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蹴鞠小史

2003-04-29崔乐泉

寻根 2003年5期
关键词:蹴鞠球门活动

崔乐泉

球,也许是因为它的形状以及它所具有的跳跃和运动的功能,很早就成了人类的游戏活动用具。

在世界各民族中,球类游戏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十分遥远,几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都有球类活动的记载。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球形物体俯拾皆是,河边的石头,植物的果实,都可以蹴之、掷之、击之、踏之。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较早、并流行了数千年的古老足球——蹴鞠,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项传统的球类活动。

蹴鞠,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也叫“蹋鞠”。“蹴”、“蹋”均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

蹴鞠是谁创造的呢?西汉刘向在其《别录》中写:“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帛书《十大经》,其中《正乱》一篇记述了黄帝战胜蚩尤之事,文中有一段内容涉及蹴鞠:“……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侯(箭靶),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剪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见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画》[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当时有没有创造足球游戏的可能呢?从中原一带原始社会遗址中不断出土的石球遗物看,当时的人类有创造这种游戏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沧源县境内的高山峭壁上,发现了距今3400年前的岩画,其中就绘有多人玩球的图形。

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成为相当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了。据《战国策·齐策》所记,苏秦在游说齐王时作了这样一番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鞠者。”

晋葛洪所辑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做了皇帝后,他父亲刘太公当了太上皇,但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于是,刘邦派人到刘太公处打听,才知这位刘太公以前在家乡的市井中混日子时酷爱踢球,经常同一些杀猪摆摊的好友们在一起蹴鞠取乐。自从住进宫中,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没有人陪他斗鸡、蹴鞠,因此心中不畅。于是,刘邦就命人仿照原来家乡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并将其父亲的一班家乡旧友、屠贩少年迁往这里。从此,刘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旧们在一起斗鸡、蹴鞠了。

汉代,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寒食、清明时节,蹴鞠活动是常有之事,刘向的《别录》中就有“寒食蹴鞠”之说。在宫廷贵族中,蹴鞠活动也甚为流行。西汉建立之初,长安宫苑里修建了蹴鞠竞赛场地—“鞠城”。汉哀帝时的侍臣董贤,曾将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荟萃其家,举行表演活动。在汉代的皇帝中,武帝、元帝、成帝最爱蹴鞠。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南征北战之余,仍然不忘蹴鞠活动。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的精神,是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因此这种活动又广泛地流行于军队中,并将其视为“治国习武之场”。刘向《别录》言:“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塞外,在缺粮的情况下,仍穿域蹋鞠,以此鼓舞士气。在汉代,军士一旦无事,便以蹴鞠为乐,以此作为训练士卒、提高战士军事素质的一种手段。汉人著《蹴鞠二十五篇》,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兵书略之内,其原因就是把蹴鞠当作一项军事体育项目。

汉代之鞠,据扬雄《法言》“革为鞠”的记载,是用熟皮制成的。鞠壳内以轻而有弹性的东西如毛发等填充之,故又称为“毛丸”。这时的蹴鞠比赛,已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则制度。从霍去病的“穿域蹋鞠”可知,已有了专门比赛的场地,并有了被称作“鞠室”的蹴鞠门。东汉李尤在其《鞠城铭》中,对当时的蹴鞠竞赛制度作了大略的描述,铭云:“园鞠方墙,放(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李尤》)可知,汉代已有方形的蹴鞠场,形制为两边各有六个蹴鞠门,规则为每队有十二人上场。比赛中的裁判员,要坚决执行蹴鞠竞赛法章,纠偏正误,不循私情,不因亲疏而异样,双方队员也不必怨裁判不公正。体制、蹴鞠场、蹴鞠用具、裁判、比赛规则等甚为全面,略具规模。

汉代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音乐伴奏的蹴鞠舞,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常常见到这类图案,而且以表现女子蹴鞠的画面为主,说明女子蹴鞠在这时已出现。另一种则是在球场上进行的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

三国时期,蹴鞠仍为重要军事体育项目。《会稽典录》说:“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在三国征战迭起的年代里,家家户户的青少年学习蹴鞠是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进行的。

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仍、分裂割据的时代,以蹴鞠活动为代表的各种球戏均趋衰落,直到隋唐时期始又复兴。

