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农民的“征地战”
2004-04-29殷平
殷 平
10年前的200万元补偿费被作为股份入股水泥厂,失地农民成为股东。然而10年后的一个意外发现,这可能是一场圈地的骗局
早春3月,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居民们的步伐较冬日明显加快,几乎所有的单位和工厂都加快了节奏。然而肥西县上派镇桃花水泥厂内却冷清异常,因大门日日被附近农民堵住,数百吨水泥无法出厂,生产车间因此也无法正常开工。而此时外面的水泥行情正日日看涨。
这些农民堵门是为了一笔钱。
1995年,合肥桃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派镇建成,该厂所占土地是肥西县从上派镇肥光村征用的耕地及少量非耕地,总面积约200亩。
按照当年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被征用耕地的500多农民应该拿到200万元的耕地使用费。但是至今,除获得部分青苗费、水利破坏修复等赔偿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村民四处追要这笔钱,结果是四处碰壁,最后采取了堵门的行动。
堵门行动很快惊动了政府,这个水泥厂目前是由浙江人在承包经营,堵门事件会对安徽省投资环境将造成负面影响。政府认为这是一件妨碍肥西县乃至合肥市招商引资的重大案件,肥西县有关部门在最近的合肥市一次相关会议上因此遭到了领导的点名批评。
3月上旬,堵门的几个“领头人”突然被拘,关押到肥西县看守所。
肥西县是安徽省会合肥市的三个下属县之一,一直是安徽这个农业大省的农业大县,上派镇处于城乡结合地带。
10年前的悲伤一幕
丁守文,肥西县上派镇肥光村方湾二组的村民。
根据丁守文回忆,那是1993年的夏天,水稻已经扬花,花生、黄豆等农作物也都临近成熟。7月中旬,肥西县县委、县政府成立“县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指挥部”,决定在肥光村兴建一个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厂,所建地点为肥光村方湾一组、二组、三组的近200亩耕地及数亩非耕地。
还没等村民们弄清是怎么回事,五六部推土机隆隆而至,推平土地上的附着物和庄稼,工程开始破土动工了。
因为水稻和其他农作物都快要成熟,眼看一块块田地和正在抽穗的水稻被夷为平地,所有的农民都心痛不已。不少老人和妇女的泪水在推土机的马达声洒在耕地上,无法忍受的人也只好朝推土机无奈地大骂几声。
当时一些村民请求政府在水稻收上来后再动工,但遭到了拒绝。之后,部分村民开始阻挡推土机,站在推土机的前方,不让其进入自家的田地。为了确保进度,有关部门动用了当地的防暴大队和派出所民警。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现场每天都有几十人“维持秩序”。
然而事后村民们才得知,这200亩土地的征用在省里报批是分两次进行的,但推土机是一次性就将所有庄稼地推平了。1994年和1995年正是水稻价格高幅上涨的年份,考虑到当地村民群情激愤,政府给予了24.9665万元的赔偿,包括青苗费、水利破坏修复、地面附着物处理及群众生活补助费等开支。
方湾三组组长宋德年说,方湾一组、二组、三组原先共有240亩土地,在建新水泥厂的征地中被征用了198.82亩,占原土地总量的5/6,现在只剩下了41亩耕地,而三个村民组目前共有500多人。
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人进新水泥厂成了工人,有人则以为新水泥厂提供黄土、编织袋等原材料为生,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村民则前往省城合肥和江苏、上海等地,在外漂泊打工。
实际上,新水泥厂从建厂开始,就一直效益不好,进厂工人勉勉强强维持生计。而为该厂提供原材料的村民,至今有的人还没有完全将账目结清,由于新水泥厂破产,随后又经过数次转包,许多款项因此成了死账。
在耕地被被征用之前,丁守文家共有5亩多土地,每年可以从地中收上来5000多公斤的水稻,再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杂粮,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在土地被征用后,丁守文家只剩下了0.3亩的耕地,每年仅收300多公斤的水稻,这连三口人的吃饭用米也不够。
为了解决家庭突然出现的困境,丁守文将靠路边的住房改造成电焊门市部,自己既做老板也当电焊工。但由于处地非常偏僻,门市部大部分时间处于歇业状态,所得收入只能保住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离家到20公里外的省城合肥做工,这才将整个家给支撑了下来。
