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如何面对新挑战
2004-06-13
本刊记者
已有的经验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开展和推广的坚实基础
记者:新课程实验两年多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什么?
王湛:两年多来,广大实验区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校长、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实验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六条:
一是坚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贵任感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是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指导思想。用这一思想来审视基础教育原来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都有不少需要扬弃和更新的。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必须把更新教育观念贯穿改革的全过程。
三是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新课程是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丰富和发展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从理解、熟悉到创造性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习和研修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广大实验区始终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制度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让教师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坚强的主力军。
四是坚持组织强有力的专业支持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五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一直比较顺利,与各级组织者、指挥者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尤其重视在课程改革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密切相关。
六是坚持加强社会的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与参与,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些经验来之不易,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并运用这些经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推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各实验区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领导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记者:要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向深入,领导是关键,我们该如何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既重视这项工作又不断提高組织管理水平?
王湛:实验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领导不但要继续重视,而且还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一些地区实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表明,我们一些同志、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一般的业务工作,认为只要分管领导抓一抓就可以了,对课程改革开展的情况了解不够、关心不够、指导不力。这项工作应该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好,主要领导也要下功夫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各地还应注意及时向政府的领导同志汇报课程改革的情况,让政府的领导同志了解并关心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帮助教育部门和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部门的同志认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任务很艰巨,当前没有精力顾及课程改革工作。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正是“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抓攻坚、抓巩固提高不仅要抓改善办学条件,更要抓改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去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大任务同时提了出来,作为今后一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关键性举措。可以这样讲,越是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越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认识的提高应该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课程改革,对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总责,分管领导聚精会神抓,负主要责任:政策到位,要制定保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并切实贯彻:经费到位,要安排保证课程改革的必要经费。
其次,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做到“三个落实”。课程改革是一项业务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要做好工作,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就要做到“三个落实”:规划落实,要对本地课程改革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动员部署落实,对进入实验工作的每一个县(区),每一所学校都要认真进行动员和部署,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评估督导工作落实,要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过程的跟踪评估,有计划地开展检查、督导工作,发现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调整和改进工作,要重视检查、督导结果的运用,对工作出色的地区和学校要及时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批评,对没有能力领导课程改革的校长要撤换。
最后,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到“三个充分”。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依靠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并尊重他们的创造: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队伍的作用:要充分动员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支持、参与课程改革。
课改向纵深发展要求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记者:新课程实施最终要靠教师,我们应如何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改善教学行为以适应和胜任新课程实验工作?
王湛:第一,要重视培训工作的规划与实施。随着实验的深入与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培训面临严峻的挑战。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全省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在培训内容、形式、监督、检查及培训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并督促落实;教研部门、师范院校等要分工负贵,积极配合,落实具体任务。要注意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要通过抓培训基地、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以本地區专家为主的培训队伍,逐步实现培训队伍的本土化。
第二,要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新课程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引导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同时还要重视师德的培养。培训应结合课程改革最新进展,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实践,选取实验区鲜活的案例进行。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要不断总结、研究、学习、完善,使教师培训不断深化和发展。省一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负起确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开发和整合培训资源的责任。培训基地和内容的确定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防止低水平重复。
第三,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制度。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新课程的推进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立足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促进教师个人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以及获得专业指导的基地。这就要切实抓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
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基地。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它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这一制度提出后,得到了实验区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合作型教研和联片教研以及实践型教研、反思型教研等多种新型的、以教师实践研究为特征的教研方式不断涌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以校为本教研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它将成为促使学校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及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记者: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推进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教育部有什么新思路和举措?
王湛: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社会关注和思考新的质量观、人才观是新课程推进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我们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并不等于不要考试,而是期望通过评价和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与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实验区,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探索,如学生成长记录袋就采用了多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业考试方面,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如何学会学习。这些改革措施发展了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同时也使教师学会了全面看待学生。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是课程改革进程中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探索、长期实践的思想准备。
记者:有调查表明,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课改实验教师普遍感到中考压力巨大,今后的中考改革将如何化解他们的压力?
王湛:的确,中考改革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抓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正在就中考改革组织研究。我们希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今年进行中考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他们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要求,以保障中考改革和整个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初中毕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成绩宜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以减少学生、班级、学校之间不必要的竞争。
根据《通知》精神,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应以《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力求使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保证评定结果的科学和公正。在综合素质评定中要坚持诚信原则,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在推进综合素质评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如要组织加试,必须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加试内容应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参照学生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采取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在贯彻落实<通知》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实施。各地在充分酝酿、论证、确定改革方案后,应通过当地媒体等多种途径开展广泛宣传,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办法。
农村课程改革也一样可以开展得很有生气,很有成效
记者: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我们将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王湛: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农村教育的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
由于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的难点。不过,只要我们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重视了,完全可以在农村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两年来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验结果使我们增强了信心。比如,国家级实验区山西曲沃、青海湟中、黑龙江宁安、宁夏灵武、贵州贵定和云南石林,经济、教育都不是很发达,但在那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展得很有生气,也很有成效。
其次,对农村课程改革工作要给予有力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省的农村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规划,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本省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尤其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经费方面,各省(区、市)应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各省的培训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教师的培训,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开发也应有专项经费的支持。
专业支持方面,各省(区、市)应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好专业支持队伍,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域特点的教研制度,如在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的地区实行联片教研制度,以便于每所农村学校得到便捷的、有效的专业支持。
资源建设方面,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筛选已有的优质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并鼓励学校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最后,我们还必须重视农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农村学生的需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农村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来充实课程的内容,实施教学活动,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近期我国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实际状况,学校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为他们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或到城镇务工创造初步的技能条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加强对开发建设农村课程的指导,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组织力量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发学校课程。在开发农村课程时,必须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进行规范管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来保证资源质量,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要少而精,原则上每位学生每学期选用一本,不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高中新课程实验已进入倒计时
记者:最后,请您简要谈一谈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和设想。
王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就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一千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加了这一工作。经过专家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11月2日,教育部研究决定同意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作为首批实验省份,于2004年秋季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出了初步规划:2004年秋季4个省(区)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13%;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25%~30%;2006年,15~18个省份参加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部负责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并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责任者。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实验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研究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实验工作要遵循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工作。要探索在学校层面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今年秋季暂不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也要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宣传,密切关注实验省份开展课程实验的有关情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初步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间、步骤和相关的工作,充分做好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