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力驱动经济力

2004-04-29贾春峰

企业文明 2004年12期
关键词:概念经济文化

文化力这一新概念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现在文化力这一概念使用率很高,许多企业、地方在总结材料中都在频频使用“文化力”这一概念,都在讲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力”成了通用语。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外著名学者的注意,发生了国际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力也成了国际通用语。我介绍两点:

一是去年11月8日欧洲科学院院士安蒂·格力博达来华,一定要邀我谈文化力研究。在交谈中他提出:“文化力这一概念具有世界意义”。此人已16次来华访问,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他是很重视中国的文化力研究的。

二是日本的《世界经济评论》杂志今年9月份发表一家经济研究所所长的文章:“文化力推动新经济”。《参考消息》于10月7日、8日、9日三天进行了连载。文中指出,新经济表现为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这样三个特征、三种形态。而这三种形态的经济所共通的地方在于,给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而能够增添这种魅力的就是文化力。文章的结论就是:“迷人的文化力,对于国家、城市、企业都很重要,在经济上也可成为很大的力量。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点,并从各自立场出发努力提高文化力。”说是“迷人的文化力”,讲得好啊!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可以说,是文化力这一概念使用率越来越多的年代。有的图书馆人员告诉我,有关“文化力”的著作,借阅率就比较高,所以要进入数字图书馆。

那么在1992年以前的汉语文献中,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有没有“文化力”这个概念、这个词呢?截止目前为止查不出来。虽然国外一本著作用过这个词,仅仅用了这个词,但并没展开讲。而中国的历史文献、汉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

那么,类似的概念、类似的论断,或者说相关的概念、相关的论断在1992年以前有没有?

有。可以举出3条:

一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虽然知识与文化有联系,一提到文化力容易想到知识能力,但文化与知识不能划等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王充的《论衡》,《论衡》是什么意思?就言论的评判、衡量,讲:“以知为力”、“以学问为力”、“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比培根讲的要早得多,大概是古今中外最早讲知、学为力量的人了。王充,浙江上虞人,出身寒门,生活艰辛,加之好读书,史称“博通名经百家之言”,这使他形成了重知重学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类似的概念。

三是毛主席的一段论述。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话,讲:“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当时讲政治、经济、文化这三种力量都是革命力量,是因为革命是主要任务。就今天而言,谈到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就不仅要从革命力量上看,而更主要的要从建设力量上看。今天我们讲的文化力,同当年毛主席讲的“文化力量”,其意义应当是一样的,都是同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而提出来的。这里的“文化力”的文化不是大文化的概念,大文化的概念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文化就是人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都是人化),而我讲的“文化力”是与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而来,这是在1993年时就作过的概念界定的。所以,从1992年、1993年在中国汉语中就有了这个概念,那么现在被广泛引用,这一概念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有人讲这一概念正在悄悄地然而又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

文化力研究中提出的几个有影响的论断

第一个论断是最早提出的:要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不能只是就经济论经济,不能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两者不说话,而是有文化的力量、道德伦理的力量。而且市场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文化力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当时在我的研究中,对于为何要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提出了6条理由,那是1993年10月在中央党校一个研讨会上讲的,经济日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过。

第二个论断:“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这个论断一直印在我的几本书《文化力》、《文化力观》、《企业力》、《文化力启动经济力》、《贾春峰说企业文化》的最前面。

这是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提出来的。

第三个论断:“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1993年、1994年提的,开过会、报上发过消息。没有文化力的综合国力论是一种片面的国力观。

第四个论断、观点:“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有10大趋势、10大特征。”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观察,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什么是文化力?

为什么要注重开发文化力?

