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话好好说

2004-04-29本刊编辑部

山西青年 2004年4期
关键词:语言

本刊编辑部

人会说话是上帝赐予的恩惠,也是人类自身奋斗的成果。鉴于此,人类有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已经远远突破了“说话”这一范畴。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获得完整的交流信息。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说话”仍然是交流的基础,尽管我们有时候并不用嘴去完成这个过程。

语言的统一历来是被认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之一。在中国推广普通话就是一种方式。也许有人说,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但在日益拓展的生存空间里,人类的生活圈子似乎更加狭小小。这无疑需要语言的融会贯通。

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但我们有理由要求所有的人能够趋向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社会的变革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让一部分人不知所云。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哗众取宠。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制造也有毁灭。我们在努力净化语言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扬弃。语言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一个时代的通行证。语言的混乱是超越其本意的,它在许多时候代表了社会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对于语言的选择我们只有:有话好好说!

方言土语:错把他乡当故乡

有人亲切有人晕

这些年大受欢迎的小品和去年热播的《刘老根儿》,使东北话和那疙瘩来的赵本山一道风光无限。而早些年,在侯宝林、马三立们的相声熏陶下,则是北京话、天津话的天地。由于港台的带动,大陆的影视方言近年风行,《秋菊打官司》、《寻枪》、《手机》用了陕西活、贵州话、河南话。不少人知道京派、沪派、山药蛋派,却不晓得《楚辞》、《金瓶梅》、《海上花列传》的湖北话、山东话、吴语味儿。流传千百年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的剧种,简盲算得上字正腔圆的力‘言化石。除掉演艺家们,教师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引导和榜样作用不谓不小,然而和他们的故意为之不同,现在不少大学课堂上,学生们却听不懂许多用方言讲的课。

不仅仅上述场合,几乎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方言土语。如果一般百姓乡音浓厚无可厚非,那么许多名人竟也如是则成轶闻。朝廷上,操粤语的梁启超把“考”说成“好”,把“高”说成“古”,让光绪圣耳直竖。开国大典上,主席一口湖南话,让人模仿不尽。政协会上,说英语走遍天下的竺可桢,发言让人难以恭维,绍兴土音太重。长期居京的沈从文,改不了湘西味儿,连一起生活半个世纪的张兆和,竟也有一成听不懂。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不同的方言也像草籽,撒遍大江南北。你在异地听到家乡话,无疑感到亲切之至,而接受别人的家乡话,有时不免让你陷入眩晕的漩涡,根本不知他们嘴里叨叨什么词儿。

尴尬方言普通话

方言土语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你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语言。推广普通活是载入宪法的,但国家的提倡也不过百年的历史。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和北京活为重要基础,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得地利之便。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南方人学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虽说解放前的上海人遇到不会上海活的,一概视为乡下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们得天时之利,改革开放后的粤语吃香,却是不争的实事。可见,普通话的普及之难。

与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极少听到相对,和各地方言嫁接而成的方言普通话比比皆是。除去那些实在密封的山野村寨,可以说凡是操持汉语的大中小城镇,到处可闻方言普通话。与老乡交谈,一不小心蹦跳的普通话词儿,会使自己不免耳红;与同事交谈,难以避免顺口而出的地道方言,又使自己突然一愣。尴尬归尴尬,应当说,由于先天的后天的原因,站在浯言门槛上的方言普通话的操持者,毕竟为语言的衔接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正在把自己的方言引渡到普通活的大道上。

乡音无改奈我何

方言土语是指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一个人生下来就处于一方水土之上,或深或浅,方言土语会伴随他一辈子。

方言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沟通困难上。你想,一伙儿人碰在一起,你说你的家乡活,他说他的家乡活,谁能明白谁的?上帝不就是靠了制造方言,才使巴别塔停工下来。其次在异地一口鲜明的方言容易遭受歧视。现实中见得太多了,一口浓厚味儿的方言,在别人的城市里到处碰壁。不过叫下粤语除外,它还会让人艳羡。最后方言甚至可能会给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全盘的影响。因为乡音太重,你会失去一次工作机会,会在生活中有种自卑感、压抑感,会在课堂上如刘天书不知所措。

