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命脊梁
2004-04-29也乜
也 乜
一
1992年,肖建德从同济医科大学来到深圳。默默地走到上级主管部门为他安排的最需要他的地方。说他“默默的”,是因为在此之前,肖建德在从医的征途上,已经书写过华彩的乐章。1979年,他考取了骨科硕士研究生;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首次招收骨科博士生,他又摘取了这惟一的桂冠。此前,他在著名的武汉协和医院已是硕果累累。但是,他不是那种把灿烂的昨天作为炫耀资本的人。成功,只能更催生他原本丰富的想象和坚实的力量。
作为特区引进人才,肖建德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和这座城市以及这方水土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他不是为生计而来,他是为患者的需要而来的。他清楚地感觉到,这座崭新的城市,医疗服务的需要是强烈的,是急切的。
金子需要眼力方能显现出价值。1997年,肖建德被任命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他是用心做事的人,眼睛格外的敏锐,透彻。
深圳是一座美丽的新城,弥漫着奋发的气息,翻卷着快速的旋律。这里的人是新的,路是新的,楼宇是新的,车辆是新的……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它的前身是与建设这座城市的先头部队一起开进来的基建工程兵医院。之后几易其名:“华强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到2001年才正式更名为“市第二医院”。这里还挂着深圳市急救中心的牌子。但是,医院当时针对突发事件的骨科只是一个很小的病区,统共不过40张床位。那时,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塌方,大爆炸,或是恶性交通事件,医院都会显露出难于招架的单薄之势。
人们急盼着深圳能有一家医院开通与现代化城市同步发展、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这时候,不允许市二医院有太多的犹豫,也不允许他们按部就班。肖院长率先在深圳市设立了脊柱外科。此举让他抢占了这座城市在脊柱领域的制高点。36张床位刚一开出,立刻“爆满”。显然实际的需求比预计的还要多。自此,深圳有了重铸脊梁的环境和条件。随后,他们又在新住院楼设立了以手外科为重点的创伤骨科,同样,先设40张床位,竟也是张张无虚。
这时,第二人民医院8个重点科室中有5个是与急救相关的:创伤外科、烧伤外科、脊柱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这样的阵容应对突发事件已是成竹在胸。这时候,医院向全城市民发出“黄金一小时”的生命公告。意思是,不要忽略事关抢救质量的关键时间。这实际上是安民告示,也是一种承诺:一旦有了突发事件,请在第一时间将病人送到我们这里。几年下来,市二医院以急救医学为龙头、创伤外科为特色,在深圳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已经是百姓心目中抹不去的品牌。
直到今天,肖院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各个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是否需要门门齐全,建制一式?至少他已经在深圳打破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戒律。事实证明:从需要出发,建立自己的特色、重点学科,是一条成功之路。
二
肖院长把从需要出发,视为医学发展的一条永恒的定律。与医院科室建制的发展战略等量齐观的是人才战略。他认为,医院的全面提升,除了规模,更重要的是技术品质、是高素质人才。
深圳得天独厚。这里是人才归属和向往之地。作为深圳著名的医院,市二医院更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几年来,该院凭借特区的优惠条件,四方招聘人才。神经外科主任高永中,有着8年的北欧求学经历,是临床上颅脑手术的“一把好刀”。当初,为了这位难得人才,他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把他在深圳的所有调动手续一气跑完。这种如饥似渴的求贤热情着实感动各路精英。于是,优秀人才纷纷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国内著名医院以及海外从医的佼佼者。
肖院长精于骨科,在专业上挑选人才自是慧眼睿目。脊柱外科的李振宇,手外科的王大平,关节外科的刘安庆等等,相继聚集到市二医院骨科。随即,年轻人的精力和才气着实让他有如虎添翼的感觉。整个大骨科的运作流畅自如。
几天前,肖院长亲自主刀,与关节外科颇有见地的刘安庆联手,实施了一例高难度手术———“骨肿瘤段切除并假体置换”。
