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酣畅而沉郁的心灵甘泉

2004-03-23李伯勇

创作评谭 2004年1期
关键词:宁静心灵爱情

李伯勇

1

2003年9月底,卜利民君同肖宁等到上犹,这是我与肖宁君初始的会面和交谈。一些人叫她“肖总”——她在某市一家规模不小的酒店做经理。当利民说她一本诗集即将问世,我不胜惊讶,心里嘀咕。不过肖宁极为平淡而普通的衣着(在城里会被当作下岗职工的)和安详的神态,倒让我认定她含藏真正的文学内质,然而我无法揣测她的诗风诗貌。这次她的话不多,她没有谈到她的诗,更没有谈及她的经历、工作和生活,更多的是倾听,这朴素自然的沉静和宁静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就这样我把她记住了。我相信她对文学——诗是虔诚的,就这样我心里又暗暗希望能读到她的诗作;就这样我也像她的诗所预言所感应的那样,“忽明忽暗前方的路上/潜伏的是你陌生的名字”。对我对她还是对别人,这句诗充满了禅意;人世竟如此神奇,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又出现于我前方的地平线。

2

不久,一本散发墨香的《左手对右手的倾诉》 (中国青年出版社)置于我的案前。翻开扉页,从照片,从题赠,可以印证作者易行(一个男性的名字)就是肖宁。书不厚,分为五辑,我试着按顺序翻读,不料不能自己,有的我还不时掉转头低吟咀嚼。我不断被诗中酣畅而隽永的人生某个场影、精神意象、简洁自然而又突如其来的心灵喻示、人生感悟而震颤。

第一辑写的爱情,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主题,也是充分显现诗人个性化的所在,肖从这里切入。但这不是少男少女青春奔放而明快的吟唱,不是那种囿于一隅一己的狂热或孤独,誓海盟山,要死觅活,有了快感你就喊,偏重外在感官抒发缺乏精神蕴涵的时髦“爱情颂”,而是诉诸一种饱经沧桑成熟人生的反刍和现代精神体验,当代中年人饱满而内在的倾诉、追思和探寻。

“最初的爱是没有形状的影子”;“春天的早晨一片湖蓝/水沼莲不胜柔软/随微风摆动/隐隐约约有什么要发生”“我必须前行/只为期待你来!”;男女两情相悦,“一觉千年/无法回到遇见你之前”;也许是女的倾诉:“因为你的爱/一棵柔弱的小草/长成了一柱参天大树”;也许是男的倾诉:“一个瘦弱的小雏/长成了雄健的鹰隼”;爱情让双方互向对方“注射了奇异的毒药”而显得美仑美奂,但“那不是我/我很深/我是水底的/漩涡/我是梦中的/轻歌/我是那/迷茫星空/陨落海底的/沟壑”。美恰好由非美的富有深度的奇崛物象来体现,这便是肖宁的特色。

爱情当然最先感应对方的眼睛:“你的眼睛点燃了旁人的烟斗/那是一道来自爱情的光/感应不需要亲密接触/是灵魂深处默默地对照”,但诗人马上叩问:“这个以笑容佐餐的人/心底会不会有神秘的忧伤?”‘我有千层的缠绵任你摧打/谁能读出我内心的茂盛?”这里我闻到了波德莱尔悸动的诗魂 (美包含着时代的不幸和忧郁,美也包含揭示诸如厌倦这一时代的精神特征)。诗人由两人炽热相爱的小天地转向感应浩瀚的世界深邃的心灵:“更深的情意叙述得如同白水/仿佛泰山般的蛊惑/必以芦苇的轻盈为托/那游丝般的记痕最令人叹息”。把爱情融人人世和人生,必定触探人世的苦难和忧伤,“攥上一生的力量掷向未知世界/你欲跃起而按住/用生命的有形与无形”。

爱情更需要“根”的滋养(人类同样如此),“疼痛的时候八巴叫不上名字的树根煮着/这发出古怪的香味/让疑问来治疗疑问/有时它胜过舶来的白色药片”。这更是个象征,爱情不但指向人生,指向茫茫云空,也指向大地(清洁的山野);毋产说,这是诗人以开放的触角,摆渡着爱情之舟,作人生不倦的精神探寻,诗歌从而展示新的精神境界。

3

爱情(狭意)的天地毕竟有限,诗人把眼光投向广袤的外部世界,在习焉不察的流水生活中,于“此在”(海德格尔语)中,常常产生顿悟。“载我回来的列车/今天又驶过这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想像中/那靠窗的人仍然是我”。“风在飞翔灵魂在滑行/为什么我不能忍受平静的快乐/在不断的跋涉中/在身体的极度疲惫中/寻得灵魂的温情”。“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从过去来到未来去/我的籍贯是:大地的山褶/我的同伴是:上空盘旋的歌唱”。“假如生命足不断的重叠/声音是恒久的反复/天空一定是永远的黑色/我对你的思念已经结束”。