有其短必有其长。方言的长处首先是它使语言丰富。你到林子里总不能光听一种鸟儿歌唱,难道只剩下普通活的汉语不单调?其次由于文化积淀,许多方言里有些词语干脆、直接、逼真,极具表现力,普通活里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最后像—张地域身份证,在他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找到自己的同乡,几句方言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

政治语言:我们如此假大空

阎文水

戴上一顶高帽子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到老、到死,会在学习上、工作中、台子下、屏幕前,听到无数讲话。多少领导脱口就来,累篇连牍,人云亦云,不知他自己到底有点什么。即使一位受欢迎的能讲出东西来的领导,开头结尾也不忘那些“在……领导下,在……努力下,我们一定要以……为指针,为完成……而奋斗”之类的。之后官样文章见报了,工作报告打印了,文件通知下发了,这顶帽子必定戴得高高。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中,孩子们从小就被拖上了轨道。不知现在他们的作文怎样收束,反正那时我们到了最后,必定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假大空政治语言的流行和泛滥,不自今日始,却以近几十年来为甚。秦在坑儒、清在文字狱之后,肯定编造了不少政治语言来粉饰太平。也许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中。现在我们身边的哪一个人,开会发言、下笔作文时,张口对纸不会说写几句空洞的政治语言呢。一年一年,从上到下,各种政治语言被炮制出来,假大空时时充斥其中。感到荒唐说明人们比较清醒,感到必然说明人们早已麻木,而必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感觉。人们知道数字不可能,事实正相左,但随它去吧。如果我们不是被剥夺了一部分话语权,那也是被迫复制了一套模式话语。一种政治语言上的专制主义,使假大空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变得膨胀、不真实、万人一面、语言乏味可憎。

神州变幻口号墙

政治口号是经过提炼的登峰造极的政治语言,它们简约晓畅,朗朗上口,不少还运用了汉语所特有的对偶以及压韵。有些不看也知道,有些一看忘不了。驱车行驶在神州大地,到处你都可以看到各种政治口号,写满一堵堵迅疾而退的墙上,给墙又赋予了另外一种功能。白色、楷体居多,其它颜色、字体也不少。这是盛开神州大地的一朵硕大无边的行为艺术之花,打开在全民面前。

林立在大家记忆里的口号墙,应该是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兴盛的,团结起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跃进是民族亢奋时期,墙的政治口号任务繁重起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文化大革命”使民族进入癫狂状态,激烈的口号需要日新月异,只能写到纸上,贴到墙上,换着方便。此外,在抗美援朝、粉碎“四人帮”、计划生育、提出四化等不同时期,墙的宣传作用亦不可低估。广告语近些年来挤占墙上,但政治口号仍占据半壁河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民众巨大创造性,墙上留下不少精彩绝伦的口号。政治语言与民间语言存在差异,但二者一旦结合产生的政治口号,其幽默、质朴、明朗的风格,却十分逗人喜爱。

站到高处不胜暖

政治口号是指与一定的政治形势、政治文化和政治氛围密切相关的反映政治生活的所使用的语言。有政治,有语言,二者就会结合一起,形成政治语言。

政治语言的危害首先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抹杀个性。一个官僚主义社会在不同时期,都会不断大量更换政治语言,于是依靠作为留声机、传音筒的层层官僚,语言达到了高度一致,每个人都无可避免一种话语方式。其次削弱人的创造力。统一的话语造成统一的思维,统一的思维使人创造力削弱。我们在说话、思考、行动时,一不小心就滑入现成的泥潭中。最后是政治语言造成的假大空现象。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害怕以言获罪,就说大话、假话,肚中无货,空话乱来一气,结果语言严重失真。

政治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统一思想上。某类政治语言系统的诞生,都是为其掌握国家机器的政治权力服务的,在推广当中,也是在进行思想的调整与划一。其次是指导实践。语言作为一种意思表示,必定会给社会和个人产生行为指导作用。最后它是一种风向标。你顺应它,就会溶人正确或错误的潮流下,暂时站得高高,高处不胜暖。

