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文化产业发展策论
2004-04-07王新祝
王新祝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现代文化正以日益增进的规模和深度渗透到经济领域。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被视为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量齐观的第五大产业,显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长阳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长阳人”故乡、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发祥地。其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古朴的民风,孕育出深厚的巴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其广阔的前景。
巴土文化是以鄂西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为中心,以古代巴文化和现代土家文化为内核的一种民族地域文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巴土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巴土文化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和形象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是巴土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这是由文化的生产规律决定的。文化既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社会三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智力、体力和资本的凝结;既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化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接受价值规律支配。因此,实现文化产业化遂成为文化生产的现实的必然选择。其次,这是由文化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溯历史,民族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其它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实现巴土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扩大巴土文化的对外交流,吸收外域异质文化的先进成果,促进巴土文化向更高层次、更新领域拓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长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与此相关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拓宽就业领域,增加经济总量。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激活消费市场。文化产业具有十分广泛的领域,如饮食文化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还有出版业、广告业和网络服务业等,这些文化产业不仅经济能量巨大,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文化产业,是塑造长阳文化旅游大县形象的有效途径。形象是生命力,是竞争力。独具特色和个性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例如民风民俗、宗教传统、文化遗产、历史名胜、民族建筑等,对于地区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长阳巴土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巴人故里、清江长阳”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巴土文化产品,在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巴土文化风韵和土家民族精神得到弘扬,无疑将成为长阳对外展示美好形象和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长阳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长阳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势明显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丰富的巴土文化资源。“( 亻艮)山古地、夷水名疆”。长阳可供开发利用的巴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民族历史文化。长阳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19万年前,人类晚期智人“长阳人”即在此繁衍生息。1956年,“长阳人”化石首度发现于大堰乡钟家湾龙骨洞,并经考古学权威贾兰权教授认定其为人类远祖之一。长阳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直系祖先“廪君种”巴人的发祥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夷水》等文献均记载了4千年前早期巴人在长阳的活动情形。自1983年以来,考古专家先后在长阳境内科学发掘了鲢鱼山、桅杆坪、千渔坪、香炉石等10余处古文化遗址,共发掘出早期巴人遗物石器、陶器、骨器、铜器3万余件。最典型的早斯巴人遗址香炉石遗址,不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而且文化层积十分清楚,被学术界命名为“香炉石文化”而载入史册。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巴土文化绵延传承不断,使其积淀非常深厚,构成了长阳经济社会腾飞的重要人文条件。
民风民俗文化。长阳不仅是巴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历史上巴、楚、蜀文化的交融地带,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故事传说不穷,民族歌谣浩如烟海。土家族人民至今还沿袭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交往礼仪、民间信仰、商贸习俗等,无不蕴涵丰富。如长阳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哭嫁”,堪称土家民族的艺术瑰宝、土家文学的抒情史诗;独特的丧葬习俗“跳丧”也深具魅力。长阳漫长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民歌、故事、传说、谚语、俚曲等均具有鲜明的巴土文化特色。长阳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开发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电旅游文化。清江流域现已建成高坝洲和隔河岩两座大型水电站,正在建设更大规模的水布垭水电站,除此之外,长阳境内小水电蕴藏丰富,现已建成各类中小水电站50余座。水电工程集大坝、电站、水库、桥梁、岛屿、船闸于一体,具有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多种价值,为长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具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长阳拥有一大批在巴土文化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文化人才,这是长阳发展巴土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据粗略统计;长阳现活跃在民间艺术舞台的民间文化人士有3000余人,其专业涵盖了音乐、舞蹈、文学、考古、书法、摄影等各个领域,阵容整齐,其中有许多优秀民间艺人学识渊博,成就斐然。奇石创作收藏鉴赏领域更是人才辈出。近几年长阳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开发、经营及管理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对巴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巴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长阳文化研究和产业开发有了初步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较好的基础条件。
——文化资源发掘成就显著。在民族历史领域,出版了《中国早期巴文化:香炉石遗址发掘与研究》、《巴土研究》等专著,科学论证了长阳在巴土文化史和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在民族文化领域,出版了《长阳诗词选抄》、《彭秋潭诗注》等专著,抢救性地发掘和整理了一大批歌咏长阳历史、风情、人物、山川、物产的诗词曲赋;在民间艺术领域,出版了《长阳民间故事集》、《土家族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故事集》、《中国歌谣集成·长阳歌谣分册》、《中国谚语集成·长阳谚语卷》等专著,使长阳一大批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得以完整传承,出版了《土家吹打乐》、《长阳南曲》等专著,对长阳传统的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长阳今后突破性地发展文化产业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长阳山歌《丰收调》、《一支山歌飞出岩》传唱至日本及东南亚;长阳南曲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享誉曲坛,被誉之为“郁香的山花”。长阳文化人在充分吸收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浓烈巴土气息的群众性舞蹈长阳巴山舞,在2000年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并改编成为体育健身舞推向全国;长阳文化人创编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获第五届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乡镇文化节是长阳最具特色和影响最深的群众文化活动。1973年,素有“山歌之乡”美誉的长阳乐园首次举办“赛歌会”,由此开创了长阳乡镇农村文化节之先河,县内其它乡镇也陆续开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边峡口的“伴峡文化节”、都镇湾的“金栀文化节”、高家堰的“根艺盆景文化节”、火烧坪的“高山蔬菜文化节”、龙舟坪的“龙舟文化节”等,这些文化节庆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巴土文化,壮大了民间文艺队伍,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的流通、信息的交流、观念的更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近几年来,长阳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探索出了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文化旅游开发如雨后春笋。土家族发样地武落钟离山、道教圣地中武当天柱山、清江奇石苑、石柱观、盐池温泉、香炉石文化遗址。民俗文化村等文化资源均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并已成为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精品名牌。奇石、盆景、根艺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奇石开发专业村6个,各类奇石200万枚以上,价值4亿元,畅销国内各地及韩、美、德和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全县拥有盆景根艺专业村5个,各类盆景根艺150多万盆件,价值1亿元,产品远销广州、北京、上海及东南亚各地,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土家歌舞演出和培训业方兴未艾,正在向市场化迈进,民俗文化村已成为展示长阳民族文化的窗口和文化走向市场的“试验地”。巴土文化出版和声像产品生产近几年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发展文化产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展文化产业,当前重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培育积极的市场主体,建设优良的政策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一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近、中、远期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加强规划执行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二是建立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布局结构和调整方向。三是大力加强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信息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建立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督约束机制,注重挖掘和开发先进的优质的文化产品,摒弃和打击各种腐朽、没落和颓废的劣质文化产品,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文化事业的市场化进程。文化产业化程度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取决于文化事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大力推进文化系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把文化经营单位真正推向市场,赋予并强化其独立的法人地位,实现经营性文化单位由事业型向企业型、产业型的根本转变。二是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差别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激发文化工作者研究、创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公共职能,政府有义务为社会提供优质、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政府要切实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对图书购置、文物征集等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具有企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要鼓励他们自办产业获取利润作为必要的经费补充。二是设立“长阳文艺创作基金”,用于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同时支持文化单位对传统文化进行技术改造。三是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新格局。
积极培育适应布场需求的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是前提,企业是基础。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培育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企业。一是要改造、改组由事业型文化生产单位转型组建的文化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鼓励文化企业对内对外开展合作与联合,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鼓励创办个体、私营、合营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企业,特别是要鼓励文化人和机构改革中的待岗干部及提前退休干部等人员领办或创办文化企业。只有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真正具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才有发展的基础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