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眼镜求职记
2004-04-29明枝
明 枝
我三十五岁,是一个高职毕业、面貌平庸、没有长才的已婚妇女,在求职市场上显然已不受欢迎。但经济的压力却让我没有退缩的空间,无数次的应征,散发的履历表总是石沉大海。
几次等候面试时,看到排排坐的年轻求职小姐们,感觉坐在她们之间的我是如此另类,好几次就此落荒而逃,所有的心理建设也跟着瓦解了。
屡战屡败赏我笔试的才几会?
这一天,我沮丧地趴在报纸求才栏上发呆。瞥见一个篇幅很大的求才广告:“征会计一名,具经验,备机车。”我想应该是一间很大的公司吧?反正没我的份,就搁在桌旁出门买菜去了。
当我忙完家务收拾书桌时,又看到了这张报纸,也想起了这段时间以来受挫的求职经验。突然,我心里浮起了一个念头,再试一次吧!反正只是邮票的损失而已。
于是从电脑里叫出了我那张千第一律的履历表,但这次我把那篇有点夸大的自传做了改变,我坦言述说着自己在求职路上的失意与弱势,再强调自己虽然已婚但已没有婚假、产假的困扰,虽没专长,但有着Y世代少有的责任感、向心力及绝对的操守。
一个星期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电话彼端传来一个甜美但专业的声音,要我次日去笔试。挂下电话,苦想着我隔天要拿什么考啊,离开商职十多年了,却没做过一天会计,什么分录过账结算编表早就模糊了。但再想想,去看看人家考什么也好。
隔天,简单地整理了仪容就赴“考场”了。果然是一家大公司,办公大楼的玻璃帷幕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一进门又看到了熟悉的画面——排排坐的应试小姐们。当我正考虑要如何逃跑时已来不及了,一位职员已把我们全带入了会议室,桌上也早已摆好了一份份试卷。
不抱希望试卷当前雾煞煞!
硬着头皮坐下时才发现,试卷居然有十多张。既来之则安之。第一张是有关工作方面的性向测验的选择题,也是这叠试卷中我惟一会写的。
譬如,对工作的期许,我没有选择“有伟大的抱负”,而是“能给我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对工作的性质,我没有选择“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而选“能一成不变固定的工作”……写的都是我的真心话,认定上不了,所以就不想做违心论了。
接下来的智力测验,我就有点技穷了,只能半猜半空白。最后的四张才是会计本科的试题,在我努力地搜寻记忆下,只完成一小部分,大部分仍是连猜都很困难,尤其到最后要我编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时,连科目性质都已搞不清楚了,何况编表。
思索一下,还是提起笔,但这一次我不再猜了,在编表的位置上,我写了几句话:
“感谢贵公司给我这个笔试的机会,让我知道自己的会计业务需要加强,如果有学习的机会,我一定会紧紧把握。谢谢!”
交出了试卷,骑车奔回家,当然再也不抱任何的希望了。
但是,五天后,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电话那端又传来那位小姐的声音,要我隔天去口试。挂下电话后,脑中一片空白,怎么可能呢?
这次,我的仪容慎重了些,也略施了脂粉,虽然知道还是掩不住早出的岁月痕迹,但只求在排排坐时不至于那么突兀。
一到那家公司我怔住了,到场口试的居然只有我一个,真的令人难以理解。更奇怪的是,居然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亲自对我面试。
我找到了幸遇伯乐解困境!
一进董事长室,发现位子上坐着一位年轻的女性,想必是年轻有为吧!经过礼貌招呼坐下后,她劈头第一句话就问我:“你对会计到底有没有兴趣?”奇怪,她问的是有无兴趣而不是能力?我告诉她:“我非常有兴趣。”
“但你的笔试成绩却是参试者中最低的。”多直接的一句话,却引出了我的疑惑。
“那次的成绩我心里有数,所以当我接到贵公司找我口试的电话,我也觉得非常奇怪啊!”
“其实我用人,考量的角度很多,专业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你的自传写得很实在也很诚恳,而你的性向测验也显示你是一个稳定性高、配合度强、耐性佳的人,我要的是会计,须深入公司的业务,我需要这样的人来做。你什么时候可以来上班?”
天啊!有人在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来上班哪!按捺住心中的狂喜,我得体地回答:“很感谢董事长给我这个机会,如果可以,我星期一到职。”
如今服。务这家公司已一年多了,从陌生到熟悉,从生涩到干练。这个工作不但让我缓解经济的紧迫,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信。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我“识货”的老板!
在这里,我要告诉还在求职路上奋斗的人们:只要有心,一定可以遇到伯乐,不要躲在家里怀忧丧志,要积极踏出脚步,因为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连我这个“欧巴桑”都能找到理想工作,何况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