影视语言:语无伦次逗你玩

王晓菲

无厘头语言:I服了YOU

“送死你去,背黑锅我先”——《大话西游》“小是小李飞刀的小;刀是小李飞刀的刀”——《国产零零漆》“其实做妖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了一颗仁慈的心,妖就不再是妖,而是人妖”——《大活西游》。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周星驰使人们原本蔑视的无厘头时尚化起来。“给我个理由先”、“你妈贵姓”等等成为周星星式的表达方式,如今你说的活如果没有一点无厘头的点缀就不够“in”,甚至是老土!别人对你说话要答“收到”,追女孩要说“那我们大家立刻开始这段感情吧”,找工作要说“还是做回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别人借钱要说“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这段最经典的周星驰台词不知让多少性情中人为之掬泪。星爷“哈——哈——哈——哈”一阵长长的干笑过后,所有的一切都被解构了。I服了YOU,但请给我一个理由先!

语言在他的电影中,并不是要表达某个意思,而是在说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换句话说,如果用传统的语言定义来衡量周星驰,那么他的大多数语言都将列入“废话”的范围。周星驰的浯言跳出了语言内容的功用性,而成为直接宣泄情感的工具,所以此刻他说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周星驰吸收厂最平凡的人物语言,那句最典型的“我走先了”的倒装句,在粤语中是很常见的,只不过将其搬上银幕,在各种文化间传播时,便成了极其有趣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周星驰的语言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标志和商业标志,这种建筑在平民基础上的世俗文化,既强烈地表达了小人物的情感,更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带有一些自卑的渴望向上的一大类平民形象。正是这种文化和商业的成功嫁接,才使我们看到了许多亲切的形象。

调侃语言:冯小刚的审美疲惫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甲方乙方》,“这大HOUSE,VERYNICE吧”,——《不见不散》“既然张先生来了,就让咱家的驴呀马呀的大牲口都歇了吧”——《甲方乙方》,“给我根猴皮筋,我拿去做弹弓打你们家玻璃”——《谁说我不在平》,“抗日战争时期,真是少年壮志无烟抽,那时候,除了导火索,所有能冒烟的我都放嘴里抽”——《我爱我家》,“做人要厚道”“审美疲惫”——《手机》。

京味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最大的贡献之一。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喜剧片小,他将市民气十足的京味语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氏贺岁片最具特色的标签和百试不爽的促销手段。

京味幽默是世俗社会的语言游戏。嬉笑怒骂之间观众会发现其实都是在说自己。所以当冯小刚将它注入电影中后,观众觉得很亲切。和王朔一样,冯小刚将京味幽默推向了大众。除了令人发笑之外,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活化最自然的活语,调侃着自己眼叶—,的社会和现象,而调侃本身,就是京味幽默的最大特点。王朔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更加痞一些,冯小刚不但不骂人,还把观众逗乐,所谓骂人不吐脏字,说的就是这种能耐。

《甲方乙方》中,冯小刚的平民故事和京味幽默一出现就完全征服了此前从未看过内地贺岁电影的观众。每部贺岁片都有一些台词让人至今难忘,比如“打死我也不说”、“人在哪、人在哪”“OKOKOK”“nomoney no women”、“我也I loveyou您”“冷静、冷静”、“我是流氓我怕谁”等等。每部电影都会留下不少流行语,这与电影的京味十足有莫大的关系,“记得美国有一哥”、“吃了吗?没吃回家吃去吧”这些句子都是典型的京式语言,而基于这种调侃语言之上的冯小刚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票房的保证。

相声艺术也因北京话受到青睐,北京话缔造了不少语言大师。有老舍、侯宝林;眼前的有马季、姜昆,王朔。有人腻味别人说话贫了吧叽的,但真正贫出味、贫出水平来也的确不易。说相声的演小品的哪一个不贫,但贫的让人喜爱。

黑帮语宫:告别大哥时代

“老大”、“我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卧底身份”、“你有权力保持沉默,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你耍我!”(穷凶极恶地说)“对不起,我是警察!”这些都是黑帮语言中的代表。“Yes sir!”是我们听到的最早的警察语言,而香港的“警察局”在我们的概念里叫公安局。

