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这个职业绝不能拿金钱去衡量
2004-01-05唐磊丁尘馨
唐 磊 丁尘馨
他是中国足坛在世界上惟一值得称傲的人。可是,他永远不可能是足球场上的主角。
他亲历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从无到有、由盛转衰11年间的全过程,在10届年终评选中,6获中国“金哨奖”。在中国足球裁判公信度一再跌入谷底的几年,他几乎成为惟一能赢取球迷和球员信任的裁判。即便在中国裁判问题被声讨得最严厉的时候,他仍然代表亚洲,执法韩日世界杯。
12月1日,年满45岁的陆俊结束了他国际裁判生涯的最后一场执法;8日,他从亚足联那得到了人生第二个年度“亚洲最佳裁判”的奖杯——这在亚洲裁判中并无二人。
国门外,陆俊是深受亚足联信任的冷面裁判;在国内,他和他的同行们一同身陷媒体和球迷对他们的集体质疑,“足球裁判”几乎成了“黑哨”代名词。
有人疑虑身处“黑哨”旋涡中的陆俊是否真能独善其身;作为惟一在亚洲获得荣誉的足球裁判,他又如何看待在浑水中挣扎的中国足球裁判的困境?他一个人的力量,又能使中国足球改变多少呢?
12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刚从马来西亚领奖回来的陆俊。采访地点定在工体,这天他来这进行体能训练——如果有时间,陆俊每周有四五次这样的训练。
熟悉他的记者都知道,赛场外的陆俊和场上的冷面判若两人,显得随和。也许出于职业习惯,整个访问中,陆俊的反应很快,只有在回答敏感问题时,他才会略微思考,语速放慢。每当谈到执法的过程和对球赛进行分析时,陆俊都会非常投入,富有激情,你能很轻易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说话时,他时常挥出右手食指,让记者觉得他随时都有可能掏出张牌来。
裁判也是一种艺术
作为国内裁判界元老曹镜鉴的得意门生,从1986年开始,陆俊一直是中国足协重点培养的对象,并逐渐已成为中国裁判界乃至亚洲裁判界的一面旗帜。但1991年——陆俊担任国际裁判的第一年,因为一次“失误”,被国际足联排除在国际赛场之外7年之久,一度被国际足联定为“没有培养前途的裁判”。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一个裁判来说,最后吹一场重要的比赛,并再次获得“最佳裁判”荣誉,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国际赛场,是否是最圆满的结局?
陆俊:应该说,亚足联这样做很人性化。毕竟我从事国际裁判工作14年了,不能说有多大贡献,但这是亚足联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
不能说圆满,只能说我没有出现重大错误。每场比赛都会有遗憾的地方,可能外行看不出来,但裁判会知道自己哪里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从国际裁判退出你感到遗憾?
陆俊:这没办法,是规矩。我觉得,45岁的限制也应该调整了。
中国新闻周刊:1991年女足世界锦标赛上,国内很多球迷把中国队过早被淘汰的责任归咎于你,因为瑞典和巴西那场球,你判了那个有争议的点球,最终瑞典胜出,并在下轮的比赛中淘汰了中国。加上第一场日本和巴西的比赛中,你又判进了一个争议极大的球,由此被国际足联“冷冻”了长达7年。这件事对你今后执裁影响大吗?
陆俊:这次比赛对我的国际裁判和国内裁判生涯震动很大。有文章把中国最后没进入四强的责任全推在我身上。当时我觉得我执行了规则,有什么错?那个日本和巴西比赛中的进球,国际足联虽然认同我的判罚,但不认同我的经验。那时确实很难承受。
随着阅历的改变,我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变得不一样:裁判吹比赛,不仅仅是吹规则,还要考虑足球背后的复杂性、更高层的东西。但不能不公正。
现在要让我再吹一次,肯定不会是这个结果。一个可判可不判的点球,如果完全按规则来,可能会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亚足联经常交给我一场定胜负的比赛,就是相信我能把握,交给我的工作总能完成。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一位成熟的高水平裁判不光要懂规则,还要识大体,有大局意识?
