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华:2万元怎么起步
2003-04-29张小平庄飞
张小平 庄 飞
200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北京工人体育馆内,随着法国“浪漫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飞舞的十指,久违了的《东方红》旋律再一次响起,数万人伴着音乐挥动着自己的手臂……这一切,正是梁晓华旗下中加实业集团公司的“杰作”。
越走近梁晓华,越觉的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其一:难以相信,拥有数亿资产的北京中加实业集团董事长,对他影响最大的,竟会是那本有点“老土”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本书他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短短的五百言几乎构成了他基本的人生、价值观。
其二:经营企业本应“惟利是图”,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他心中总有一股“均富济贫”的冲动,他第一次为家乡修路的5万元捐款,竟是借来的!
其三:梁晓华不断地在旧有体制的困境中探索新的出口,但内心深处“怀旧”的情绪却日益浓厚——对于中加实业集团董事长与党委书记这两个职务,他明显“偏爱”后者;他近乎“疯狂”地收购着他曾工作过的、如今却已摇摇欲坠的国有企业。
……
不平常的瓦罐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只要你保持一种高洁的心态,平常的瓦罐也会胜过金堆玉砌!”梁晓华在回想“搏出位”之前的那段经历时,庆幸自己遇到了一本书和一个人。
“我出生在密云县,中学毕业后没考上师范,于是就回乡做了两年电工和拖拉机手。1974年我招工进了密云县采石厂,后又调至县木器厂……按道理我应该平平淡淡做一辈子的‘草根了,但自小烂熟于胸的《朱子家训》这本书,一直在警醒着我,使我不甘心于这种平庸的状态。”
梁晓华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人生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梁殿环,北方交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那时下放到我们村里。虽然到农村来改造,他却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对任何事都认真对待。他曾亲自动手,自己画图纸、自己筛沙子、自己做砖瓦,盖起了三间大房子……梁先生让我认识到,不管什么环境下,都要认真地对待人生。所以我在工作之余积极地学习,不但跟着他学完了微积分,还自学了陈琳英语。”
1988年密云县机床附件厂开始改革,一位厂党委书记想竞选厂长。因为梁晓华活动能力强,于是要他协助做标书、拉选票。
没想到“飞鸟尽,良弓藏”,那位新任厂长上台后,因为担心梁晓华超过他,对他大加排挤:“故意刁难、找碴,让我去厂里的服务公司,却一分钱经费也不给,想让我主动走人。我当时就2元钱,说白了也就是身无分文,但我却憋着一口气,既不调走,也不向他讨经费。后来我终于和广州一家企业联营,办了一家机床公司,照样做得红红火火!”
“1989年我调到了密云县经贸委的外联部,当时主管工作的副县长问我需要什么?我回答,什么都不用给,请允许我办经商执照就可以了!于是‘密云县工贸实业公司的牌子就这么挂了起来。1991年左右我又去了南方,几年时间大约为公司赚了三四千万……”
二万元办企业
谈到当初“下海”,梁晓华还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当时我们在与台湾的中加公司合作一些项目,一位负责人劝我,认为我完全有能力自己干一番事业!但我认为自己是党员,应该多为公家做贡献,所以直到1997年5月才正式申请下海。”
创业时梁晓华怀里仅揣着2万块钱。“我用8000元装了2部电话,1.2万元买了办公用品,办公室还是向朋友的,没要房租。我就这样干了起来。赚的第一桶金是在北京南郊开发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时钱太少,只盖了两栋房子,共1.5万平方米。房子盖好了却没人要,只售出了两三套。那时可把我急得!怎么办?后来通过努力,终于被原来一家和我打过交道的企业进行集团购买了。”
“在建中加大厦时,资金周转曾一度不灵,合作方也出了问题,于是施工队等着要钱,业主等着要房住。记得1999年9月,我几乎5天5夜没合眼,那时有股冲动,想从大厦的顶层跳下来,一了百了……但最终是一种对社会、对部下、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最后还是挺了过来。”
谈到怎样做一个老板时,梁晓华强调:“必须承受力强,不然你干脆趁早放弃。做企业哪能不磕磕碰碰啊?但你一定要沉住气,遇到事情你别慌,慌必败!”
在谈到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时,梁晓华的口气不容置疑:“我可以拍着良心说,我没有干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像南郊这个项目,我没送经手人一分钱,完全凭的是我个人以前积累的信誉,以及房子过硬的质量与实惠的价格。”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中加集团在短短的5年时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支集房地产、建筑、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呢?梁晓华亮出了他的“独门秘笈”:
“首先,要对市场有足够的敏感度;其次,要讲信誉;再者,你要真正做到性价比最优;另外,你还要做到决策的尽量不失误。现在很多房地产商专在面积上做文章,业主的得房率很少有超过80%的。但我多一厘米都不要!像现在浩亭花园这个项目,地上有多少面积就卖多少,地下部分一平米都不卖,这使业主的得房率达到了90%,等于在价格上便宜了10%左右。”
梁晓华在经营企业时有三个“25%”的标准:“当资产负债率超过25%时,我不做,我要的是长期的发展;有25%的人反对的项目,我不做,我要的是稳健;利润超过25%的项目,我不做,现在的房地产项目正常利润在10%—15%之间,太高了就是暴利。”
我有三步好棋
密云县燕山机床厂是梁晓华工作了多年的地方,当初正是他把该厂的销售门市部搞得红红火火。而十几年后再回去时,却已经是“摇摇欲坠”了:“我为什么要收购这些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还是一种家乡情结。这些地方我都工作过,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回去时,看到情况这么糟糕,再下去只有倒闭了,我真得于心不忍。”
因为“不忍”,梁晓华开始收购密云县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他曾工作过的地方。梁晓华觉得下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三步好棋:“2001年我收购了渔阳会馆。当时我接手时,已经是资不抵债,但我看中了它潜在的商业价值——它地处繁华的县城边缘,濒临风景如画的潮白河畔,与县工业开发区毗邻。后来我又接着收购了农机研究所、城建公司材料厂、拖拉机站等一批企业,并投资1.2亿元建设以中加会馆为主体的休闲度假区;收购燕山机床厂,出资800多万元缴纳了补偿费、拆迁费,并妥善安置了职工和居民的生活,接着投资3800万元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密云“中加大厦”;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投资400万元,兴建了1万平方米的中加广场,现在已成为密云县主要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借钱也要捐款
“你觉得民营企业家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本性以及对社会公益性回报之间有矛盾吗?”面对笔者的提问,梁晓华又大谈了一番《朱子家训》:
“企业家的本性就是要创造财富,但有个合理、合法、适度的问题。我重名,但不重利。即使是中加集团,我也不认为是我的,它最终是公众的,我只不过去管理它罢了。我一直在回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回报同事。《朱子家训》中有这样的话:‘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意思是你早点捐完了国税,即使自己两囊空空,也快乐无比。我上交的税已达2000多万元,这就是回报国家;‘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这是回报社会。我第一次捐款是给家乡修路,捐了5万元,这钱还是我先跟别人借的。这几年我前前后后捐了1000万左右。为了解决家乡的就业问题,我发展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的就是多“养人”,我希望中加集团最少要养1000人;‘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这是回报家人。现在每到年末,我都要拿出10万、8万的分给兄弟、姐妹;另外还有回报同事。我有两名副手,现在的资产已达到千万以上。我的理想是培养10个千万元户、100个百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