“我最恨别人用枪指着我的头……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尊严是不容他人羞辱、玷污和侵犯的,它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对江湖中人而言,心中有它,你就是个顶天立地、受人敬畏的英雄,反之,即使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遭人唾弃。《英雄本色》被这段台词激得热血沸腾、回肠荡气。“我没做大哥很久了”,电影里,这句话五味杂陈,不做大哥,不再威风八面,不在江湖上血雨腥风,可以以一颗平常心生活,是曾经沧海也可以为水的随遇而安。现实生活中说上这一句却极具调侃,记得这话最泛滥的年代,连夏天街口卖西瓜的都会挥着把西瓜刀说上一句。1999年小黑柯受良一曲《大哥》把他唱了出来:“我不做大哥很多年……”,“大哥”也引申成为比平常人多担当一份勇气的人。“这块地方是我罩的”是电影《古惑仔》里面常说的一句台词,是老大才有资格说的。这是电影里的山鸡哥、陈浩南等人的标志性台词,被少数不良少年学习之后,常常挂在嘴边,虽然听起来幼稚,但却可以反映受他影响的那个时代人的心灵轨迹。

武侠语言:为你清理门户

武侠片都是古装片,说起话来自然与现代人不同,不是古语,却是现代式的古语。“在下”、“这位英雄”、“清理门户”。电视中的武侠连续剧多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龙三位大侠的天下,论及语言各有不同,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他的语言很平常,那些话,你也能说,我也能写,梁羽生的英拔潇洒,多秀文隽语,古龙的简劲飞动,多格言警句。

武侠影视中的语言不全都是豪气冲天,有时也会讲一些粗俗之语。“……你个头”是《新龙门客栈》里面金香玉的一句话的尾词。张曼玉饰演的这个角色是她个人的里程碑,更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泼辣、大胆、不拘一格,她的语言风格也很鲜明,经常会有“……你个头”这样的话出现,这之后,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就会COPY出来,略带脾气但又不失调侃。

在2002年的贺岁片《天下无双》中,有一段搞笑语言,梁朝伟、王菲和饭店老板几乎同时都念起了这段台词:(梁朝伟)当时我们的距离是七公尺零八公分,在不够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我作了一个决定:我看他人品不错,身手也挺好,所以我决定介绍给我妹妹认识。(王菲)当时我距离这个人是三公尺零八公分,在不够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我作了一个决定:既然我身上的钱全没了,那个混蛋又要说请客,所以我决定坐下来,吃他顿饭。(饭店老板)当时我不知道和他们的距离是多少公分,我连香都不点就作了决定:趁早关门!

港台语言:矫情偏作多情语

王晓菲

粤语:北方人的流行语

广东话,毗邻港澳,大富大贵,又多少沾些洋味儿,感觉自然良好,难学,流传全国的,多是一种广味儿的普通话,绝非原汁原味儿了。

粤方言的代表话是广州话,香港话是不是标准广州话,香港话和广州话词汇方面的同异已是研究粤方言的一个课题。比如,广州把“叫出租汽车”说成“打的”,香港并不这样说。“拍拖”的广东话发音是“PA TO”,而不是“PAl TUO"。还有“不出位”,不做出格的事。“不好意思啦”这是我们知道最早的一句广东普通话,多是从电视上了解到的。

90年代时北方人都争先恐后地学广东话,比如那本学习广东话的教材《对答如流》。书的编者说,学完这本书,就可以用广东话对答如流了。可真有人认真学过,学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只不过搞了一些不同场景下的对话,然后用汉字给广东话注上音,你如果真照那书上的汉字注音去说广东话,保证说普通话的人听不懂,说广东话的人也听不懂。

在香港,流通了一整套适应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词汇,这些词语也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动而变动,新陈代谢。这些词语都是用通用的汉语语素依构词法构成的,望文生义,如行政局、立法局、官守议员、民选议员、炒股票、飞翔船、穿梭机、婚外情、二人世界、垃圾虫、宠物、度假屋、发烧友、等。有些在对话中、在上下文中就可以理解词的意义,或稍加解释即可明白,比如:炒鱿鱼(老板解雇雇员,北方话“卷铺盖卷儿”的意思)、人蛇、蛇客(偷渡客)、绿印(居住不足七年的香港居民)、黑印(居住七年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煲电话粥(用电话聊天,时间长得像熬粥一样)等。香港译的“保龄球”(音泽Bowling+汉语语素“球”)就比普通话原来叫的“地滚球”要好,符合汉民族心理,所以前者取代了后者。