我一直是这样概括的:对于企业来说,对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对于整个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文化力”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这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是仅就今天的研究视角而言的。

下面要重点讲的,就是:提出文化力启动经济力、文化力驱动经济力的根据何在?为什么要讲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企业为什么要注重文化力的开发?这个问题大概要讲十几条,细化为十几个方面。

提出文化力研究的根据,是不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出发,从一般概念中、从某种抽象原理中引伸出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这个原理非常重要。我是“文革”前最后一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非常坚信这个原理的科学性。

但是,我个人认为,从我的个人研究来说,现在强调文化力研究,强调要重视文化力,并不是从这样一个原理出发的,不是从一般原则、一般概念出发的,而是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引伸出来的,是经济发展本身、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乃至一个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引发出来的。

具体展开来讲,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化力。这至少有以下十几个方面:都是围绕市场经济、企业来说的。

①从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来说,文化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国外有个报告讲,现在进入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不只是消费者在选择企业,而且企业也在选择国家和地区。这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企业不一定在本土办,但选择何国、何地办厂开业是有条件的。国际研讨会上讲了10条,其中有三条是属于文化方面的,如开放的、不歧视外国人的文化环境、市民素质、可口的餐饮文化等等。所以投资环境不仅是道路交通、几通啊等硬件,还有软环境、文化环境。

②从经贸谈判来说,国外的统计资料说明,30%的经贸合作项目谈判不成功,是由于财务、技术与战略方面的原因。70%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而搁浅。

③从生产中投入产出的贡献率来说,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出来,都需要两种投入;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有形投入又称为硬投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人力财力。无形投入又称为软投入,是指文化科技等。两种投入必不可少,但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无形投入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④从现代商品本身来说,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业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要素是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与文化附加值,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能促使这一商品在一定的销售区域和层次增值走俏。

⑤在现代商品的两种功能、两个标准中,审美功能与美的文化标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任何商品都有两种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而审美功能越来越重要。

日本的企业家提出了:现代商品的“美的文化标准”概念,很重要。

中国学者研究现代市场的美学冲击波,有新的专著,要我写了序。

⑥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来说,名牌的文化含量也越来越高。

名牌打天下,名企打天下,名牌企业家走天下,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名牌的较量。参加这次会,龙岩电视台记者采访我,我对龙岩企业文化有5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重视品牌战略,要有一大批龙岩品牌。市场竞争表现为名牌的竞争,也表现名牌企业家素质的较量、员工整体素质的较量。而名牌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什么是名牌服装?我在一个国际服装研讨会上讲过,质量是名牌服装之母,文化个性则是它的闪光点。

什么是纽扣?教科书上查不到。一位学者说过:纽扣是织物的联结物,纽扣能开能合,纽扣是中国人的发明,纽扣的实用功能和拉链是一样的。拉链是1913年意大利人发明的。温州的纽扣、晋江的拉链,都是大市场。

对纽扣光讲实用功能不够,它还是一种装饰品,这就是纽扣文化的问题了。

⑦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与提升企业家决策力、整体素质与人格魅力来说。

企业要把学习力、创新力与提升综合竞争力融为一体。

提升企业家决策力至关紧要。为什么提出决策力的概念。两个数字:A.1955年《财富》杂志评的500强,现在300多家垮了,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企业寿命问题,新统计,500强企业寿命为40多岁,每10年垮三分之一。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从2.9岁已升到了7.02岁。

B.兰德公司对1000家破产倒闭企业统计,有850家,即85/100是由企业决策失误造成的。

当然有决策力还要有执行力。要注意细节。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还有,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人格魅力的锻造炉。

⑧从企业协作竞争、结盟取胜的新思维、新文化来看。

从单枪匹马式竞争到协作竞争是企业竞争形态发生的一个重大新变化。

从企业协作结盟来看。这就要求改变那种传统的单枪匹马式的竞争心态而确立、构建一种协作、双赢的新思维新文化。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结盟,这个问题更为重要。不能把互补性协作变成互相拆台,这是最应警惕的。

最近几年,有4.5万家大企业结盟,其中大部分是跨国公司。许多大行业,都有典型案例。当然,企业结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结盟的好处在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缺欠、降低交易成本、联手开拓市场。

⑨从企业并购、兼并来看,兼并、并购发展很快。企业兼并、并购后的整合,包括有形的方面,如资产、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等;也包括无形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许多并购、兼并不成功,就在最后的文化整合不成功。要形成并购的新思维新文化,就要既贯彻兼并企业的价值观,又要保留被兼并企业的个性化活力。GE的兼并成功就在于此。

