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你是否该节制点
2004-04-29赵智敏
赵智敏
最近,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德民成了百姓共同关注的特号新闻人物,陆德民一下子从受人尊敬的学者、被人爱戴的师长和深得大众仰慕的经济学家的灿烂云端跌入了人生的悬崖深谷。
这一既成事实使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的,当然是由陆德民嫖娼导致的。舍此,媒体关于此事的炒作或者公众对此的舆论都只会是无源之水。
但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使陆德民瞬间坠入悬崖深谷的,还有多家媒体。打开近日的报纸可以发现,从京城一家都市报11月1日最先抖出这件看似惊天动地的丑闻之后,各路媒体迅速跟进。这几天,陆德民嫖娼一事不仅被多家媒体摆放在显要位置,还多次出现在同一家报纸的不同日期的版面上;不仅有相关的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还有就此事发表的各方的意见。(综观各路言论倾向,基本是一个态度:骂,骂个痛快淋漓。)还有一家地方报纸做得更“到位”,不惜血本,派记者火速飞赴上海,进入复旦大学,采集所谓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之后,以貌似公允的姿态、一个整版有余的版面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透析各方人士的反应,还配发了从网上下载的陆德民照片(这张照片没有标明来源。照片的现实状况是陆德民在什么地方坐着,正在对着话筒讲话,表情是严谨、自信而快乐的,与报纸报道的丑闻并没有实际的关联)。
再看看信息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不仅有各家报纸对此事报道的全部的照搬照录,还有许多网站自编自作的内容。有些网站还拿出了看家本事,开设了网上论坛。打开论坛,成千上万的谩骂、耻笑或者玩世不恭的个人意见看得让人眼酸。更有甚者,还有些不堪入目的下流语言充斥其中。
之所以说媒体对陆德民教授瞬间坠入悬崖深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于有些媒体有意把此事无限放大,致使它从一个较小的范围,扩大到无限大的空间。当然,媒体在放大此事的同时,也在有意激化公众的情绪,比如发表各类批评言论以及许多网站跟风似的开设网上论坛。在这种威力无边的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推动下,短时间内一股强大的、波及全国的舆论潮迅速形成。
考察一下媒体为何对此愿意使出浑身解数、花招迭出地狂炒、爆炒?动力只有一个,此事有卖点。那么卖点又在何处?稍加思考便得出:公众人物与婚外性关系。陆德民是知名经济学家、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是有着这样一个崇高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公众人物,竟然成了嫖娼这样一个又卑又耻又俗的事件的主角,还被公安机关逮了个正着。让我们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此事在一位只是腰缠万贯而无别的头衔的富翁身上发生,媒体的反应会如何?也许有的沉默,有的轻描淡写。为何到了陆德民这里,就反了常态?答案只有一个:此公众人物非彼公众人物。
由此可知,媒体大肆炒作陆德民教授嫖娼所依据的卖点的核心并不在于“嫖娼”,也不在于事件的主体是一个一般的公众人物,而在于他的特殊角色:社会金字塔塔尖上的知识精英——著名的经济学家、教书育人的教授、学富五车的学者和身价近千万的富翁。
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被奉为圭臬的精英分子们难免会出现行为或者语言的过失。这样就出现一个疑问:当这种事情哪一天真的发生了,媒体,你该如何对待?是在得意时将其捧上云天,失意时将其打入地狱?还是以客观的、理性的、冷静的态度对待其功过是非?
如何对待?当然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是公民不可剥夺的人权,也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所在。但媒体是否仅仅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就可以无限地放大此类事,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或者怀持私利,通过对此类事件的炒作来博得受众的厚爱,提高发行量。
媒体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忘记了另外一个使命:舆论引导。思想巨匠梁启超在谈到健全舆论的方法时,提到了“五本”,五本之一便是“节制”。何为节制,即做法适度,既不能无为,也不能做得过火。
反观近段媒体对陆德民嫖娼事件的处理,很容易看出,离梁公的告诫实在相差万里之遥。暂时无法想象陆德民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的归宿,但是我相信:国家需要他、学生需要他、家人也需要他。笔者不禁要问媒体,在你试图赚足受众眼球为自己捞好处的同时,想没有想过自身负载的引导舆论的神圣使命,在大肆炒作的同时应该是否节制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