一些语言后来极为通用,如“有没有搞错”(表示不满),普通话对广州话词汇的影响,今后无疑会越来越大。香港话(香港粤语)是来自另一个方向的影响。香港话跟广州话的词汇本来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少数。近年因开放政策,广州与香港的沟通比以前多得多,一部分香港话特有的词语流入广州,如“老细”(老板)、“发烧友”(热心于某事的)

20年前的对外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香港开放,那时外资的八成是港资,那时的流行语是港腔,电影《夕照街》有言:“我这位弟弟只会说香港话和英语”。

台语:蛮好的娱乐语言

上世纪80年代琼瑶老师为大陆人民引进了台湾语言,虽然不是地道的真正的台湾话,“好伤心好伤心哟!”“好讨厌好讨厌呀!”“好傻!”使这种带“好”字的说话方式一直流传并沿用至今。“你好温柔好温柔哦”、“我好激动好激动啊”,这种经典的琼瑶语言,“好”字满天飞。“好”使得人们的语言在一夜之间一元化了。

琼瑶在大陆最早一批读者是80年代的女中学生。她们生于文革,但没赶上参与文革,当大姐姐们沉浸在伤痕文学中时,由于她们无法进入那种语境,因此急需自己的代言人。琼瑶的真正价值,对于她们来说,是找到了一种完全区别于革命话语的语境,能够使这一代人显示自己不同于知青一代的存在。

《还珠格格》是典型的琼瑶语言模式,港台风格夸张的矫情配上那些疯疯闹闹、嗲声嗲气的古装小儿女,倒也算是匹配。只是这种潮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说不定哪天风向一变,流行的琼瑶口语会突然没了市场。

“你有吃吗”“对不对?对不对?你说对不对?”“闪人了”“这样子”“蛮好,蛮好”“拜托了啦”“不要了啦!”这些语言我们常见,带一个“嘛”嗲声嗲气,就连现在的娱乐类节目中也多用此语,普通式的台湾味。“爸爸妈妈”(要读三声)。称赞别人时,常说:“哇!好酷!帅呆了!”这些女孩子们的口头禅,一下子就被大陆男女青年们学会了,说出来真是好开心好洋气好动听噢!“还蛮不错”,这是内地演艺人员接受采访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不知为何?放着好好的普通话不说,愣是要把舌头放短一截,弄得大家一身鸡皮疙瘩!

网络语言:雾里看花花不语

网络语言让中国话串味儿了?

美眉、GG、JJ、小东东……这些词儿都是网民的常用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这些新造出来、只在网络范围内通行的语言,一些语言文字专家用“乍看看不懂,多看才能懂”来形容。

“菌男、霉女、687……”面对孩子满口的网络语言,许多家长教师心存疑虑——网络语言让中国话串味儿了?

现在,只要一进入聊天站,“PP、JJ、687”等网络语言就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听见有人对你说,“你这位大天才,真是我们的偶像”时,千万别得意,这话可不是夸你,而是说你这“天生的蠢材”是他“呕吐的对象”。新新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

对这种流行在学生当中的新新语言,许多家长、老师表示担忧。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认为,现在孩子正处于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教师们的忧虑,很多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却不以为然。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对记者说,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

幅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网络语言你懂多少

或许自己“升级太慢”,缺少一颗“奔腾的芯”,或许自己对这些“网络语言”无法“兼容”,每当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这些刺眼的文字,我都会落荒而逃,关机下网,马上把自己刚才在虚拟世界中的脑子和语言迅速“格式化”。否则,日子长了,没准儿自己也会落下病根儿,真的连“说都不会话了”!

网上有很多拼音和英文简写。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如果有人在网上喊你JJ,你千万别误会,它可不是指迪斯科舞厅,而是一个亲昵的称谓—姐姐。还有GG、DD等,是哥哥、弟弟的意思,网络真是让人感觉亲如一家。

网上又是错别字的家,但这些错别字有的错得很可爱,错得大家都能接受。“斑竹”说,文章写得好,会送你一些小“东东”。看到这话,可别发愣。“斑竹”?就是版主。怪就怪智能拼音词库里“版主”这个词得自己造,又费时又费力,哪是网迷们能接受的?“版主”成“斑竹”也就顺理成章了。“东东”就是东西,这样说是不是很可爱?

