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明时期的伎女蹴鞠

2004-04-29王赛时

寻根 2004年6期
关键词:套曲蹴鞠球场

王赛时

我国古代的女子足球运动由来已久,唐宋时代已达巅峰。然而到了元明时期,这种女子足球明显向职业化发展,即普通女子蹴鞠者渐少,而专门以球艺取悦观众的伎女数量增多。这些伎女来自演艺界和杂技界,她们自幼受到良好的蹴鞠培训,掌握了球场的各样技能,甚至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个人风格,引起时人的关注。

元朝统治者偏爱表演艺术,诸如杂剧、吹弹、百戏、小唱以及幽默表演等艺术项目,均受青睐,因此,社会上的演艺风气格外浓重,其中女伎表演最受欢迎。当时的女伎,有青楼楚馆的佼佼者,也有专门从事艺术表演的演员,并非全是风月女子。“伎”与“妓”二者有所同亦有所不同。擅长蹴鞠的伎女被称为“蹴球伎”,基本上归于艺人范畴。元朝人喜欢观看蹴球伎表演,主要目的在于欣赏和娱乐,这就促使女伎蹴鞠以技艺为资本,美色追求则相对淡薄。“伎女蹴鞠”也由此成为社会上喝彩声较高的一项专业演出活动,其中包括着体育竞技和艺术表演的双重内涵。

明朝人在这一方面完全继承了元人风习,使伎女蹴鞠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伎女蹴鞠的兴起还有赖于足球本身制造水平的提高和女子足球专门机构的成立。早先的蹴鞠用球多用硬皮革制作,内充实物,球重而外硬,不宜于女子踢耍。唐以后气球流行,到宋末元初时,这种内胆充气式的足球越做越精良,球体内气足而富弹力,球皮柔和而舒适,就算是缠足女子也能随意踢蹴,而不必担心脚趾受挫。所以,伎女蹴鞠便有了专业用球。元人邓玉宾《仙吕》套曲《气球双关》引曲:“包藏着一团儿和气,踢弄出百般可妙,共子弟每轻肷痛膝,海将来怀儿中搂抱。”汤舜民《双调·寿阳曲·蹴鞠》:“脚到处春风步步随,占人间一团和气。”都是描述这种气球的轻软适宜和蹴球伎使用时的得心应足。

由于社会娱乐的需求以及对伎女蹴鞠的高标准要求,元朝时出现了专门聚集和训练蹴球伎的专业机构,当时称之为“仕女圆社”,这种圆社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齐云圆社”中分离出来的,只收拢和培养女子踢球者。“圆”者,球也;“社”者,团体也。邓玉宾《仙吕》套曲所云:“随圆社常将蹴鞠抱抛”,萨都剌《南吕·一枝花·妓女蹴鞠》曲所云:“绝色婵娟,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受用尽绿窗前饭饱茶余,拣择下粉墙内花阴日转”,描写的均是仕女圆社中的训练情况和生活特色。仕女圆社的训练十分认真,蹴球伎必须严格按蹴鞠程序操练,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甚至从早到晚不容闲懈。明人李昌祺《美人蹴圆》诗对此深有描述:“圆社从来非等闲,作家取巧凭双弯。眼亲步活转移速,解数般般谁道难。雕阑十二相缭绕,日下芙蓉犹未了。发乱青丝宝鬓偏,尘生罗袜金莲小。”看来,不下苦功夫,难有好球艺。

元明时期的蹴鞠伎女在经过完美的训练之后,开始向世人展示她们那优雅的身姿和超绝的球艺。元人关汉卿《越调·斗鹌鹑·女校尉》套曲有云:“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呈得解数滑熟。”如果没有过人的技艺,这些女子决不会在蹴鞠场上抛头露面。

专门给蹴鞠伎提供表演的场地很多,官方开设的球场叫“官场”,是正规场地;男子用于蹴鞠比赛的场地设有竿网,俗称“竿网场”;普通训练和表演的场地则通称“场户”。这些场地都可以展示伎女蹴鞠。如萨都剌《妓女蹴鞠》云:“占官场、立站下,人争羡。似月殿里飞来的素女,甚天风吹落的神仙。”李昌祺《美人蹴圆》诗云:“三娃正蹴小官场,汗湿酥胸浑未倦。”邓玉宾《气球双关》套曲云:“场户儿宽绰,步骤而虚嚣,声誉而蓬勃,解数而崎。”其中官场、站、场户,均指不同规格的球场。所以关汉卿《蹴鞠》套曲中概括说:“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夹缝堪夸。”只要有块空地,即可蹴鞠。又说:“不离了花前柳影闲田地,斗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上占第一。”看来,蹴球伎们为了表现自己,从不放过任何一种场地,并且在很多地方以其特有的女性魅力而压倒男子蹴鞠。

