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语言的时态特征

2004-04-29王少春

新闻爱好者 2004年3期
关键词:时态电视节目受众

王少春

人类各式各样的语言系统作为表意符号再现和表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存在。不管是行为语言、口头语言还是文字语言,都需要对“时间”这一存在的维度进行表述上的切割、拼接和组合,以表现过去、现在与将来。时态已经慢慢地固化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有属性。

在行为语言系统中,人们常常用“挥挥手”这一动作表示“一切都过去了”;在中文文字语言系统中,人们可以用“了”、“吧”、“已经”等后缀词和连词来表示“过去”了的时间状态;英文文字语言系统则用“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过去式”表示时间状态。那么,在作为影视语言之一的电视语言系统中,时态又是怎么样进行表现的呢?它对这一新的语言系统的表现力又有着怎么样的促进或束缚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电视语言的时间表述特性,只有了解了这些特性才能对电视语言的时态特征有更充分的认识。

电视语言作为“时—空”语言符号系统,在时间与虚拟的三维空间这两项维度上展开,这和口头语言的单一时间维度以及文字语言只存在于二维空间大不相同。在对“时间”的表述上,电视语言因为其影像的蒙太奇组接方法而表现为三重时间特性。

1.电视语言的外在客观时间。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都有着严格的时间长度限制,在电视栏目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栏目都要求“零秒误差”。这就对电视语言的展开限定了一个客观的时间长度,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河南新闻联播》就是20分钟,名牌栏目《梨园春》每期110分钟。比如某条新闻长度为1分35秒等等。这种时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必要的束缚。

2.电视语言的内在表现时间。一条1分钟的电视新闻,可能表现的是经历了两个小时的一个事件。一部21集、总长约1000分钟的电视连续剧《荣誉》,表现的是几个月里一名公安局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经历。当然,因为电视特技的存在,有时候1分钟的电视节目其实表现的只是客观存在了几秒钟的一个细节。

3.电视语言的受众心理存在时间。不管一个电视节目外在时间长度是多少,内在表现时间为多长,它所希望的都是拓展受众的心理时间。当我们现在还津津乐道于《望长城》、《沙与海》的时候,它们其实是在十多年前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的。可是在我们受众心理上,它们却像丰碑一样矗立着。电视语言的受众心理存在时间长短,取决于电视语言对受众心理的刺激程度的强弱、大小。

电视语言的三重时间特性,表明了这一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对客观存在的单向、匀速而连续的“时间”进行创造性的解构,并重新结构为多向、变速并具有非连续特征的影像时间。而这一结构方式通过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和剪辑手段来实现。正因为如此,使得电视语言具有了表现各类时态的能力。

电视影像具有“物质现实的复原”本性,对“时—空”是在双维度上运动性展开的,这使得电视语言在表现“现在进行时态”时最具优势。在日常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优势时态的尽情发挥。比如“9·11事件”的直播,比如足球世界杯赛事的直播,比如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等等。即便在非直播的电视节目中,电视语言也往往呈现出“现在进行时态”的特征,虽然那实际上只是一种“过去进行时”了。因为“现在进行时态”基本上属于电视语言的本性时态,所以电视语言与文字语言等相比表现出直观、形象并且易于受众接受的特点。同时,这一特性又反过来要求并刺激电视创作者更大力度地利用“现在进行时态”,以延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心理接受存在时间。

可是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如果仅仅具备表现“现在进行时态”的能力,那表达功能肯定是残缺不全的。电视语言当然也具备表现“过去”、“将来”等非现在时态的能力。因为电视画面总是强制性呈现出“现在进行时态”的表面特征,所以在这里的“过去”、“将来”等概念指的是电视语言在叙述轴线序列中的非现在时态。

在表现“过去时态”时,电视语言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视资料,比如在世界杯赛的回顾性节目中,就可以看到当年贝利、马拉多纳等大牌球星纵情绿茵场上的画面和声音。可是对于没有留下音画资料的“过去”的叙述,电视语言就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功能性障碍了。目前可以看到的对于表现“过去”的处理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利用其他语言系统进行辅助回忆。比较常见的是“空画面+解说”的方式,也就是在曾经发生了事件的旧址画面上配以辅助性的有声语言。比如专题片《毛泽东》中介绍“毛泽东出生”时,不可能有音画资料可以援用,就可以用韶山毛泽东故居的画面,加上一段“1893年12月26日,就在这个小房子里,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了……”一类的解说,利用观众的想像空间来完成对“过去”的塑造;另外,也经常可以见到“空画面+字幕”的方式表现“过去时态”,这其实是利用了文字语言系统进行辅助回忆。

2.利用电视特技手段表现过去时态。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电视三维动画画面来“人造”过去,比如在《望长城》中表现已经湮没尘世、仅存图画的古代宫殿,就是采用了这一方式。另外,现在电视节目中还经常采用画面色彩偏转、特技闪回等方式来表现“过去时态”。

3.利用“表演再现”手段表现过去时态。目前流行的《真实再现》栏目就是采用了“真人再现”并进行拍摄的手法表现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年前的《埃及金字塔考古直播》中,对于四千多年前的建造金字塔工程,也是采用了真人模拟实况并进行拍摄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专家心目中的“历史”和“过去”。

在纪录节目以及新闻性节目中是否允许利用“表演再现”的手法表现过去,一直是专家和创作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一方面,如果执著于纯粹纪实,反对“表演再现”,则电视语言在表现“过去时态”上的能力大为削弱;另一方面,如果允许“表演再现”,则有损于纪录片和新闻节目的真实性。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依旧莫衷一是,没有定论。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衍生出了不少纪录片创作的学派和作品。

对于电视语言“将来时态”的表现,大致与“过去时态”类似。

对于电视语言表现潜能的开掘建立在对这一语言形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因为认识到电视语言在表现“现在进行时态”上的优势,并大力加以发挥,中国电视创作一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新闻性节目的突飞猛进以外,还有一系列的经典纪录片作品问世。

猜你喜欢

时态电视节目受众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