网上的数字更是千奇百怪,因为数字远比汉字来得简单、方便。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清楚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你真是个286,那是说你傻,脑子转得慢,像台运算速度最慢的286一样。网络语言要规范

今天,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但是,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语言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主任陆尊梧研究员认为,现在对网络语言要谈规范为时尚早,目前规范难度较大。一是操作上不大容易,不好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定出一个普遍的标准,说哪个词能用,哪个词不能用。二是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定出标准后就要执行,可是网民要是我行我素,爱怎么说还怎么说,那规范也就没有意义,反而丧失了权威性。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

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透露,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规范的、科学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种文化的纽带。

语言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

广告语言:生拉硬扯害无穷

害你没商量

一位学生不仅写过“今天回家路上,忽然踩到一堆狗屎,大吃一斤……”的可笑作文,还在周记里感叹:“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周末晚上吃撑了我真是度日如年……”

这都是“好色之涂”、“制冷鲜锋”等“富有创意”的谐音广告语带给孩子们的教义。

可以说学生受谐音广告荼毒太深了。北京市前门小学曾进行了一项相关测试,测试者列出了37条谐音广告,让学生纠正,结果多数学生纠错的依据还是谐音广告,越纠越错。1/3的学生把“无鞋(懈)可及(击)”改成“无泄可及”;2/3的学生把“盖(概)不能缺”改成了“钙不能缺”,让老师们哭笑不得。“大吃一斤”的教育部门也由此认识到,谐音广告不管不行了,让孩子们天天听着这些“通假成语”长大,汉语将变得面目全非。

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本来无可厚非。可为追求广告效果误导祖国的花朵,那就有点不对了。你谐就谐吧,在谐音字上加个双引号表明你是“谐音版”不是“正版”行不行?偏谐得理直气壮,以假为真,而且谐也要谐得有点水平,“咳(刻)不容缓”、“鳖(别)来无恙”、“骑(其)乐无穷”听起来还像回事,“用了我们的药,你就没痔(治)了”就有些不伦不类,而“你有二房吗?”(房产广告)、“泡的就是你!”(方便面广告)这样的谐义广告则意识不良,“谐”得拙劣。

广告语言需要的是什么

据说旧中国时有一家饭馆惨淡经营,欲救无术。有一个叫李玮的秀才对该老板十分同情,于是给他写了一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该对联贴在饭馆门前,成了一则针对当时社会人们心态的广告,迎合了那些有怨无处诉,只好借酒消愁的人的心理,所以吸引了许多酒徒前来光顾,很快把饭馆的生意带旺了。

上述例子,说明了广告文字的魅力。要使广告文字能吸引消费者,必须做到在真实的基础上,使文字既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又言精意深,寓意无穷;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又言之凿凿,意味深长。广告语,总的来说,可概括为5个字“真、简、奇、巧、美”。

“真”真实可靠,但不排除适当的夸张和比喻。如美国伊利偌斯州一十字路口旁的警告驾驶的广告词是:“开慢点吧,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署名为“棺材匠”,适当的夸张,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所要介绍的对象的特点和服务,使广告吸引人和易于留下深刻印象。

“简”简明扼要。简明扼要的广告语言使人易于记忆。广告心理学家实验结论证明:少于6个字的广告标题,读者的记忆率为34%,多于6个字的记忆率只有10%。

“奇”新奇独特。广告语言应具有独特性的新意,给人们一种新奇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活动无时无地不有,只有新奇独特的广告语言,才能打动消费者,使人过目不忘,过耳不漏。

“巧”措词巧妙,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百看不厌。绝妙的构思,精巧的语句,会增强广告的艺术魅力。

“美”优美动听。成功的广告既是宣传晶,又是艺术品。它不但能揭示商品的内涵,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而且会形成一种富有情绪的语言意境。

