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朗诵诗》诞生记
2004-03-16余茝芳
余茝芳
有人说,编辑是愚人的事业。终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论你有多么高明,未必不是在别人的创造性劳动之后修修补补,从事辅助性劳动。这种说法也有对的一面,编辑的确是为他人作嫁的服务性工作,既服务于作者,也服务于读者。然而编辑是智者的事业,从选题构想时高瞻远瞩的目光,到文稿的审校、甄别和勘误,以及图书的装帧设计,包装宣传,市场营运等等,无一不是智慧的闪烁;编辑工作特别需要创造思维,绝不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的重复劳动;处在知识爆炸时代的当今,当一个好编辑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为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图书,是我们出版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每一本书,都是编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每一个选题,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有时甚至经过长达十几年时间的磨砺。《节日朗诵诗》一书,在16年之后修订再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湖北少儿出版社挂牌成立,也是我跨进出版工作者行列,万事起头难的岁月。当时的客观现实是,我们文艺编辑辛辛苦苦组织来的文稿,成书后大多销售寥落,特别是儿童诗歌,即使是名家的作品,全国的征订数也只有300—500册。社领导向我们亮起黄牌:文艺室出的书越多,赔得越多,我的压力越大。言下之意是:文艺室少出书,他的压力就小些;如果不出书,就没有压力。当时听了这话不很舒服,到后来自己当了副总编,才完全理解领导的苦衷。本来嘛,出一本赔一本的钱,谁受得了?当时我初来乍到,是儿童文学编辑的新兵,但把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发展儿童文学理论事业,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既不愿放弃儿童文学的阵地,又不愿意让出版社蒙受损失,就冥思苦索,想寻一条新路。
按当时的惯例,儿童文学的出版就是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物色优秀作家,把他们的作品汇集成书,合集的内容相对要丰富得多,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且信息量更大一些。可是到全国征订,数目仍然较低,甚至不能保本。我们从中小学学生的需要出发,给选题定位。孩子们在班会队会、假日集会、节日庆祝的时候,往往会出几个节目助兴,诗歌朗诵是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大型的诗歌集。经过调查读者,调查市场,走访新华书店的销售经理和营业员,我们把这部书的书名定为《节日朗诵诗》。
于是,我们大动干戈,不仅在本省的和中央的报刊刊登《征文启事》,还发出200多封热情洋溢的征稿信函,大张旗鼓地征集节日朗诵诗。在诗歌类图书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向全国知名的诗人、作家约稿,恳请他们创作孩子喜闻乐见的朗诵诗;也邀请教师创作,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特别注意征集学生中的“小诗人”创作的朗诵诗。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受到极大的激发,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在半年的时间内,我们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数千首诗歌。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为出版社编辑了一本比较畅销的书,首次全国征订数目达5000多册,其后连续5年重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此书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并在全国和省内多次获奖。更重要的是,从这本书的磨砺过程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收益。首先我结识了几乎遍及全国的诗歌作者,这是从事出版工作最大的财富;从此,我开始探索出版“两个效益”并重的图书之道;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好的书名对于图书的至关重要,比如《某某诗歌集》不如《节日朗诵诗》,《某某儿童短篇小说》不如《两分钟儿童生活故事》。是商品,没有不在包装上大做文章的,何况是传播文化的图书呢!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但经常有朋友来讨要《节日朗诵诗》,参加外面集会,也常常听见孩子朗诵书中的篇章,然而时过境迁,我感到应为新世纪重新编辑《节日朗诵诗》。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在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超龄服役的我又操旧业。我与广大诗歌作者联系,请他们修改原作,惠寄新作。我不厌其烦,像过去一样,我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我完成自己的夙愿。
从1987年《节日朗诵诗》的第一次出版,到2003年的修订再版,经历了16年的磨砺。此书问世后,孩子们不再为节日朗诵没有合适的材料发愁;在新华书店的货柜上,有读者光顾,卖得不错,没有退货,还有添货。
编辑的最高愿望,是有传世之作问世。是否传世之作,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现在,我只能说经过努力,出版了一本孩子们需要的书,一本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