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毒气之王”
2003-04-29何云
何 云
据报道,2003年8月4日早4时,齐齐哈尔市某开发公司在市内的一处工地施工时,从地下挖出5个金属桶,其中一个不慎被当场挖破,桶内的油状物溅出并渗入土中。由于挖出金属桶的工地上受到污染的残土被清运到几处地点,造成了污染扩散。
经技术分析,防化专家一致认定,诱发本次事故的5个金属桶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化学毒剂伤人事件已确认受害人数为36人,桶内的油状化学物品为芥子气。芥子气究竟是种什么东西,它对人体究竟有哪些毒害呢?
芥子气,学名二氯二乙硫醚,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子气因具有芥子末气味或大葱、蒜臭味而得名。芥子气的性质稳定,挥发度低,属于持久性毒剂。 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气之王”之称。
芥子气与沙林毒剂一样是化学武器中的超级杀手,与沙林毒剂相比芥子气具有贮量更大,造成危害更严重的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使用芥子气,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13500吨,其中12000吨用于实战。据统计,一战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阿道夫·希特勒,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此后发生的两伊战争中,芥子气的表现再次证明它仍是现代战争中最有效的毒剂。意大利的巴里港曾发生了历史上最惨烈的芥子气伤害事件。德军飞机击中了一艘停泊在这里的美军运输船,船上秘密存放着100吨芥子气。毒气泄露之后与油料混合污染了海面,毒雾笼罩在城市上空,造成近两千名不明真相的市民死亡。
芥子气对皮肤、粘膜具有糜烂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结膜炎,引起呼吸道粘膜发炎,严重时造成糜烂水肿,并伴有继发性感染。皮肤受芥子气作用后,往往在短时内出现明显症状,局部渐渐出现红斑。眼睛受毒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眼睑炎和角膜炎。
芥子气对呼吸道也有较强的致害作用,容易使呼吸道粘膜受损坏死,皮肤中毒后12小时~24小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和坏死,病程较长,且容易感染。会阴、腋窝等皮肤薄嫩部位反应较重。呼吸道损伤时表现为急性鼻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经消化道中毒时可见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便血。
一旦发生芥子气染毒,要迅速撤离染毒区并及时进行洗涤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来自污染区的物品器材、车辆等均应及时消毒。芥子气可被稀硝酸、过氧化氢、次氯酸、漂白粉浆以及氯胺等氧化,使其失去糜烂作用。加热能加速芥子气的水解,故可采用这些方法对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进行消毒。芥子气易溶于汽油、酒精、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可用有机溶剂擦洗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芥子气的滴液往往能渗透到物质的深部,对土壤、木材、砖头、水泥及橡胶制品有渗透性,对芥子气染毒的地面和物品消毒时一定要及时和彻底。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预防和救治芥子气中毒的药物。但根据损伤部位、程度及不同阶段,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仍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