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坊.追寻远逝的繁华
2004-04-29苏沧桑
苏沧桑
一千年前,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一个叫许仙的毫不起眼的小学徒,走出清河坊的保和堂药店,走上断桥,走进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一千年后,在又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一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走出戴望舒的《雨巷》,在河坊街邮局滴着春雨的屋檐下,用毛笔和宣纸,写了一封信,盖上古色古香的邮戳,给远方寄去了一封飘着墨香的信。
200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位白发如雪的老太太走进了重新开发的河坊古街。当她一步一蹒跚地走到古街尽头,蔫然回首,年少记忆中的飞檐雕窗、粉墙黛瓦,和所有的往事一起,在夕阳里静静站成了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她是谁?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白娘子的来生?
“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描绘出了清河坊繁华的正面,也依稀画出了它即将远去的背影。
清河坊,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杭州目前惟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南宋时期,因建有清河郡王(张俊)府,故被称为清河坊。千百年来,这里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方裕和”、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均集中在这一带。如今,一间挨着一间的百年老屋,虽已黯淡了绝世恩宠,远去了富贵荣华,但记账用的电B囟里,分明传来算盘的答答声,那穿着仿古服装染着彩发的伙计转过身,仿佛是儿时见过的某个人,浓浓的药香、茶香、酒香,斜阳里淡淡的浮尘,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前尘往事……
她记忆中的这条街,很喧闹,又很闲适。
晴天,人们多因置办衣料、书报、糖食等零星而来,因此,走在坚而滑的石板上,脚步多是悠悠然的,除非是到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或以家传秘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天下的回春堂等药店买药看病的,难得心急火燎的样子。
雨天,洋车夫生意就好了,“欠来欠来”的叫声会时而响起,目口使被他推搡一下,一脚踩空,溅起的水都是清的,如这街的本色,无论何时都有一种可爱的闲空气,而不是可恶的忙空气。
逛街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被《儒林外史》誉为“天下第一饼”的蓑衣饼,文人笔下的油酥饺、湖州馄饨是人们最爱吃的。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看客的,必是“糖人朱”、“面人徐”之类的小摊儿。老爷爷在台子上捏着各种各样的糖人、面人,晶莹剔透的糖人飘出丝丝的香甜味,不仅小孩,很多大人也来凑热闹。生意妇的时候,几个铜板一个的糖人一天能卖上几百个。
看了,吃了,自然不能忘了买东西。清河坊有三样东西最值一买:
一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王星记黑纸描金扇和檀香扇。黑纸描金扇扇骨光洁、花纹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质地绵韧细洁,色泽黑亮。传说,一位秀才拿了一把王星记制作的黑纸描金扇出游,出厂时日头高照,顷刻间狂风暴雨。秀才来不及躲避,忙打开扇子遮着头。一会儿,雨过天晴,秀才一看,扇子面虽湿透;但不见褪色,便放在太阳光下晒,不一会儿居然恢复如初了,于是就有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说法。
二是张小泉剪刀。始于康熙二年,因张小泉采用制是龙泉剑的优行钢锻打、锋利、轻巧、耐用,且式亲、品种、规格多因而生意兴旺,流传至今。
三自然是丝绸。杭州曾经有过“机行之声,比户相闻”的年代,杭州丝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朝便已由“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样样俱佳……
1925年深秋,在北京一扇简朴的西窗下,俞平伯先生铺开白纸写下了“清河坊”三个字,去口久久无从落笔。后来他终于还是说了:
“我决不想描写杭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当里,街灯影傍的伋恋。这种微婉而人骨三分感触,实是无数的前尘前梦酝酿成的……”
多少年前,当的轻的俞平伯和娴小姐她们雅步街头,走过店窗,看着杂七杂杂八的货色时,年轻的她也许也正雅步街头,走过丫窗,看着杂七杂八的货色。几家较熟的店铺差不多没有不认识他们的,也差不多没有不认识她的。男孩们自然不花什么钱,而女孩子们都大包小裹的带回家。挨过到灯的时分,她也吃油酥饺,也和娴小姐她们一样,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某个堂哥哥一个人吃完,于是一帮女孩一边追他一边取笑:一个人吃了那么多冰冷的汕酥饺,当心拉肚子!
“在这狭的长街上,不矢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坚且滑的石板上,使我们的肉眼怎能辨别呢?况且,江南的风虽小,雨却豪纵惯了的。幕色苍然下,飒飒的细点儿,渐转成牵丝的长脚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干干人的脚迹,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俊的俏的,洗刷个干净。”
站在暮色里,记忆深处一个个生活场景气息般向她涌来,俞平伯先生的这段话,成了此时此情最好的注解。
“承南宁余韵,画市井风情”,则是人们对重新开发后的河坊古街的真实写照。如今,清河坊除了老字号,多了无数经营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产的商铺,生意还挺红火,比如2002年的国庆黄金周,义源金楼的银镯子一天就卖出十十多只,“吴越人家”则是凉鞋棉鞋一块卖,手工衲的干层布底棉鞋和竹底的凉鞋连样品都已告馨。但清河坊的繁华终究不再是过去的繁华,如果说从前它的边能是商业的、经济的,现在则是旅游的、休闲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如今则升华到精神的层面上了。
有人喜欢去有中国雅文化象征的北京荣宝斋看看收藏了四十年的精品,看看河坊街规模最大、文化蕴最浓的画廊时持着什么风景人物。
有人喜欢去陶瓷精品馆研究一番康熙以来民间藏的宫廷流失的陶瓷珍品。
有人最讨厌抽烟,却要去香益馆看看烟草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与文化。
有人喜欢一个人逛到“龙泉窑”,沉醉在青瓷完美无缺的流痕里。
走在这样一条街上,穿哪朝服装,说哪国话、哪种方言的人都有,人会暂时忘了今夕何夕。不一样的游人,游进这条河,不知不觉领受了一样的历史与文化的洗礼,走出这条河,仍会沉浸在湿淋淋的怀古情绪里。
在这样的街上,爱情也变得古典。一对装束时髦的情侣走累了,女孩顺脚在街中心的一条青石凳上坐下来。石凳上已经坐了两个拉着家常的老太太,男孩便依在旁边的树下,手垂在她的发上,一时间默默无语。对面是家仿古照相馆,橱窗里立着一框框以古街为背景、明清装束的婚纱照。女孩抬起头,粲然一笑。男孩低下头对她说,将来咱俩也来这儿拍婚纱照?女孩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红晕。
有些人走累了,不在街上坐,喜欢去茶楼。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其中的太极茶道馆正是根据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景象复原建造的。坐在这里品着茶,看身穿长褂的店小二表演着高超的茶技,听留声机里慢慢播放着小曲。雨在檐前不紧不慢地滴着,街上的人走过来走过去……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孤独着,快乐着。
像酒,闻得出原来的葡萄味,像她自己,虽然老了,也还看得出原来的面貌。清河坊虽然旧貌换新颜,随处可见的年代久远的树,青苔斑驳的石,每一口井,每一声吆喝,每一个细节,都能将人带进一种叫做“亲切”的感觉里,像纸与纸的摩擦,像稻草堆里飘出的烤红薯的香,像随手捡几块石子就能玩的跳房子游戏。
夕阳西下,清河坊比她来时冷清多了,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夜的热闹。最后一次回眸时,她忽然看见,在繁华街市的背后,一条小巷,通向幽幽的深处。一扇百年老屋的门后,两位和她一样年纪的老人正静静对坐着,慢条斯里地吃着晚饭。“那一刻,时光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