元明时期的蹴鞠技艺,蹴球伎都能熟练掌握,我们可以从元人散曲中搜寻出她们常用的踢法。邓玉宾《气球双关》曲中云:“你看那里勾外肷,虚挑实蹑,亚股剪刀……却便似孤凤求凰下九霄。”又云:“你看他打拾云外飘,蹬圆光当面绕。玉女双飞鬓,仙人大过桥。那丰标,勤将水哨。把闲家扎垫的饱,六老儿睃趁的早,脚步儿赶趁的巧。”关汉卿《女校尉》曲云:“得自由,莫刚求……引脚蹑龙斩眼,担枪拐凤摇头,一左一右,折叠鹘胜游。”伎女蹴鞠,主要使用脚、膝、肷三个部位,也可以使用肩。《事林广记》戊集所云:“齐云社规:在肩使肩,在膝是膝,是搭使搭,当肷即肷”,即指明了肩、膝、肷的触球。肷是指人体腰胯的突出部位,女性腰臀之间曲线明显,所以宜使肷部触球。搭是指用身体正面停球。至于上列元曲中提出勾、挑、打、、拾、蹬、蹑,则专指脚法。而所谓玉女双飞、仙人过桥,是指高难度技巧;三抱巧、五花气又指成套踢法,由几个动作紧凑组成;折叠拐、鹘胜游、担枪拐、凤摇头更是当时球场中变衍出来的花样动作。

女性从事蹴鞠,主要以身姿变化和触球技巧争胜,不似男子蹴鞠那样刚烈迅猛。然而元明时期,似乎世人对这种柔婉的伎女蹴鞠更感兴趣,以至于千人观看,万众欢呼,伎人们戏球时也更加投入。邓玉宾《仕女圆社》曲中描写说:“身段儿直,掖样儿娇,挺拖更妖娆……直踢的腮儿红脸儿热,眼见涎腰儿软。那里管汗湿酥胸,香消粉脸,尘拂蛾眉。由古自抖擞着精神倒拖鞭。”由于观众的由衷喜爱和蹴球伎的尽情发挥,这种女子球戏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民众生活。明人冯梦龙编纂《山歌》一书,就选入了许多伎女蹴鞠的民歌,其中一首《戏球》有云:“戏球儿,我爱你一团和气,我爱你有分量知高知低、知轻知重如人意。人说你走滚其中都是虚,只这脚尖儿上的风情也,教人爱杀你。”全社会的倾心关注是伎女蹴鞠昌盛两代的原由所在。

到明朝时,球界为了提高伎女蹴鞠的水平,开始从杂技行业中选拔蹴球伎。因为杂技演员身手更为敏捷,一旦熟演足球,必使球艺中饱含杂技成分,难度系数大增而观赏价值倍升。所以,明代蹴球伎的能力明显超过前朝,甚至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代女球星,如杂技女子彭云秀就以蹴鞠闻名。当时许多文人都对此倾墨颂咏,如《天衢舒啸集》卷二记述:“蹋鞠始于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圆囊,实以毛发。今则鼓之以气。又有衮弄、飞弄之技,不知始于何人。彭氏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道江海。”书中有诗赞之云:“彭家女儿十六七,蹴鞠场中称第一。只今年已二十余,满身衮弄尤精极。碧玉钗横髻绾云,绡衣翠袖石榴裙。香尘不动白日暖,一十六解当君呈。折旋左右疾复缓,金莲步步多奇玩。得非瑶环连不开,无乃鸾胶续难断。落花流水去复回,飞燕迎风聚还散。场中一时百巧出,观者如山总惊叹。”所谓衮弄,即指杂技与蹴鞠合而为一的技巧表演,这是明代蹴球伎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境界。

伎女蹴鞠一直延续到清初才逐渐消沉。由明入清的人们最初还十分留恋这种运动,清初的球场气氛亦不亚于前代,由于清王朝的统治者并不欣赏伎女蹴鞠,社会兴趣为之大减,因而几十年之后,职业化的蹴球伎便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清中期以后还有女性从事蹴鞠,但只是常人闲耍而已。

猜你喜欢

套曲蹴鞠球场
蹴鞠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岛上球场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球场之外
被清理球场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