陆俊:这个度很难把握,我觉得应该站得更高去看这个问题,但不能偏离规则,规则是本。
中国新闻周刊:裁判的境界就在这个度的把握?
陆俊:对。很多裁判理解不到这一点。到了能理解的时候,他又该结束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球赛现场总是以冷面的形象出现,这对执法有影响吗?
陆俊:这里面有包装的成分。在球场上我必须这么做,裁判在场上更多是用身体语言来表达。
一个裁判要想再提高一个层次,不是靠提高他的体能、业务,而是提高他的修养。
但我现在觉得还是用微笑好,因为享受足球嘛,这(球赛)就是一种游戏。应该有更多的快乐,但我们给它附加了太多别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是否说裁判在保证一场比赛顺利进行的同时,让观众和球员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就是最成功的?
陆俊:大家都愿意说这句话。裁判们也经常问什么是成功的,现在我也没有总结出来。应该说是只要(比赛)顺利进行,打出应有的比分,不要因为裁判的因素改变比分(就算成功)。
但裁判的错误不可能消灭,只能尽可能地减少。裁判要会在场上非常巧妙地去掩盖自己的错误。为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去掩盖不可挽回的错误,也是一种艺术。
中国新闻周刊:你把裁判吹比赛作为一种艺术?
陆俊:不光是裁判,任何事情做到一定程度,都应该作为一种艺术来做。
在中国一个裁判要想成长特别难
在陆俊刚被国际足联“解冻”,开始在国际上展示实力时,1998年,《羊城体育》曝“陆俊收黑钱”的报道再次把他推到舆论中心。虽然最后法律证明那只是道听途说的误报,但还是让他遭到了长时间的非议。同一年他获得了“亚洲最佳裁判奖”。
随后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足坛的“反黑风暴”中,陆俊是足协某副主席向外宾保证没有收黑钱的两名裁判之一;在几个版本的“黑哨名单”中都没有他的名字。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在那段时间,大家都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裁判?
陆俊:这应该去问媒体。也许球员里也有很多不正确的,但他们认为裁判的新闻更多。裁判都是业余的,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裁判本身比较弱势?
陆俊:应该说是最弱势,在足球圈中。我国法律不允许有裁判工会,虽然有裁判委员会,它不能仅仅起一个安排赛事的工作,应该更多地保护裁判的利益,可是它没有做到。足协老是说保护裁判员,大家看看,是这么回事吗。
球员在场上出现失误,你可以理解;裁判员出现失误,就不理解了?说明你对这项运动本身不公正。国际足联从不接受对裁判员的投诉。这项游戏的规则必须保证裁判员的威信,如果威信没有了,规则被打破,导致的后果就是比赛无法正常进行。
中国新闻周刊:大家会把各种猜测和想像集中在裁判身上,因为当时裁判圈内确实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风气?
陆俊:对,绝对的。有裁判自身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国内我(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相对来说比较少,那是因为我没出现过什么错误,我不给你这种说话的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你已经有足够的权威,才得以做到公正的形象?
陆俊:这几年在中国,给我和我的同伴的环境是不相同,我比他们(不受干扰地执法)容易得多。
但这(不受干扰的环境)不是谁给你的,都靠自己去做。(显得非常激动)我年轻时做裁判的时候,也羡慕那些老裁判,他出一张牌,没人敢说什么,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用一声哨一声哨证明出来的。你总错,让人怎么信任你。责任是多方的,但更主要的是在裁判员,你自己要去争取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为工作赢得一个好的环境。
(另外)有的舆论对我的同伴总是指责,出一点错误都不行,弄得他们脑子都乱了,不能专心地去执行规则。
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的“龚建平事件”是中国足坛最大的地震,在全球的裁判界更是前所未有。作为国内最有发言权的裁判,你认为这个事件对今天的中国足球产生积极影响了吗?
