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与观点的分歧
2004-04-29夏业良
夏业良
作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近年来在大众媒体发表了不少文章,他所撰写的教科书《经济学》成为大学中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他还在世界各地访问并發表演讲,他的观点常常是激烈而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此外他还对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改革或转型持有浓厚兴趣,他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是丰富、睿智而富有争议性的,因此他在世界各地持续得到广泛的关注。
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中国几乎在每一个主要的议题中都作为一个参照点而出现:在转型、发展和危机管理方面都是这样。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在上述的每一个例证中,中国似乎都在提醒世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倡导的政策之外还存在着可供替换的政策,这种可供替换的政策被证明是大为成功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所做的许多事情只不过是根据常识行事——并且是与“标准的”经济理论相一致的。在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避免了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高利率——而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的标准特征。他们使用增加政府支出来建设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随着短期中国经济得到增强,较长时期增长的基础就已经被奠定了。
斯蒂格利茨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的成功意味着它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之所以强烈地批评国际经济机构,指责它们的不透明和不民主的治理,是因为它们的失败将会对发展中世界的观点与关注提供充分的声音,不可避免的是,中国的声音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斯蒂格利茨近年来有关全球化和发展中国家的言论与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存在着分歧,有人甚至将他看作是新左翼派的成员。无论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是否得到经济学界内外的广泛认同,他的批评和政策反思已经促使政策制定者进行审慎的决策和思考,这大概就是《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最为丰厚的回报。
《全球化及其不满》[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定价:3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