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织纹螺“变脸”
2004-04-29郭俊春
郭俊春
在炎热的夏季,有许多食客喜好在外小吃,喝上几杯清凉的啤酒,又用小竹签挑吃织纹螺中那少得可怜的螺丝肉,虽说填不饱肚子,但喝中图的是惬意,吃中图的是悠闲。在这夏季快乐的风景线中,织纹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让人想不到的是,织纹螺也“变脸”,明明过去能吃的东西,现在却吃不得了。据介绍,今年1月13日下午,银川市发生了一起大规模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截止7月19日,已造成55人中毒,1人死亡。织纹螺惹了祸,人们就要对其“新账老账”一起算,才发现这个小东西早就有祸害人的“前科”:浙江省曾有423人吃它中了毒;福建省仅在今年6月初至6月11日,就有15人因食用它中了毒。
织纹螺是来自海洋中的小动物。也许有人会说,我的家在内陆,不在海边上,想吃它没那么容易。这样的想法就有些糊涂和大意。现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加快了速度。“夕发朝至”,想吃新鲜的织纹螺只管掏钱就是。据新华网7月21日电,织纹螺祸害人的警钟一敲响,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就绷紧了神经,到餐饮行业一摸底,还真吓了一跳,小小的织纹螺不但进京了,而且已作为美味佳肴,正在被许多食客大口朵颐。吓得有关部门立即对市民发布了预警信息:夏季在外就餐,特别是在大排档等场所就餐,要小心织纹螺害人,务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责令全市经营者停止购进和销售织纹螺。
织纹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盛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它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仅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物美价廉,为许多食客所青睐。所以,人们去沿海城市观光,海滩上的拾螺人构成了一道恬静怡人的风景线。
说织纹螺害人,其实是冤枉了它。“螺之初,性本善”,它本身并没有毒性。人们对此一定疑惑不解:既然它没毒,为什么吃了它会中毒?甚至还会要人的生命?原来这个“本质”好的小东西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及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养殖的藻类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取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于是,织纹螺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自己被毒化,又不得不害人的小东西。所以要追究织纹螺为什么害人,还得从我们人类自身找原因,只有我们人类认真检讨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小小的织纹螺才会“改邪归正”。
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一种类似河豚鱼的毒素。食用有毒的织纹螺后,一般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发病。首先发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可带血。随后,逐渐出现全身不适,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眼睑下垂、肌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人到了这种时候,已经病得不成样子了,可织纹螺的毒性还不肯善罢甘休,还会让人出现心率失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言语障碍、昏迷等症状。等到了呼吸衰竭的时候,人的生命也就危在旦夕了。
对织纹螺中毒的治疗抢救措施是,主要予以催吐、洗胃和导泻。若中毒时间较长,应行结肠灌洗,毒性驱除的越多,越彻底,生命之钟不会停摆的可能性越大。还要静脉补充液体,以促进毒物的排泄及维持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对于呼吸麻痹者,吸氧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注射呼吸兴奋剂、维生素,行人工呼吸也是抢救中毒者的有效措施。当呼吸衰竭时,可较大剂量地试用阿托品。当这些抢救措施应用之后,就要看患者的生命力是否顽强了——要么一脚踏入“地狱”,要么一脚重回人间,小小的织纹螺能造成这么大的恶果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对于织纹螺中毒的预防则比抢救容易多了:注意听听预警信息,躲着它,不吃它就是。如果有人非要“舍命尝美味”,那就是拿命不当回事,属于自讨苦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