陆俊:(很多事)足协根本管不了,足协只能进行行业的管理,代替不了法律。该由法律处理的时候,就要由法律处理。
当时和我一起吹第一场甲A的两个人(龚建平和王燕春),都比我小,但都没干到头。作为同行、战友,心里肯定不会好受,也很惋惜,毕竟培养一个好裁判不容易,但很多事把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新闻周刊:错不在他一个人,但承担责任的是他一人。你不认为这对裁判不公平?
陆俊:这就是法律。有人说这不公平,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公平,毕竟你做了。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很多时候钱是有人硬塞给你的,裁判并没有去索取。有时候也可能是收了钱,塞的时候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但裁判还是按照比赛规则去吹的,最后比赛的结果可能引起了出钱方的不满了,就会有人跳出来指责裁判。其实裁判能左右比赛结果的机会很少很少,根本不能去主导比赛结果。
现在骂裁判还是轻的,再往后发展(裁判会遭遇什么)就难说了。
中国新闻周刊:裁判不该是责任的最大承担者?
陆俊: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裁判员,他能够承担,那就好了。这事出完后,中国足球的环境就该好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俱乐部现在罢赛,只能比过去更有过之,更不遵循规则。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国内足坛的公信度降到最低,会不会你怎么吹都不能让球迷满意?
陆俊:是这样。他认为你没错,都要嘘你。说白了,有些球迷也参赌。现在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主队赢了,球迷还骂你?为什么啊,因为他输钱了。所以一个裁判要想成长特别难,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你也因此在上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10月17日,在上海国际vs上海申花的比赛过程中,陆俊被上海国际俱乐部高层怀疑吹黑哨,并招来国际总经理拳头相击。陆俊曾一度罢吹下半场比赛。后将比赛吹完。
事后舆论认为,可能有人想逼迫陆俊把比赛停止,使比赛结果有利于其中一方。)
陆俊:我到现在都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参赌的人太多了,记者、俱乐部高层,他们没有资格说什么裁判赌哨之类的话。
我(当时)也可以走开,没人拦着我。但那就是逃避,我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
我想去给大家讲解规则,这比做裁判作用大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环境那么不好,为什么不趁这次国际组退休,干脆从国内也退了?
陆俊:(坚定、快速)不行。退不下去。你问我原因,我也说不出来。
我能决定去留。但决定退了会非常痛苦。退出国际裁判是因为到了年限,被逼无奈必须退。但只要中国足协同意,自己的体能还可以,我现在绝对割舍不下。
中国新闻周刊:骂裁判的人这么多,你舍不得什么?
陆俊:你肯定不理解。北京市就有很多基层裁判,因为自身能力,一辈子连国家级都上不了,可是他还干着,就是因为喜欢。有很多裁判到临死都还惦记着这份工作,这在国内很多,只是大家没有去正面报道过。只能说这项工作太有吸引力,只要干上了,就没法割舍了。
一个人能把足球裁判干下来,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做裁判尤其难?
陆俊:我孩子17岁,他根本不看足球。就因为5岁看球时,我出了张黄牌,人骂我,他接受不了,在他眼里爸爸永远是对的,小孩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在单位,你永远是不务正业的,单位领导肯定不满意。(注:中国裁判都是业余的,一般都有另一份较稳定的工作)。
这种感觉你真不知道。但这东西太奥妙了,每场比赛对于裁判来说都是新的,这个职业绝对不能拿金钱去衡量的。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离开了裁判,你会做什么?
陆俊:我想去电视台。我发现大家对规则理解太浅,包括现在的体育专业记者。我去讲解规则,这比我吹一场比赛的作用要大。
如果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会马上去,这个更有挑战性。因为这对于大家正确地对待一场比赛,和正确对待裁判员的失误,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