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1:社会组织的扩张与挑战:执政党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

2004-04-29张正之

领导文萃 2004年1期
关键词:团体发展

张正之

社会组织的崛起与扩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几种组织,事业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企业等以外的所有社会组织。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出现了规模极其庞大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社会类社会团体。中国的社团,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团数量急剧增加。1989年初,经过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增加到了1800多个,相当于“文革”前的16倍。地方性社团猛增至20万个,相当于“文革”前的33倍。截至1999年底熑国社会团体136841个,其中全国及跨省域活动的社团1849个,涉外社团77个。二是经济类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业所等。三是事业单位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据初步统计,全国现有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70多万个。四是非正式组织。在各种在政府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之外,还有一些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法的社会组织,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组织。比如群众性非正式组织,宗法组织,各种非法宗教、迷信甚至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等。非正式组织的大量涌现,既是社会在微观上组织化的表现,也是社会中宏观上非秩序化、非法治化的表现,对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秩序构成了潜在的最为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社会组织发生、发展的原因极其错综复杂,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有政府转变职能、放松管制的原因;有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党和政府失灵的原因;还有法律变革方面的原因。无论如何,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表现了较强的非政府化趋势,也出现了严重的非党化趋势,社会团体的自治能力相对增强。党直接管理(即指在社会团体内部发挥领导作用)或间接管理(通过政府或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能力大大削弱了。

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执政党的挑战

一、 国家社会体制从一元化体制向三元化体制转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有人认为,社团革命是20世纪最为伟大的社会创新。从中国来看,社会领域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市场经济之后,最为引人瞩目的社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领域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领域的自治。而社会领域的自治,将意味着在党和政府之外,在市场经济之外,出现一个强大的高度自治的社会领域。还将意味着,权力将从高度集中的党和政府部门向市场、向社会领域分散、转移。市场经济与社会自治的出现,将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会从根本上重塑国家的权力结构,重塑国家、社会、市场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旧体制解构的过程,又是新体制建构的过程,目前则处于解构与建构的过渡状态,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从组织体系上,社会组织逐渐从党和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独立出来;从组织资源的配置上,社会组织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配置和社会配置转变;从权力资源的分配上,一元化权力向市场领域、社会领域分散、转移;从职能关系上,从“政府全能”向职能分化与互补成主导性关系转移。

二、社会权力向党政和国家权力机关渗透的影响不断增强。

社会团体地位与权力的增强,不仅意味着在党和政府权力之外,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权力,而且意味着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特别是社会团体对党和政府发挥积极的或消极的、合法与非法的、公开与隐蔽的影响。

从影响的目的看,主要是影响政府的决策。如工人组织起来,要求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私营企业协会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

从影响的渠道看,目前主要通过体制内或制度化的渠道,如上访、诉讼、诉诸人大、政协等。但通过体制外或非制度化渠道施加影响的数量、规模、频度在增加。比如通过游行、示威、堵塞交通、围攻党委政府,来发泄、表达不满与愤怒,用胁迫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非正式组织影响党政的目的、方式、手段、效果,值得引起高度的警惕与重视。他们采用的多是非法的甚至刑事犯罪手段,后果极大,影响极坏。

三、社会团体之间的冲突削弱党和政府的权威。

社会团体既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又是公民交往的组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组织化、秩序化的标志,又可能是社会宏观秩序的破坏因素。它既是问题的结果,也是问题的根源;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在纵向的团体与党委、政府的紧张关系之外,也存在横向的团体之间的日益紧张的关系。而且,社会内部的冲突,与社会与国家的冲突,交织在一起。社会领域的冲突解决不好,就会转化为社会与政府的直接冲突。社会团体矛盾在领域、规模、主体上的扩大,以及对抗性的增强,加大了党委、政府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对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与权威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各种思想文化团体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思想文化类社团的兴起正是社会变化的思想反映。思想文化类社会团体,是各种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促进社会思想多样化的过程中,在解放思想,开放眼界,更新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比如,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同社会团体有不同的解释。这解放了人们思想,也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同。又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引进了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想、思潮,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权威主义、第三条道路、法团主义等。这样,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同马克思主义可以“自由竞争”的思想力量,分散、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力与影响力。再比如,出现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这类团体没有公开的组织形式,但影响极大。有的团体鼓吹民族分裂主义,有的鼓吹极端宗教主义、邪教教义,有的甚至与国际反华势力合流,内外勾结,妖魔化中国,妖魔化社会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党对社会中介组织的领导