对于企业并购、兼并后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企业文化界研究得很不够。但这却是应花大力关注、研究的课题。据调研资料,我把并购、兼并后的企业文化整合,至少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取代型模式,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由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取代;二是融合型模式,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加以调整,保留精华,相互融合,并非“一方吃掉另一方”;三是并存型模式,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并存自立。至于具体到一次企业并购应采取何种模式,我看这要从实际出发,并不存在到处套用的公式。这里所讲的“实际”,既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也包括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并购战略“实际”。“实际”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一个就有一个样。所以,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从企业业态的实际、企业战略实际出发,从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出发,以克服企业行为中的文化障碍,真正实现文化沟通。

麦肯锡咨询公司推出的《协作型竞争》,提出“经理们必须区分‘收购思维和‘联营思维”。用“联营思维”代替“收购思维”或用“收购思维”代替“联营思维”都会导致失败。

“联营思维”主要表现为互补性;“收购思维”主要表现为重叠性。

宝钢提出的是联合重组中的文化整合,我看了刘国胜书记给我的材料,我认为提供了重要经验。

如何解决“文化障碍”问题?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根据一些成功案例,至少要做以下4步工作:

一是接触前要搞“跨文化培训”,先了解对方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中外管理》杂志举办的一次官产学恳谈会上,一位同志曾讲到,国外的公司进来之前,他们要研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知道把他们的东西照搬过来行不通。有一个德国公司派遣人员来华工作,来之前受到五天的法律教育,其中有一个叫做心理承受课。他把四个人找来,给他们发一副牌,说你们用德国的方式打牌,大家很快打完了,老师把牌收过来,说下面必须按中国游戏规则打牌,结果他们只能瞎打一气,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国的玩法。老师说你们要去的国家就是这样的国家,你有心理准备吗?你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游戏规则,还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文化,你抱着这么一种心理到这个国家去,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这个课加起来只有五分钟,却讲了很深刻的东西。日本的一些企业注意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企业来中国是这样,我们的企业到国外去当然也要了解研究那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

二是接触时,要搞清对方的思路、观点和种种想法与做法。

三是学会沟通。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分歧点?差异就要沟通。这叫一培训、二搞清、三沟通。还有四。

四是为了实现沟通,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叫四“换位”,即站在对方立场上,用对方眼光观察一番。

这四点是需要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兼并中的文化整合也与此类似。

⑩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来看。从1994年、1995年以来,我一直相对应使用“文化沟通”与“文化障碍”两个概念,而且把注重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看作是当代市场经济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一大特征。何为“文化障碍”?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品种、造型、款式、外观、包装、服务、广告和推销手段上,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特定的审美需求不一致。而造成产品滞销的状况常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而相反,产品若能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相一致,则称之为“文化沟通”。

由此,人们提出了重视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提出了进行“跨文化培训”的问题。在国外,一些大学对企业家进行培训,就包括跨国文化管理。

1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前,经济学界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不讲企业文化的,现在看法在改变。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12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长寿之道,是企业基业常青、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GE的业态像个多姿多彩的全面球,其核心为企业文化。

13商业文化在商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商业文化有四大要素:商业环境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

“文化力”的内涵有哪些?

文化力的内涵有四大要素:

一是智力要素。包括知识、智力、智慧等等,而知识、智力、智慧是不一样的。

二是精神理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观。

第三个要素是文化网络,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种影视、传媒、文化网络与网络文化。

第四大要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必须是传承下来,这也是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力”的功能有哪些?

文化力的“力”有多大?

文化力有6大功能,也是6种力量。

一是导问功能(可分解为价值导向与行为导问)、导向力;

二是激励功能、激励力;

三是约束功能、约束力;

四是凝聚功能、凝聚力;

五是纽带功能、纽带力(企业发展要有双纽带,既要有产权的纽带、物质利益的纽带;又要有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

六是辐射功能、辐射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04龙岩峰会上所作专题学术报告整理)

猜你喜欢

概念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幾樣概念店
谁远谁近?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