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贴近”中求质量

2004-04-29王根元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2期
关键词:三贴近广大群众新闻节目

王根元

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追求目标。实践证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具有发现鲜活新闻之功,而且在沟通新闻与受众的联系、打造新闻精品诸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贴近”是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贴近——发现鲜活新闻的基本途径

众所周知,新闻贵在鲜活。鲜活的新闻从哪里来?既不会在办公室里等出来,也不可能从会议中泡出来。鲜活的新闻只能通过“三贴近”发现和抓取而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鲜活新闻的发现也是如此。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鲜活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能否扑下身子贴近,只要贴近,就会有所发现。著名记者穆青就是“三贴近”的楷模。他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他把“必须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作为记者素质最为重要的方面。穆青同志笔下的赵占魁、焦裕禄、吴吉昌、王进喜、任羊成等一系列不朽的新闻人物,无不渗透着他“三贴近”的心血。

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奖”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喜民同志,1991年沿着八百里太行山采访一个半月,发现农村中的科技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他撰写的《科技上太行》连续报道,在全省产生轰动效应,并受到国家科委的好评。一位资深女记者踏着红军当年的足迹,沿着万里长征路采访,反映今昔对比变化,每天发一条新闻,乐此不疲。

三贴近——沟通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主要渠道

新闻传媒的对象是受众,广大群众是受众的主体。要使新闻节目为受众所喜闻乐看,新闻节目就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反映他们的所想、所急、所需为主体。沟通新闻节目与受众虽然有多种渠道,但“三贴近”是最直接、最快捷的主要渠道。

就新闻节目本身来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三个代表在基层”系列报道栏目,由于定位是基层,就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干部如何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仅以笔者2003年10月份的统计为例,《新闻联播》共播出22期,如《一分钱显爱民心》、《扶贫项目村民票决政府督导实事办好》、《做好三件事富民聚人心》等反映农村的新闻报道就有17条,采访镇村干部群众达14人,题材和内容如此贴近百姓,生动感人的实践使广大群众能看得见摸得着,怎能不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呢?

2003年7至8月,巩义市电视台为配合全市开展的“三讲一树”活动,在新闻节目中开设了《陋习大曝光》栏目,组织精兵强将组成3个特别报道组,先后对市区17个镇区数十家单位40多个地段的垃圾山、臭水沟、废品收购点脏乱和各种不卫生现象、不文明行为进行跟踪报道。报道组所到之处,广大群众无不积极配合,接受采访500多人,打热线电话680多次,不少群众还直接上门为我们提供报道线索,《砖桥沟臭水露天排放》、《化肥厂北院职工楼脏乱何时休》等有深度的连续报道,使多年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很快引起领导重视,并迅速得到解决。这一时期,新闻节目成了各级领导的必看节目,他们要借助电视报道,了解民情民怨,现场督查解决问题;同时,广大群众更为关注,因为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环境。《陋习大曝光》深得民心,成为建台以来轰动效应最大的节目,有力地促进了“三讲一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并为广大群众乐于称道。

三贴近——打造新闻精品的重要环节

新闻精品是新闻节目的支撑,是体现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贴近”上狠下工夫,才能打造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对于基层电视台来说,重大题材的机遇相对较少,“以小见大”的题材在“三贴近”中则易于捕捉。2000年6月,笔者在陪同北京一家杂志的副总编辑下乡调查时,听到康店镇康北村有位94岁的老太太学识字的稀罕事儿,于是欣然前往,随后带领记者数次采访,深入挖掘,以《枯木逢春——老寿星学识字的故事》为题,记述了这位世纪老人旧社会因生活贫困,加之重男轻女的封建枷锁,目不识丁,饱尝了没有文化之苦。改革开放以来,老太太在幸福生活之中开始了学文化的艰难追求,坚持十几年学习,如今已能读书看报、吟诗写信。通过老寿星学识字的事实,展示了世纪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这部新闻性专题获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据统计,巩义电视台在国家和省级获奖的14件新闻作品中,“以小见大”的作品就达10件之多。

表现方式的创新是打造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新闻精品,不仅要有好的题材,高新的立意,而且还要有贴近和吸引受众的表现方式。新闻贵在新,不新成旧闻。如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是希望自己的视线与事实同步,就2000年获全国奖的电视新闻作品而言,中央电视台与浙江电视台的《钱塘江潮》、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的《中国特技飞行员驾机成功穿越太湖大桥桥洞》、黑龙江电视台的《攀登珠峰》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全程追击,立体式同步展现,满足了广大观众未知、欲知和快知的需求,把观众引入现场,动人心弦。

《钱塘江潮》充分调动了各种直播因素,演播室总主持人和现场记者、嘉宾交相呼应;人文、地理、文化背景材料与蓝天、碧海、寺庙、黄潮的即时情景相互交融;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映衬,整场直播报道悬念频出,高潮迭起,经典镜头令人回味无穷。正是由于中央电视台上百人通力合作,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才把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首次展现给全国的亿万观众。

上述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既是表现形式的创新,又是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更是电视人“三贴近”的成功实践。精品背后见精神,弘扬精神化精品。对基层台来说,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我们可以以这种精神为动力,努力做到“三贴近”,不断改进我们的现场报道,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新闻精品。

猜你喜欢

三贴近广大群众新闻节目
图说审计(6)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