净化广告语言刻不容缓

由于传媒的发达,广告语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告语言作为一种传播迅速、广泛的交流载体,它的规范性和指导教育意义是无法忽略的,因此我们的广告语言必须得到净化。像前面提到的各种谐音只是一种表现。事实上,广告语言影响到的不单是词汇的表达方式,更可怕的是为了过度追求眼球经济的效用,把许多不健康的意识形态附着在语言上,随着广告的扩散而深入到千家万户。其次,广告语言的表现方式也背离了我们语言的方向。如娇滴滴的挑逗性语气、罗里罗嗦的乞讨性语气、凶神恶煞的恐吓性语气等等对于社会风气的污染是必然的。而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语言诉求的衍生意义就会在使用者身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男孩撅着嘴对着一个女士说:“我要亲嘴。”你是否能够准确判断他是在要求一种糖果,还是另有所求?在广告语言面前,我们无法判定。

手机语言:指掌之间的游戏

电影《手机》向我们展示了短信时代手机带给现代人的尴尬和困扰。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用一句时下流行的句式来说,手机让我们“痛并快乐着”。客观地说,现代通信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更多是便利,是人际的温馨,是心灵的慰藉。

除夕之夜,我第一次在外过年。饭菜的鲜美,却驱不散骤然涌上心头的对家人和朋友浓浓的思念。于是,我拿起手机,给远方的友人发去一条条短信:“我预订了一只船儿,明天凌晨从这儿出发,载着健康,载着快乐,载着幸福,载着希望,驶向我的好朋友——你的家园!祝新春吉祥如意!”接着,我又给一位回北国过年的朋友发去另一段话:“北国冷吗?给你送上一分温两分暖三分光四分热,附上五分美丽六分年轻七分喜悦八分快乐九分健康十分幸福!

一位多年未见的同学的祝辞是:“聚喜马拉雅之阳光,拢天涯海角之清风,拮冈底斯山之祝福,吸比尔盖茨之财气,作为猴年的礼物送给您,祝您新春吉祥快乐!”同学中那位政坛大姐大先给我开了个政治玩笑,然后,“通过你,向你全家拜年!”最让我开怀的是我的新同事、调皮可爱的小怡姑娘发来的问候:“锅你得洗哇,碗你得洗哇,锅和碗你都洗了哇!”原来是一段日语:“新年快乐、天天快乐!”

随着短信大潮涌进来的还有一个个非常美丽的图案,那是用“+”、“—”和“,”号精心编排而成的、一大一小两个互相交叉的“心”形图,“心”中打上一行字:“真心祝福、新年快乐!”。如此别出心裁的祝福,在我的想象中,应该出自一位灵秀的少女之手,可是我的号码库中,却没能找到她的名字。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位陌生却有缘的朋友,因为我们的手机号码最后的三个数是一样的。

语言学专家声称,手机短信可以促使年轻人创造性地进行文字表达。原因十分滑稽:短消息的字符长度有限,使用者必须尽可能地避免说废活。这或许可以提高年轻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聋哑人开辟新的沟通方式,进行各种情感的表达。据英国电信统计,短消息使用者的人数在今年增长了1800%。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用户是14岁至16岁的青少年。手机短信中包括许多特殊的表达符号,例如“:)”表示开心,而“:(”则表示难过。曾有人批评说,这些符号对文化的发展不利;但也有人认为新符号有助于提高年青人的创造能力。

而且,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手机文学也已经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最近在黄金书屋网站上看到专供下载和在线阅读的部分手机文学作品,发现它们还真的有些味道。

首先它的栏目分类就有些与众不同,如开心果、吓破胆、爱相随,全部都具手机短信式的简洁。

其次是它的内容短小、精悍、幽默、调侃。

手机文学是一种新潮。与其让黄色短消息泛滥,让广告短消息塞满我们的手机,我看还不如让手机文学热起来。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在等车、休息和一切休闲时间里都能看到轻松而有趣的手机文学作品时,我们的生活不是会多一些色彩吗?

手机短信的一个潜在问题是文化损害。收到拜年短信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体会,那就是手机的拜年短语大多山网站制造,而目雷同,有沿言快餐的倾向,很多段子都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色彩。而在平时,于机用户互相发送黄色段子也为某些人所热衷。由于网络的快速繁衍特性,手机短信有可能成为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途径,并且扩大低级下流话语的生存空间。如何确保短信市场的活力,同时净化短信语言,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为短信制定文化游戏规则,不是单靠网络或技术提供商就能够完成的。

猜你喜欢

语言
诗之新,以语言创造为基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