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追求最佳宣传效果

2004-04-29李忠宇郭富晓

新闻爱好者 2004年4期
关键词:头版头条职工群众新闻报道

李忠宇 郭富晓

作为企业报,其读者群的主体是企业的广大职工,其办报原则是坚持“职工办报”和“为职工服务”,这决定了企业报在新闻宣传中更易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那么,企业报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报道工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职工服务,为企业工作的大局服务?笔者从多年积累的一些粗浅经验来谈几点看法:

要处理好服务大局与服务大众的关系。“三贴近”中的第一个“贴近”就是贴近实际。李长春同志对贴近实际的诠释是:“贴近实际,要求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不解决实际问题;贴近实际,要求我们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能超越阶段,用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贴近实际,就要贴近中心,贴近大局,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搞‘两张皮;贴近实际,就是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能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搞形式主义。”这段话非常全面透彻,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三贴近”不能远离中心,远离大局,而是用“三贴近”的原则,通过“三贴近”这种有效途径使我们对全局性中心工作的报道更好地被职工群众所接受,使这种新闻报道在职工群众中落地生根,使报道的内容真正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给基层和职工更多的关注和版面比例。从企业报的群众性表现来看,一方面各级单位都有报纸的通讯员、撰述员和热心关切报纸的人,报纸上的消息、通讯、言论等内容要靠他们来撰写或靠他们提供信息,这样报纸的内容才会充实;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在写作新闻报道时,应事先考虑报道内容所面对的读者是广大职工,只有像自己在面对职工说话那样写新闻报道,形成的文字才会亲切有味。所以,将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地留给基层和职工,思职工之所思,呼职工之所呼,看职工之所看,把深藏在广大职工心中的要求和愿望、认识和评价充分挖掘出来,将职工情绪、欲望、意见和呼声反映在报纸上;把报道视线从“俯视”改为“平视”甚至“仰视”,切实以职工的视角选择新闻,站在职工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审视事态,从而决定报道什么,怎样报道。

要把头版头条的“眼睛”多盯向基层、盯向职工。头版头条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在读者面前,头版头条就是一张报纸的广告语。因此,注重企业报头版头条的效应问题,是企业报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被“天经地义”地认为非头条莫属,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内容,无论领导活动是否对企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依领导级别定版面、定篇幅、甚至定字号的现象比比皆是。客观地说,适当的报道和反映会议、领导活动是必要的,这能够使广大职工了解和领会企业发展的诸多方针、政策,也是职工关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只是为了报道而报道,那样就有哗众取宠之嫌,而无实事求是之意了。企业报头版头条的处理,应是在遵循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思想的新闻内容,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等多种形式,放大舆论宣传的轰动效应,在贯彻企业方针、政策的同时,注重服务性信息的开掘与呈现,依靠这只“传神的眼睛”,放眼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企业前进的方向,切实做到服务企业的发展,服务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改进编采人员的作风和文风。近几年,在编采记者中有淡化和偏离“三贴近”的倾向,比如有的编辑记者认为,现在工作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获取信息渠道多了,不到基层,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群众就能抓到新闻。有的编采人员“拿着贴子赶场子,翻着报纸套路子,关起门来想点子,抓起电话要例子”。这种思想和行为与“三贴近”原则格格不入,我们应该坚决加以反对。应该提倡采编人员多到基层,多到现场去呼吸新鲜空气,多到职工中,多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激发新闻灵感,激活创造力,多写反映基层和群众生活问题的新闻,从而增强与职工的亲近性,实现报纸与职工的零距离接触,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另外,编采人员还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训人的语气,采用平等的亲切交谈的方式,使企业报的报道可听、可信,使宣传的典型可亲、可学;要学会用职工身边的事例、从距离职工最近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学会采用职工熟悉的、生动鲜活的语言;要运用职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企业报新闻宣传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头版头条职工群众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地方上镜率==PDF为图片
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的使命担当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浅析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如何提高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