隋唐沿革两汉以来的蹴鞠活动,其军事意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技巧娱乐性质则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鞠的制作技术,由唐代以前的在皮革做的球壳里填充毛发而成的实心鞠,发展出了充气的鞠。这种鞠是用动物的膀胱充足气作为球胆,再在外面包上用八片皮革做成的球皮而成的。这样一来,蹴鞠开始向高空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球方法。唐人仲无颜在其《气球赋》中这样写道:“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竞争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可转之功,混成之会,虽无侣而是匹,谅有皮之足责。傅毛非取,奚资蔚矣之文?实腹可嘉,且养浩然之气。”(见《文苑英华》卷八一)由于充气鞠具有一定的弹力,因而,攻其入门的难度和技巧性就相应地增加了,竞技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强了。可以说,充气鞠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蹴鞠运动技术的提高。其次,改进了蹴鞠门。以前的球门称为“鞠室”,较为简陋。而这一时期的球门,是在场地的两端各竖两根数丈高的竹竿,竿上结网形成高高的球门,两队进行对抗比赛,同现代的足球已很相似。除此而外,这时也有两队一个球门的踢法,即两队人分站在球门的两边,球门的网上有一个进球洞,比赛时队员用各种有难度的姿势将球踢进洞里。

由于唐代的鞠体轻了,蹴鞠活动中激烈奔跑争夺的程度有所减轻,因而,自汉代开始兴起的女子蹴鞠在这时更为盛行。唐人康骈在其《剧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见路旁槐树下一个衣衫褴褛约十七八岁的少女正在接几个军士踢球时没有能控制住而滚过来的球,只见她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一记劲踢,球直飞数丈。可见,这时的女子蹴鞠活动已具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

宋元的蹴鞠,继唐代之后进一步在民间开展起来。当时,主要盛行在场地中央设一个球门,与唐代的单球门形式基本一致。球门是在竖起的两根高约三丈多的木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流眼。比赛时,双方各有六七人或十二人,按照一定的位置分工列于球门两边,将球踢过风流眼。此外,宋代还盛行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可以单人表演,亦可二三人以至十余人共同表演。表演中除足踢外,头、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其花样繁多,灵活方便。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各收藏有一件宋代《蹴鞠纹铜镜》,图案基本一致。画面中心是一男一女相向蹴鞠,右边为一男子,戴幞头,着长衣,聚精会神地准备接鞠。左边蹴鞠者是一女子,高髻笄发,轻舒双袖,正在用右脚跳踢,鞠顺从地在她脚尖弹起。二人身后各立一侍从。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宋代不设球门的多人蹴鞠活动。1954年,在河北邢台的金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金代《孩儿蹴鞠图白瓷枕》,图案表现了一活泼可爱的民间蹴鞠少女的形象,说明这时女子参加蹴鞠活动是十分普遍的。

这一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和大臣也不乏其人。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及大臣赵普等就以善蹴鞠而闻名。尤其是《水浒传》里写的那个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而被提拔做了高官。

这一时期,在民间还出现了蹴鞠艺人的组织—“齐云社”,在当时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它是实力最雄厚的蹴鞠组织。

元代蹴鞠毫未消歇,在元人散曲、杂剧及宋元南戏等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关汉卿还写过《女校尉》散曲,专咏元代女子蹴鞠。不过,这时的蹴鞠活动已逐渐走向纯娱乐的技巧活动形式。

明代的蹴鞠活动中,两队相争角逐决胜的赛法已呈衰落之势,而多人蹴鞠则较为流行。当时的蹴鞠技术花样繁多,名目繁杂,而以个人的技巧筹分高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卷,图中有一部分是描绘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蹴鞠的情景。明王圻的《三才图会》也有这种形式的蹴鞠图。在妇女儿童中间,蹴鞠活动尤为盛行。在明代杜堇绘制的《仕女图》中,有一幅表现仕女蹴鞠的画面,图中,有几个仕女在蹴鞠,其中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

明代的蹴鞠活动,在锻炼身体、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实用性大大减少了,而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明通鉴》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蹴鞠,拥妇女酣宴”。明代小说《金瓶梅》,对西门庆观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蹴鞠的娱乐性质。

清初,传统的蹴鞠活动仍流行,但鲜见记载。中国体育博物馆藏有一件清初儿童蹴鞠图五彩瓷豆,上面画有儿童数人共争一鞠,左边一个小孩轻甩双袖,正欲抬右脚做一个蹴鞠动作,旁有数小儿相随,天真可爱。这表明了传统蹴鞠活动在清初的少女、儿童中间流行的情况。

但是,随着满族文化习俗的进一步普及,传统的蹴鞠活动逐渐地与满洲的冰嬉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军队中来。据《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载,军中演习时,“兵分左右队……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也说:“冰上蹴鞠,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武备院各侍卫护军人员皆须网为门以度球。”这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是禁卫军的训练内容,也是盛行中国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

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限制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游艺活动终于被取代。

(题图:明代杜堇《仕女图》)

猜你喜欢

蹴鞠球门活动
脑筋急转弯
蹴鞠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呵呵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