受术者是一个14岁的女孩子。她是幸运的。长在左股骨中下段的肿瘤,按照传统的手术方法,将是从髋关节以下进行高位截肢。简直不敢想象,对一个生活还没有开始的花季女孩,要她睁着眼睛熬干漫长的苦难将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孩子以及家人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在四处寻找,在彷徨中等待。尽管此前一家人已经在北京、上海等权威的医院拿到了“只有截肢”的宣判。但是,似乎总有一种神力在支撑着他们,希望之火始终没有熄灭。
终于,让他们等到了。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市二医院的关节外科的专家们,用他们的神来之手,拯救了女孩子即将颠覆的生命航船。肖建德和刘安庆精巧地截取了患者股骨肿瘤的那一段,然后将事先订做好的假体,进行了人工的修复。精彩的杰作!这就是人才济济的能量。
管理者的胸怀不光表现在搜罗和吸纳人才上,更大的睿智在于知人善用。
五官科的卢永田博士、聂国辉博士后,都是引进人才。如果论资排辈,没有10年的光景他们是熬不成“婆”的。再精美的饰品,如果一直把它藏在匣子里,那么又如何得以赏心悦目?肖院长几次说到———“尽可能地给他们创建工作的平台。”
经过细致入微的工作之后,一批优秀的引进人才被陆续安排到科室领导的岗位。像五官科卢永田、聂国辉;神经内科韩漫夫;肾内科何永成;心内科屠洪博士、博士后等,这样有潜质的高素质人才,给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酣畅淋漓地一展拳脚。
就这样,一个人带动起一个学科;一个科室叫响一个医院。今天,市二医院的整体水平今非昔比。与肖院长初到医院时的1997年相比:床位由500张扩充到1100张;门诊量从60万人次增加到100万人次;平均住院日由16天减少到13.2天。人才的储备,为医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肖院长分管的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率先实施国际医疗系统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这使医院在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方面快速发展。
一切都变了。肖院长主管的骨科也由原来的一个病区发展到三个病区:脊柱、关节、手外。一眼望去,一个科室占据一个楼层,装备精良,眉目清晰。骨科的病床由原来的几十张发展到一百多张。医院的脊柱外科已成为全市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科室之一,并列为深圳市重点科室。只有肖建德还是当年那样默默的工作,每周坚持查房、手术。他只是让来访者自己看看。他相信事实可以说明一切。
三
肖建德作医生,信奉一个“情”字。他与记者谈起医学和文学的关系。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并达到对精神的拯救。医学是以情救人,用生命唤起情感的沟通。
一位印尼的老华侨,曾经因为重症颈椎病的困扰,长年抬手不易,走路不稳。此前家人为他求遍天下名医,看到的都是摇头。由于病变部位在颈椎的高位,手术中任何一点意外,后果都不堪设想。
但是,好的医生应该是能用1%的希望为病人换回100%的幸福。他和脊柱外科李振宇大夫细心地为老华侨手术,结果是满意的。老华侨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好的医生竟是在自己的祖国。
一个医生,能够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这已经超出技术能涵盖的层面。非常难得的是,无论用多么精湛的词汇来描写如此的境界都不过分。但是,肖院长依然是默默的。他日复一日,矢志不渝地在医学领域进行“生与死”、“情与爱”的较量。
去年5月,医院收治了一位92岁高龄的老太太。要行股骨头置换手术。现代外科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受术者的高龄化问题。92岁,在生理范畴绝对是脆弱的。而这位患者真正被各家医院拒绝的理由是同时伴有心脏病。
肖建德完全有理由不给她做手术。但是他没有使老太太失望,他和王大平大夫周密准备,精心手术,使92岁高龄的老太太重新站起来。
肖院长始终记得著名外科专家、工程院院士裘法祖教授曾经说过的话:“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要能做,能说,能写。”老师真正是把开启做人行医大门的钥匙交给了他。在漫长的行医岁月中,他有7部专著,80多篇论文发表,并因此使他成为学术领域的多面手。
今天,把师长的教诲作为座右铭的肖建德,已经是留学加拿大的博士后,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骨科学会常委和创伤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但是他看重的身份还是为病人重塑生命脊梁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