失地农民成为股东
尽管很艰苦,但丁守文有个盼头。因为根据肥光村与肥西县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指挥部达成的协议,被征用土地折合的补偿金入了新水泥厂的股份。由于水泥非常紧俏,水泥销路应该不成问题,这意味着他每年将会获得一定的分红。
在肥光村方湾一组、二组和三组,100多户村民大多和丁守文的情况类似。他们也和丁守文一样期待着分红。
1993年和1994年,上派镇肥光村三个村民组的200多亩耕地分两批被政府征用。1994年9月15日,“县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指挥部”(甲方)与上派镇肥光村民委员会(乙方)签订了协议书。
协议书上写着:“乙方耕地202.63亩,每亩折款1.1万元,计222.8930万元;非耕地3.19亩,每亩折款6500元,计人民币2.0735万元,总额为224.9665万元,乙方投入甲方200万元为入股资金,余下款24.9665万元为乙方的青苗费、水利破坏修复、地面附着物处理及群众生活补助费等开支,自签订协议之日,甲方应如数付给乙方。”
在协议书的最后落款上,乙方代表签的是当时村委会主任和三个村民组组长的名字。
既然村里盖了章,村民组长签了字,那么以土地款入股的肥光村方湾三个村民组,理所当然成了新水泥厂的股东。丁守文和其他众村民都在期盼着来年的分红。
令人震怒的意外发现
然而令丁守文和众村民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是村长还是村民,都从未参加过公司的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也从未见过一分钱的分红。
肥光村的徐文江从1983年开始在村里当文书,他从头到尾见证了这场风波。他证实说,虽然三个村民组是股东之一,但村里任何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股东会,也从未拿到分红。
村民们找到有关部门询问,得到的解释是,水泥厂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不能赚钱也就无法分红。
《经济》杂志调查知晓,1993年肥西县政府借款1000万元给肥西水泥厂,由肥西水泥厂以此款入股。同时,肥西县肥光乡出资500万元,烟墩乡出资300万元,上派镇出资200万元(以方湾三个村民组200亩土地作价200万元),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合肥桃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当时该县建国后最大的工业项目。
桃花水泥公司于1995年春季建成试投产,但由于生产流程的主体窑部分不能正常运转,加上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生产线一直未能正常运营,以致企业债台高筑,资不抵债。公司的多名负责人因贪污等罪名而被捕。
无奈的村民们只好等下去,梦想着有一天,企业能够被盘活,这样就可以获得分红了。但到了2000年5月,水泥厂突然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县破产清算组接管该企业。
2001年1月,清算组将该企业租赁给浙江天龙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天龙公司法人代表后来被谋杀,其妻依法继承丈夫的遗产,并要求继续履行租赁合同,并与清算组重新签订了租赁合同。
而就在此间,村民们也要求在同等条件下集体承包该公司,但没有被认可和允许。村们感到非常不满。
更让村民们震怒的是,2003年底,有村民在一次无意中惊讶地发现,新水泥厂的公司章程中,肥光村或三个村民组都不在“全体股东签字”之列,他们的位置被“肥西县上派镇人民政府”所取代。
这个坏消息很快传遍了三个村民组,许多村民认为,一直以来他们都被蒙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中。
随后,充满怀疑的村民们又发现,耕地征用的各种书面手续,不仅他们自己多年来没有人见过,就连肥光村的许多干部也未曾见过。至今他们见到的惟一书面文件就是2002年1月29日同时印制的两份“安徽省建设用地批复通知书”,“通知书”上盖有“安徽省人民政府征用土地专用章”,两份分别为1993年和1994年的两次征地批复。
1993年和1994年的批复,为何直到2002年才发通知?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00年5月,新水泥厂就已进入破产程序。