在人生之途跋涉,诗人向往宁静,也入往置身于宁静,驻守宁静,在宁静中潜入硕大无朋的精神隧道,“渴望永生的人/从人群中退隐到孤独的山林/恢复到原始的/寂静”。于是,对人世的忧伤痛苦会有更深的体察:“我活在世纪的忧伤中/我在莫名的恐惧中长大/啊!每个光明都在黑暗之后冲来”。在黄昏前抵达,该是人生奋进者的一幅绚烂画像,然而,诗人又有所感悟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舰队在/落日前归航/海鸥总要呼风唤雨/它不能忍受苍白的海滩”。因此奋进者接着穿行黑夜,“谁也不知我曾活过爱着/千年沉睡中仍在一遍遍玩味/那最后的飞翔”。诗作蕴藉绵厚的质地可见一斑。愁怅、低落到谷底,忽地又笔力一振,像雄鹰凌空腾跃,从而展现人生新的境界,也展现诗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这又是肖宁的特色。

诗人去旅游——在地图上行走,也是扩展并涵养精神世界。我们因而能够理解,诗人扑向西部苍凉而酷厉的大漠以及湮没的文明。“到处都是沙/我不能进去的角落/沙进去了/我不能出来的地方/沙出来了”。“在广袤的沙漠上/我们才能如此贴近/荒凉的心/看到久已遗忘的美丽”。“温情的音乐青柳一样飘着/仿佛来自另一个遥远的国度……我的童年也悄悄回来”。在交河故城,诗人油然震憾:“我们过着天堂般的快乐生活/可是静夜下/有人的哭泣/背着小小的行囊/到处流浪”。同样,看西安兵马俑,在“人们仿佛在合唱/始皇的辉煌”的仰慕中,诗人却发出“惟有战土和马是没有姓名的/牺牲每一个不重复的面庞”的慨叹,珍视生命、远离征战、逼视灵魂的浩叹悄然响起。

足踏南方北方的旅游景点,诗人依然不时发出对爱情不倦的追问。游天山,“爱是一种禅意/一说即错/质朴会因为过分的关切/而崩溃”;游牡丹亭,“深深地思念苦苦地追寻/人类已经疲倦得像秋天的树叶/很多人回复了动物的本能/让灵魂像影子一样阴暗而忧伤”,仉是从古人的爱情绝唱里,诗人又感悟:“我还是不能忘记你/每一个爱情都有最动人的据点”。生活中已失去了什么,现代的爱情久违了什么,不是很明白吗?

说是不明白其实已明白,“生活中最美的时刻/为什么也最黑暗”,诗人顾影白思,“冷峻的人行中/飘忽着我冻僵的魂灵/雄浑的自然面前诗人多么苍白/他的歌喉/在市场没有价值/他的尊严/如金黄的柞树叶—碰就碎”。注意到尊严遭冷弃,正是诗人尊严和灵魂的高扬,这样,“如果不能在黑暗中为你/高举灯火/就在海上高举那张帆吧/如果什么也不能/就让我高举起你”。诗人总是在人生暗淡、尊严遭亵渎的时刻又奋然而起,让人感受并领略其激扬的心灵甘泉。

