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观
2004-04-29李才义
李才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开放。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提出来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抓好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打下了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毅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战略目标。当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对党中央进一步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实践上,我国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为今后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不注重增长方式,过度地消耗资源,过度地讲国内生产总值等。
总的来说,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我们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例如,去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它突出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急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等等。这都是造成非典疫情疯狂蔓延的重要原因,而深层次原因则是陈旧落后的发展观在起支配作用。
如果说十六大以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壮大中国的经济实力的话,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也多年来领先于世界,但是社会的其他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社会的保障体系不够,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够煹厍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城乡差别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些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现在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农村和农业、落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国经济更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当其时。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今年我国虽然再次爆发禽流感,但在反思和总结去年非典疫情的经验后,比去年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得初步成效的范例。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变目前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然而,当前仍有相当多的地方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有的领导干部将科学发展观挂在嘴边,但由于对其内涵不求甚解,在实践中往往浅尝辄止;一些地方领导对原有粗放型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已经是轻车熟路,工作中习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挥棒,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对干部“论功行赏”的主要依据。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仍在为追求一时的“政绩”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搞数字游戏、“形象工程”。因此,需要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从个人“政绩”出发考虑问题,担心淡化国内生产总值考核动作快了会影响政绩排名而畏首畏尾,急功近利,科学发展观就很难树立和落实。如果各地都能做到不为一时的“政绩”所困扰,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一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信赖,就必然会使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