“通知书”上还写着,这两次征地的名义都是“肥西县水泥厂异地扩建”。在桃花水泥厂的股东中,肥西县水泥厂以1000万元占50%的股份,而这1000万元却是由肥西县政府借给肥西水泥厂的。显然,肥西县水泥厂不过是政府圈地借用的一个招牌而已。
激烈冲突
三个村民组村民都被迅速激怒,要求政府及新水泥厂给一个说法,并赔偿耕地被征用后的多年损失。各种正常途径无法达到目的,村民们被迫采取了极端行为。
2004年春节前夕,肥光村三个村民组的部分群众开始集体到省、市、县上访,不少村民则将新水泥厂的大门堵住,禁止所有车辆进出。
当地政府感到事态不妙,开始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肥西县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及上派镇领导为成员的的领导组,专门研究处理此事。同时,上派镇牵头、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直接奔赴现场处理问题。
2004年2月27日,肥西县有关部门将一份《关于上派镇肥光村方湾三个村民组群众上访问题的处理意见》发放给每个村民。对农民要求赔偿10年损失处理意见是,方湾三个村民组的200亩土地是作价200万元入股的,其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入股兴办企业的。该股份制企业已依法进入破产程序,按股份制企业的有关法律规定,企业破产后,入股资金只能用作破产还债,清偿企业债务,不存在赔偿损失问题。但鉴于方湾三个村民组的200亩土地是作价后以上派镇入股的,上派镇应妥善处理好群众的实际问题。
上派镇镇长朱仕久接受采访时说,上派镇考虑到方湾三个村民组的实际困难,镇政府已决定由镇政府承担这200万元的损失,并已经向银行借了200万元,以退还投资人股本金的名义,将此款按三个村民组实际占用的土地分解落实到各农户,并已打入肥光村的账户。
而村民们则认为,在水泥厂的公司章程中,“全体股东签字”之列写着“肥西县上派镇人民政府”,村民根本不是股东,所以早在10年前征地时就应付清这200万元,10年前的200万元和现在的200万元不是同日而语的。这200万元即使放在银行里,10年的利息也是一大笔。更何况,农民们无地可种,这个损失也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朱镇长表示于法无据。
对于农民要求集体承包破产企业,朱镇长认为这更是不可能,因为现在已经承包给了别人。
由于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当地村民拒绝领取这200万元。
村民们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一个“集体决定”的指导下进行。这一“集体决定”是由三个村民组的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制订的。3月10日下午3点半左右,8名村民代表接到府镇政府的通知,到镇政府商讨处理办法,结果8人一到镇政府就被控制,5人被公安机关拘捕,原因是私下签订“集体决定”、组织村民堵住新水泥厂大门。当天晚上,三个村民组的数百村民来到镇政府要人,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一人被打伤,愤怒的村民将上派镇106国道上大桥堵住,导致交通瘫痪数小时。
上派镇镇长朱仕久说,他们已经触犯国家的法律。
被征耕地荒草丛生
3月5日,在桃花水泥厂的大门值班室内,坐着的不是门卫,而是10个堵门的村民。
大门的上方和厂房外面,悬挂着村民自己制作的黄色条幅,上面写着“强烈要求:依法追索土地所有权,依法追索土地补偿款及损失费”。厂区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见不到工人的身影。整个厂被高高的围墙围住,墙外是方湾三个村民组的40亩耕地和村庄。
参与堵门的肥光村方湾二组组长张体荣指着厂房后面一半荒草一半油菜的大块土地说,这里的土地是被征用却至今没有开发利用,总共大约有100亩,是当初被征土地的一半。“征用的200亩土地,有将近一半被闲置,叫我们农民如何忍心啊!”
据了解,被征用并围上围墙后,这100亩肥沃的良田很快变成了一片荒草地。之后,一些大胆的农民和新水泥厂职工进厂开荒,大约一半又变成了耕地,但是水塘被围墙挡在外面,这里由于用水不方便,因此只能种植旱粮,如油菜等。另一半由于建厂时推土造成的地势高低悬殊,至今仍是荒草地。靠近厂房的平整土地,则被用来堆放生产垃圾。
征地闲置荒芜导致了村民开始拒交农业税。
肥光村委会主任张世银说,自从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的情绪非常大。他上任后除1997年之外,失地农民其他年份都拒交各种农业税,理由都是土地被征用而没有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