于是诗人回望足下熟悉的土地,从一个等了丈夫75午还在继续等的老人身上,倾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心灵的执著,无言的悲怆,几于枯竭的心泉。这是个革命老区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但我总觉得一些人的艺术展现巾刻意拔高什么的同时也遮蔽或者忽视了什么,然而诗人一首《乌石围传奇或75年的等待》,寥寥数十行,历史的体温复现,诗人的发问及追问振聋发聩。“我梦见你向我走来衣襟在飘动/我在你身上揣到了温暖/你说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不要相信我一定会回来/于是我等待等到和我一起等的人/都走远等到等待渐成为空虚/渐成为美德”。忠贞和守望是客家女人生命最初始最坚实的底色,一切的灿亮与黯淡皆在其中,现实情境往往是,人为和外在的灿亮层层包裹着生命的黯淡,而这一切已在诗人的视野中和思考中。这个围屋的客家女,在等待中伺候公公婆婆,养大太多的弟妹,“把我变小了/把我们伤残的养子/娶了一个伤残的媳妇”,“我倚着长长厚厚的门槛等你/它日益消瘦成一个不能/御敌的山谷”,“门前左右两个巨大的石狮/仿佛承受了我的忧愁/整天没有笑容”,“我的人生如那块越烧越短的木柴/在炊烟升起时/一点点燃尽”。“门前的土路开过一辆红旗轿车/下来你同去的伙伴和他的新娘/革命早就胜利了/为什么你还不回来?”“我用最古老的方式寻找你/知道这思念永远不会被发出/也不会被收到”。至此,诗人已经掘进了时代的深处,历史的深处,心灵的深处。诗人的心泉与这片土地融成一体,借客家女人发掘出持恒的生命势力和人性光芒,重铸心中花园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人面对个人化的衣、食、住、新生(婚礼和爱情)、消逝(死亡或涅磐),以沉郁的笔墨总结性地对生存发问:“我对爱的需求只留下这一点/温暖就足够”;“活着并不探讨它的意义/只需感觉优美”;“今天有些人什么/也不需要遮挡/除了思想”;“激发你创作想像力的是什么?说红薯你一定不信……我有幸跨越了它们/但我的姑姑饿死了!”古代哲人的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故我思化作了肖宁的“我行故我在”,思想及思想的力量跃然纸上。“爱在眼前时生活把它缩得/很小爱在远处时/悲伤的心把它放得很大”。“每人的心底都是一座花园/你愿意打开她?”显然,诗人的“心中花园”并不回避苦难和灵魂,它拥抱生活包含对生活意义——终极关怀的不懈探寻,于是能够将苦难和不幸,失落和困顿,将沉甸甸的历史、时代和人生蕴涵化作诗的浓浓血液,都转化为心灵甘泉。肖宁每每从细微处人手,路转峰回,后来都上升为博大而深邃的精神意象,展现的是王晓明所说的“那种整体的、鲜明而阔大的个人性”(《半张脸的神话》),这又是她诗作的鲜明特色。

4

宁静是一种大美。宁静方能写诗,诗能涵养宁静。我对肖宁的身世可以说是无所知,从诗集折页的简介知道她“大学毕业,年少时立志文学,然而插队、教书、做工、从政,正求得安逸之时,却下海经商,还是来了却心愿,故劳心写诗”。这就够了,她也遭逢了时代最剧烈的动荡和投身于时代最深刻的变革。我意识到她所谓易行,就是从精神上改变并反拨那种与文学无缘的职业的思维,悄悄复归宁静——诗的田园,这样她的人生她的灵魂才真正地有所依恃。她追求一种高洁的精神生活。与其说诗 (文学)是种精神鸦片,不如说衷情文学者有着永远的精神追求,人类凭借文学展现其精神追求。易行也正是这样。她的诗作看不出她外在职业身份的炫耀痕迹,她始终以文学赤子——灵魂探寻者出现,宁静和安详是其诗作的基质。所以对她丰沛而沉郁的中年气象的诗作,我颇有共鸣,“我预见了我们的邂逅/不是在这一天这一刻/而是很久以前”。惊回首,行进路上有着默默的精神同道,我们怎不礼赞人生!

诗人把花草把某种生活现象当作倾诉对象,她外在的经历和职业化作了一种人生的精神感知,依傍宁静,虽然近在咫尺,却思索并开掘得很深。深夜,枕下的时钟滴滴作响,诗人似梦非梦,于是感觉到了雨,上帝,古老军团的征战,天堂屋顶的漏,“有没有避雨的地方?/请让我请给我”。诗人置身孤独,却对孤独进行反拨:“既然是生而孤独/何必计较别人负心于我”。左手和右手,似乎一模一样,时刻相见,够亲近了解的了,“睡在手上的茧如晚开的黄花/评说着彼此的际遇”,“一棵树沉默地凝望着另一棵”,这熟悉的陌生不正是当今时代的生活现实和精神现实吗!“两个最近邻居的拜访/要超越永远的距离/以嘹亮的歌声为引导/停泊在无人足迹的荒原”。了解,亲近,沟通,一切可以从不曾受到污染的荒原开始。诗人非有真正的宁静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才能将万般情愫转化成心灵甘泉,宁静才能致远。

此时,我记起了李建军对宁静的赞美:真正美好的生活和艺术,都具有宁静的性质;宁静不仅让人以沉稳的心态面对世界进入创作,而且,它还会让人的灵视更为深邃和远大,更深刻地洞察世界,宁静确实能使人变得沉着、清醒、深至:宁静使人的感觉精微而灵敏,使人的想像力活跃而生动(《宁静的丰收》)。

正是这样,宁静中的肖宁向这个火热而喧哗的世界,献出了酣畅而沉郁的心灵甘泉。

猜你喜欢

宁静心灵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喜欢宁静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心灵小语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