必须站在巩固执政党地位、改进执政方式的角度,把其置于国际、国内的宽广视野中,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接近正确的战略对策。

一、从改革开放总体战略的高度,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世界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估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他们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解放。社会组织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与壮大,对于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积极的推进力量与构成要素。一是社会组织追求的目标,与政府追求的目标,社会组织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甚至一些非正式组织,也是这样。比如,许多非正式农民组织联合起来进行集体抗议,而他们手中的武器,却是中央的文件、政策和法律规定。这充分表明,农民组织与党中央的目标有很大的一致性。他们不是为了推翻党和政府,而是为了解决中央要解决的同一问题。二是社会组织起到了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可以达到政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效果。如社会保障事业,政府无钱办,企业不愿办,而社会团体如社会慈善福利机构、民间会社、宗教团体则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服务。三是社会组织成员分散的意见,起到了集中、提练与集体表达的作用,对成员有较强的约束力与监督作用,有助于社会的组织化与稳定。四是一些间组织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空白点,并能与党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并行不悖,相安无事。

把社会发展纳入改革的总体框架,形成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总体改革战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努力,在经济领域,我们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在社会领域,变革还处在模糊与不稳定时期。人类的历史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地运行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社会领域的改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带来的关键因素。因此,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之间保持宏观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组织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深化,又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本身又成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三元结构构成了现代社会进步与动态均衡发展的支点。只要迈出第一步去,另外两个轮子就会跟上来。不然,社会就会失去平衡,发生分裂甚至动荡,并通过周期性的动荡来强制性地实现这种平衡与协调。因此说,历史走到了转折点上,社会转型到了关键时刻,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改革的真正难点正在于,能审慎地保持市场、民主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促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移植;中国的传统的历史经验,可以吸收,而不可能复活。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市场、民主与社会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造性的事业,既要继承,更要发展。既要借鉴,更要创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观察世界,充分吸收世界其他一切国家发展的成果,来设计中国的改革模式。

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语言、文化、民族、宗教构成极其复杂。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我国已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这种发展本身具有一种离散性的力量,如把握不好,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因此,在离散力量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增强“统”“合”的力量,在“多元”与“统一”、分散与集中之间达到均衡。

建立强有力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保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与议会民主。不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时代的问题,用集权的办法解决社会民主问题,最后会葬送社会主义。同样,用西方的多党制与议会民主的办法进行改革,偏离了改革的正确的方向,也会主动葬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自治作用,让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影响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必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在社会组织中,消灭组织和党员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要找好结合点,增强有效性,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建设基层组织的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必须坚持,同时又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坚持在实践中加强,在加强中不断探索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

三、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行政主导向法治主导转变,强化法律的规范与约束。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主要对经济生活进行面向全社会的宏观层次上的管理,而企业、公民、法人则从事微观层次上的经济活动。如果政府管得过于细致、过于具体,管理成本太大,效率太低,服务质量差,会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阻碍微观经济活动。因此,在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的大环境下,必须在政府宏观管理与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中观层次的社会中介组织体系,沟通上下,联络左右,服务市场,实行行业管理、行业监督。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贸易最开放、生产力最发达的经济,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过多地进行微观介入,而是采用“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通过政策调节、财政支持等手段,积极培育和推动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让其担负起为市场、社会服务与自我管理的职能,既使社会与市场极富生机与活力,又保证了社会的总体平衡与协调发展,较好地处理好了多元与统一、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因而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

四、建设社会民主与社会协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也就是说,社会的每一个单元都面对着所有的单元。从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到整个社会组织的网络化,要求社会组织方式和政治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在开放的社会平台上,社会组织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协调。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度民主与协调的机制,这种机制既包括社会组织之内的协调机制,也包括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还包括社会组织之间与政府的共同协调机制。如果还以高度集权的严格等级制的行政组织方式,来解决网络化时代的社会问题,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积累矛盾。在一个生气勃勃、非常动态的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民主,扩大社会协商,建立一个联合的协作的社会机制。一是社会组织内部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基层民主体制。二是建立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任何社会都存在竞争与合作,任何组织想生存,都必须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协调。随着社会利益与群体的多元化,这种协调就变得日益重要。三是建立政府、社团等多方民主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总体协调。保证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政府之间积极合作,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作模式。

五、激浊扬清,与时俱进,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形成全民族共的思想理论基础,不断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凝聚力。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归于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二是要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要坚持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反动的思想文化。要强化对这些文化团体的法律管理,坚决取缔此类非法组织。

猜你喜欢

团体发展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CSTM/FC12团体标准项目开始征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