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抗病有良方
2003-04-29潘文昭
潘文昭
寒冬来临,气温骤降,一些年老体弱或不适应寒冷的人特别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甚至其原有的心血管疾病也会加剧。医学研究证明,以上人群在受寒冷突袭时,鼻咽、口腔内的感冒病毒及肺炎双球菌特别活跃,而正常人则无此现象。
在出现以下4种症状时,如果能迅速运用某些暖身的中药方,在疾患发生之前即用温经通洛之法以助气血流通、暖身祛寒,则能卓有成效地防止上述病患的发生。
一
症状:背部寒冷如冰,穿上毛衣皮袄等仍不觉温暖,以致夜晚不能入眠。舌质淡苔白,小便清长,脉迟缓(即脉搏慢,一分钟约50~62次)。
方药:桂枝10~15克,生姜5片,熟附子6克,熟地18克,川芎12克,当归身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甘草8克。
用法:加水煎成400毫升药汤,每日分2次温服。如能饮酒者可冲入米酒一匙,以助药效及时遍及全身。
随证加减:
1.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上方去熟附子,加槐花6克,黑木耳35克。
2.有冠心病者,加田七粉5克(分2次吞服),川芎加至15克,另加丹参20克,石菖蒲10克,甘松15克。
3.血液粘稠度偏高者,上方去熟地、附子,加丹参15~30克,黑木耳35克。
4.口干渴或皮肤干燥者加玉竹15~20克,川石斛12克。
二
症状:胃脘部有寒冷感,略进食则隐隐作痛,或泛清涎或欲呕,四肢冷而不温,舌质淡红,苔白略厚。
方药:桂枝6克,干姜8克,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或人参10克),胡椒1.5克,广木香8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炙甘草8克。
用法:同上方。
随证加减:
1.常常泛吐清涎、四肢不温者,上方去胡椒,加淡吴茱萸2.5克,法半夏10克。
2.有溃疡病或曾有胃、十二指肠出血史者上方加田七粉5克(分2次吞服),地榆8克;常泛胃酸者加乌贼骨15~20克,以防胃、十二指肠出血。
3.大便稀烂、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白而略厚润,为脾胃虚寒、消化力差之表现,上方去干姜加炮姜8克。
三
症状:天气转冷时下肢寒冷,尤以夜晚卧床时为甚。舌质淡、苔白、脉沉而迟缓,小便清长而次数增多。多见于年老体虚者。
方药:熟附子6克,益智仁20克,肉桂3克(焗服),小茴香6克,巴戟10克,锁阳12克,炙甘草8克。
用法:加水煎成300毫升药汤。另以糯米45克,加水蒸成饭,边饮药边吃糯米饭(分2次,可加调味品)。此方有温肾缩小便之效。
随证加减:
1.大便秘结者加核桃仁35克,肉苁蓉15克。
2.若感阴囊冷则宜加葫芦巴8克,巴戟12克,破故纸10克,小茴香加至10克。
3.前列腺肥大、小便不畅者可加刘寄奴15~20克,沉香8克(后下)。
四
症状:每当气候转冷,即感腰部甚为寒冷,如冷风吹入之状。或伴腰酸,此为肾阳甚虚之象。
方药:熟附子6克,肉桂3克(焗服),鹿角霜15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
用法:同上方。另用吴茱萸、熟附子研末,调姜汁、麻油成糊状,敷于腰双侧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旁1.5寸处),命门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以点燃的艾条温炙10分钟左右,每日1~2次,连续7~10天可渐起效。
此法对肾阳虚(有上述状况者)、精子活动力低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关链接
暖身饮食疗法
适当的食疗,不仅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且还可增强身体抗寒能力。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凡用“暖身”方药者,当天气回暖或身体已暖即应停服,以免过于温热而引起口干、口渴、烦热等副作用。另外,感冒发热者勿服。
方一:鲜羊肉65克,生姜6片,当归身12克,小茴香6克,炒黑豆32克。煮汤温服。食时可加入适量盐、麻油等调味品。
方二:鲜狗肉65克,黑胡椒3克,当归身10克,熟附子6克,小茴香6克,蜜枣3枚。煮汤日分2次佐餐,食时可适当加入盐、酱料、麻油等调味品。适用于身体极为虚寒,四肢甚冷,面体不温者。
此方有升血压作用,高血压者忌用。
方三:药用当归身片12克,肉桂片5克,熟附子10克,川芎片8克,黄芪片18克,人参片10克,桂圆肉10克,冰糖32克。以上浸泡于50度米酒750毫升内, 10天后可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饮20~30毫升。注意,凡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以及感冒发热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