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关系浅论

2003-04-29冯春玉

含笑花 2003年3期
关键词:摩梭人文明民族

冯春玉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地理环境主要指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如气候、山川、植被、地形、地貌、水文等。它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受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山川、风物、气候、生态等所影响和决定。

一、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影响了物质文化形态

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心理适应、调节的产物,那么首先产 生的是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因之形成了经济生产方式。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而这种经济生产方式又往往决定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形态,例如,在滇西北横断山区及其边缘地带,海拔一般为1500—3000米,因受地势影响 ,气温垂直变化较大,日照充足,霜期较长,有许多天然草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藏、纳西、普米等民族,一方面从事耕种,同时拥有规模化的畜牧经济、构成山地耕牧式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经济模式直接影响了这些民族的物质文化形态:服饰方面都有披毡子和羊皮的习惯,丽江纳西族妇女一年四季都披着羊皮披肩,起护腰、保暖、垫肩的作用,虽气候温暖,亦不更改;房屋多为土木建筑,如藏族的碉楼,彝族的土掌房,普米族的木楞房等;制陶术多不发达,竹木器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木器制作十分精致;火葬习俗普遍存在。而生活在海拔500米——1000米左右的坝区或河谷地带的傣、布依、水等民族,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较早发展了稻作农业,构成坝区稻作型经济模式。属于这一经济模式的民族水利灌溉十分普遍,形成了完整的水利整修、分水、节水制度;普遍喜食糯米、水产品和酸性食物;服饰上喜穿筒裙、笼基,喜欢佩戴金银首饰;房屋多为干栏式建筑。

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为适应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经济生产方式是决定、影响物质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之一。

二、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心理背景,初创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风尚习俗。

遥远的蛮荒年代,是人类与野兽、森林为伍的世界,原始人类需要不断克服战胜大自然所带来的巨大威胁,常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在惶惑、恐惧、幻想中,便把希望寄托在冥冥神灵身上,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祭祀,求得神灵欢悦,保佑弱小的人类生灵,而与先民们生活、生产关系最直接的事物,往往容易受到尊崇。各民族的祖先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背景中,初创了许多今天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习俗。滇西南、川西北是云南省宁浪 县永宁摩梭人祖先发源生息之地,这里高山险峻,气势磅礴,人们靠山吃山,耕种,放牧都离不开山,出门见山,抬头见山,因而对山的崇拜成为其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部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摩梭人社会发展较为慢,社会关系是以母系血统为纽带,于是产生了女神崇拜的古老信仰。在山神崇拜和女神崇拜的复合中,产生了格姆女神。永宁摩梭人认为格姆女神山掌管着永宁坝子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收、男女爱情、妇女生育。他们对山神崇拜的原始方式是祭山,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祭山仪式。这些宗教仪式不仅支配着摩梭人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而且支配着现实生活中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摩梭人结交阿注、走婚的习俗即是例证。

可以说各民族在文化初始阶段形成的观念潜在地支配着以后的行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或者说是共同文化心理、习俗的重要纽带。

三、地理条件制约着民族文化走向

世界上产生过四大文明,而四大文明的文化走向截然不同。古希腊文明产生于地中海半岛和岛屿,相对狭小的地域决定了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就决定了经济上对外的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由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产生于尼罗河的古埃及和产生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在他们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和山地,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少,因此人群之间为争夺居住地进行着残酷的斗争,最终两大古文明毁灭了。而中国则与他们不同。中国的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由此向四周延伸是广袤的地域,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相对稳定、发达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多次以强者的姿态向其周边不断显示出自己的各种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滋生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信和“大一统”的思想。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因而中华文化的发展,除用武力征服外,更多的是同化、融合,共同发展。同时,广阔的地域,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可资回旋的舞台,每当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大后方。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可以说,广阔的地域环境,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比较四大文明的不同结局,可以看出地理条件往往制约着文明形态和文化走向。

四、地理环境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开放与封闭

从自然地理的意义上说,封闭主要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主体自成一个地理单元独居,与周围民族不发生交错杂居,因而形成封闭性文化,开放则主要指多个民族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交错杂居,立体分布,因而文化呈现出开放交流与互相影响的内涵。一般来说,越是自然地理呈内部封闭、文化结构的内部整合性特征突出,交通闭塞、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保守主义较强;越是自然地理呈开放性、交通发达、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和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较易实现。如独龙族聚居的地区,正处于著名的横断山脉中心,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从北向南延伸,独龙江奔流于两山夹峙之间,每年从12月份至来年的4、5月间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在这样封闭的自然环境中,独龙族经济生活呈现原始的自给自足特征,几乎没有商品交换,完全依赖于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及粗放农耕。自然环境的封闭、恶劣导致民族文化长期停滞,独龙族独特的文化因子如物候历、文面、木刻,结绳纪事等均较原始,社会组织为原始父系家长制,宗教信仰尚停留在万物有灵阶段。而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地处滇西要冲,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的咽喉要地,地理环境呈开放之势,因而白族深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坝区稻作水平相当于发达的汉族农耕区,历法、节令、耕作制度同于汉族,房屋多为三坊一照壁的汉式四合院,随生产技术传入的道教、佛教也得以生根发芽,形成白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

总之,生活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构建,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可以说,越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能动地利用环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将逐步减弱,人与自然将和谐共处。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黄泽著张诗亚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族史》江应梁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摩梭人文明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明歌
浅谈摩梭人的婚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