于印度河的古梵文名“Sindhu”。
从飞机上鸟瞰信德省,除了西端与俾路支省交界的吉尔特尔山脉(Kirthar Hills)之外,信德省基本上是一马平川。它的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沿印度河两岸都是肥沃的灌溉平原,而灌溉带再往东、西则是人烟稀少的漫漫沙漠。信德省的东南部是印度河三角洲,那是长满红树林的沼泽地。绿色田野与沙化的灌木丛地之间的界线是那样突然,那样分明,这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印度河这条“生命之河”的意义。
在印度河水的滋润下,信德省的冲积平原是巴基斯坦最好的耕地之一。凡是引水渠可以到达的地方,都可以种植小麦、水稻、小米、豆子、油料作物、棉花、甘蔗、辣椒以及香蕉、芒果、椰枣、柑橘等水果,日子也还算有保障。而那些沙漠中的部落,无论是靠泉水定居下来,还是依然在游牧,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养些骆驼、山羊,种点豆子和小米,或者干脆到卡拉奇等城市打工。
从卡拉奇向东南延伸至印度边界,那块约250公里长的广阔的沼泽地就是印度河三角洲。印度河水就是从这里,通过无数的河道,弯弯曲曲地绕过数以干计的红树林岛,最后注入阿拉伯海。这条大河每年都带来数以百万吨计的淤泥,使得三角洲不断扩大。捕鱼是沿海居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卡拉奇的饭店因而也以其海鲜的价廉物美而闻名遐迩。
信德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在从阿富汗喀布尔到印度德里的广阔地区,考古学家们确定了400多个属于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信德省印度河右岸的莫恩焦德罗,那成熟和发达的城市文明,突然让遭到毁灭,让后人唏嘘不已。
信德人的文化生活深受伊斯兰教苏非派神秘主义的影响,苏非圣徒的麻扎随处可见。苏非派圣徒创造了信德文化的精华,他们写下的充满激情的美好诗篇,至今仍为巴基斯坦人所传诵和歌唱。在一些传统的聚会或仪式上,宗教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信德人来说,宗教是那样的不可或缺。在院落附近和大路边,往往可以见到用石头圈出的两米见方的一块空地,那是信德人特地为礼拜划出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停下来,脱掉鞋子,到里面朝麦加方向礼拜。所以,游人必须要小心,千万不要穿着鞋子进入这些地方,那是大不敬的。
信德省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名,特别是纺织品、陶器和油漆木制品。手工艺人们继承了先人们50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观。这或许是信德人的服装是整个巴基斯坦最多样化、最五彩缤纷的原因所在。信德省中部的男人喜欢戴鲜粉红色的头巾,而其他地方的男子则戴一种上面镶了很多小镜片的刺绣圆帽,上身着五颜六色的长衫,下面则是“陀地”(宽松筒裙)。最逗的是他们的拖鞋,传统的刺绣鞋面,鞋身狭长,鞋头尖而有点夸张地向上翘。妇女喜欢穿红色的、飘逸的长裙,戴染色鲜艳的头巾。
惟一有点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德省的治安状况不好。车匪路霸很多,绑架事件也层出不穷。所以,要去感受信德省的魅力时,一定要安全第一。旅游部门会时时提醒你,没有武装保镖的陪同,最好不要开车出卡拉奇。
俾路支省:最后的边疆
从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西行几公里,就进入了这个国家面积最大的省——俾路支省。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卡拉奇居住了1100多万人口,而在俾路支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仅240余万。乍听这数字的强烈对比,你可能会感到十分诧异。而一旦走进俾
路支的裸山秃岭,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许多世纪以来,除了那些吃苦耐劳的游牧部落外,没有人能够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
有西方人类学家考证,俾路支省(Baluchistan)的名字来自于其三个主要民族之一的俾路支人(Baluch),另外两个民族是帕坦人(Pathan)和布拉灰人(Brahuis)。帕坦入主要生活在首府奎达北面和东北面相对肥沃一些的山坡和山谷里。俾路支人和布拉灰人主要生活在从奎达向西、向南,直至阿拉伯海之间的高原和沙漠地区。
布拉灰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闪米特人(Semite)(但也有专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达罗毗荼人)是在大约4000年前从叙利亚逐渐东迁至此的。因此,布拉灰人认为他们是俾路支的本土居民。这种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对布拉灰语的研究发现,这种语言确实同次大陆古代的土著语言有联系。而那些土著居民在3500多年前被说梵语的雅利安入侵略者打得七零八落了。
近些年来,人类学家对俾路支省的另外一个也很有特色的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就是莫克兰人(Makrani),因为他们居住在从卡拉奇延伸到伊朗边境的莫克兰海岸(Makran Coast)而得名。以打鱼为生的莫克兰人长得特别像非洲之角的黑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埃塞俄比亚的渔民,在一次出海时遇到风暴,被吹到了俾路支省海岸。另外一种说法可能更可信一些,就是说莫克兰入是几百年前阿拉伯商人从非洲贩至次大陆的黑人奴隶的后代,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都集中生活在俾路支。第三种说法是,他们同古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哈帕拉和莫恩焦达罗人有关系,而这两地的人同埃及有着密切的文化和商业联系。
不管这些解释有多少可信度,莫克兰海岸无疑有着悠久的历史。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他的部分士兵从莫克兰离开了次大陆,1000年后,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带领他的士兵从巴格达经莫克兰进入了信德。当时,卡西姆收到的有关莫克兰的侦察报告这样描写到:这是一个寸草不生的沙漠,水源稀少,水果也不合阿拉伯人的口味,多盗贼和劫匪。如果军队的规模小,它将被消灭掉;军队的规模大,又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不过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俾路支这块过去以贫瘠闻名的土地正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目前,全省有铁路1600公里,沿海港口有汽轮驶往卡拉奇和波斯湾。每天都有班机从奎达飞往国内的重要城市。
地质勘探结果证明,俾路支是个“聚宝盆”,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田,煤藏量也很丰富。俾路支还是著名的“大理石之乡”。所产大理石颜色纯正,花纹漂亮,在世界上属于一流。特别是深绿色的一种,形同玉石,卖价很高。当地人骄傲地把大理石称作“上帝赐予巴基斯坦的礼物”。经过精心加工的大理石建筑材料和工艺美术品,已成为巴基斯坦的大宗出口物资,畅销世界。俾路支南部沿阿拉伯海的海岸线长600多公里,有瓜达尔等不少天然良港。
俾路支,已从沉睡中醒来。
西北边境省:枪炮与玫瑰
与旁遮普省、信德省和俾路支省不同,“西北边境省”(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没有用这个省最大的民族——帕坦人(Pathan)的名字命名。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只有“西北边境”几个字才能准确地道出它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那早已湮没在历史中的刀光血影。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很多,它那光秃秃的山岭和险要的隘口目睹了亚历山大大帝、莫卧儿王朝、锡克王朝、大英帝国等一代代征服者的辉煌与衰落。
在西北边境省,时代和传统的变化是缓慢的。
正因为如此,西北边境省在世界上最知名的地方不是其首府白沙瓦(Peshawar),而是开伯尔山口(Khybar Pass)。这个兴都库什山脉的重要隘口,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最快捷的山间通道。隘口全长40公里,最宽处1.5公里,最狭处只有16米左右,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现在再去开伯尔山口,从那强劲的山风狭裹的烟尘中,你还真能感到死亡的肃杀之气。
NWFP这个名字是1901年确定的。它面积74521平方公里,分为五个行政专区。据1998年的人口普查,西北边境省总人口约1400万,男女比例为52%和48%,人口密度为187人/平方公里。气候从北到南,变化显著,北部的奇特拉尔河谷很冷,而南部的德拉伊斯梅尔汗夏季酷热。
白沙瓦谷(Vale Of Peshawar)因有喀布尔河(River Kabul)和斯瓦特河(River Swat)河水的滋润而异常肥沃,是西北边境省的中心。这里还是古王国伽腻色伽(Gandhara)的中心,古迹很多。白沙瓦以南处于季风雨带,有矮矮的、光秃秃的石山,和宽广但满是沙砾的平原。
西北边境省的北半部包括大致平行的五条山谷都处于季风雨带的北部边缘,所以他们的南段还是相当绿色葱郁,部分地方有森林覆盖。这些冰雪覆盖的山峰和绿色葱郁的山谷,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和远足胜地。
西北边境省同阿富汗拥有1100公里的边界。与阿富汗接壤的部落地区(Tribal Areas),几乎占了西北边境省面积的一半。这里是在巴基斯坦政府监督下,由部落自治的地区。因为政府无法保证进入这一地区的人的安全,所以它对外国人不开放。即便是巴基斯坦人,进入部落地区也须申请许可证。
真正赋予西北边境省特色的,除了战争的印痕,更多地是因为帕坦人的存在。崇武好战的帕坦人是西北边境省人口最多的民族。据统计,帕坦人有1500万,分布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广大地区。他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部落人。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的种族,没有谁能征服他们。的确,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所有征服者最后都败在了他们手里。
责编: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