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近十年文学创作巡礼
2003-04-29李茂山任祖云
李茂山 任祖云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片山川秀丽、古老神奇的热土。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汉、壮、苗、彝、瑶、蒙、回、傣、白、布依、仡佬11个民族,几千年来用勤劳和智慧,不但创造了积淀了丰厚的物质文明,更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清代抗法英雄项崇周(苗族)、李应珍(壮族);文学家方友石;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黎天才(彝族);现代中国新诗民族化、群众化杰出代表、原全国文联副主席柯仲平;著名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等,都是这块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哺育出的英杰。在这片热土上、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已成为一面振奋民族精神、走向时代进步的鲜艳彩旗,加之在那场众所周知的战争中诞生的“老山精神”及10年恢复建设中创造的“西畴精神”,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养分。文山这块民族文化的“风水宝地”,正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虽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文山封闭时间较长,富资源、穷经济的落后面貌还未根本改变;虽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影视等多媒体的影响,全国文学事业一度左右彷徨,陷入困境,走入低谷,但在这片历史悠久、产生了“老山精神”与“西畴精神”的热土上,始终有那么一群人,自甘寂寞、淡泊名利,甘做文学麦田的守望者,一次次顶住物欲横流的诱惑,以文学作为生命的支点,以对这片热土的热情与信仰,对人的生命活力与精神力量的张扬之情,植根壮乡苗岭,笔绘文山神采,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文化苦旅。近十年来,有个性、有实力的作家群渐渐浮出,有深度、有魅力的精品佳作不断出现,有效益、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不断开展,有特色、有品味的刊物品牌正在形成。
一、有个性、有实力的作家群浮出
文学即人学,这人,不仅仅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指对人物形象的挖掘与塑造,而首先应是指文学创作主体——作者。他们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总体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质量,影响着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与自我修养和文学培训,文山州文学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州作协会员由1993年的80名发展到现今的24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云南分会的文山作者由12名增加到32名,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的有20余名。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梯队合理、结构多样、个性突出、实力雄厚的优势群体正在形成,他们的创作,已从模仿、肤浅,走向创新、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一辈作家张鸿鑫、郭明进、俞维祥、高星等依然宝刀未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并不断开拓新的体裁,新的风格、新的意境。如张鸿鑫由政治抒情诗向生活散文的转向,风格由激情流畅向平淡醇厚的转化;郭明进由小说向杂文的转向,由长篇向短篇的收缩,风格由辅陈向洗炼的转化;俞维祥众体兼备、理性与抒情并举,高星小说由虚构性向写实性的转向。中青年實力派锋芒正露,个性卓尔、实力雄厚。就小说而言,万国华的“色”系列小说,虽大多取材于边地农村非正常的极左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但并不是简单地从政治上清算左的余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普泛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精神,以悲剧思人性,以通俗寓雅意,借历史鉴时代,富深意于传奇。尤其其语言风格,通俗活泼、灵动、生幽,自成一体,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受众性。刘建华、何元超虽然都注重于社会转型时期边地形形色色人物命运与心态的描写,但其角度与风格,却迥然有别。刘建华的小说就像一块“艰涩的口香糖”,形色各异,场景繁多,百味俱生,目之闻之触之,笔下皆成境界,自有余味,总体厚重。何元超则像那条“湍急的河道”,对市场大潮中小人物的命运的关怀,一往情深,行文奇特奔放,淋漓尽致,激情大展,有飘逸豪放之风。其他如廖民子的理性梳理与流畅文笔、陶兴安的雄奇深幽意境,都能自成格调。诗歌中,周祖平大抒情、大写意的雄厚、王建芬的冷形暖情的张力,柏桦的细微显现的神韵,林浪平的摧刚为柔的和谐,侬怀伦的田园牧歌的追求,周家鸿寓深情于忧患的意境,皆熠熠生辉。使文山诗坛星光灿烂,光彩夺目。还有一大批作者,他们在构思作品时,已不满足于一些传统的程序和格局,有了某种程序上的突破;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把眼光透入事物的内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力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受到启迪,由此去进一步认识人生,把握现实。尽管他们的作品,有的纯朴真挚、细腻缠绵、凝重睿智,有的空灵超然、豁达旷远、机敏洒脱,笔法各异,但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生、塑造典型、叙述风物、抒发情感。
当然,个别几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文山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风格的形成。更何况他们自身都还程度不同地面临着将地域特色从形而下的风情、民俗、色调升华到形而上的精神气质的过程,将面临着地域特色与个性精神、时代精神自然无痕地对接的努力。这每走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断裂、陷阱、诱人的误区,如果走得不好,创新就会坠入玩奇弄怪的险境,风情、民俗就会变成一种漂亮的空壳装饰,从而丧失艺术的品位。因此在为他们成功的探索击节叫好的同时,更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创作探索中,循序渐进,择善而行,力戒浮躁。
二、有特色、有品味的刊物品牌正在形成
文学刊物,是联系、培养、造就作家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窗口,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追求的重要工具。为发展我州文学事业、适应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要,加大两个文明建设的力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含笑花》外,各文艺家协会、各县文联,还先后创办了《文山诗词》(州诗词楹联学会)、《盘龙河》(文山县文联)、《畴阳新声》(西畴县文联)、《马关潮》、《逢春》(马关县文联)、《山泉》(砚山县文联)、《广南》(广南县文联)、《富宁报》(富宁县文联)、《今日丘北》(丘北县文联)等报刊。
州文联主要是办好全国公开发行、有国际刊号的《含笑花》。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做到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突出主旋律,又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确非易事。经过多方探索,《含笑花》编辑部最终确定了“立足文山,面向全国”的办刊思路。立足文山,这是刊物的根,也是刊物的特色所在。面向全国,就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站得高,才不致于坐井观天,成为井底之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既靠自己的特色面向全国,面向读者,打开市场;又从全国文学刊物、作家的水准、走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参与竞争;面向读者和市场,成为一份既有自身特色,又有艺术水准,能在报刊海洋中立得住的有品牌的文学刊物。根据这一思路,1993年以后,《含笑花》编辑部将杂志套色封面改为彩印封面,在四封设计、装帧及内页版式设计有所改观,还开辟了学生栏目、女作者栏目、少数民族作者栏目,加大了对本土作者的培养力度,力争做到装帧亮丽、格调高雅、内容新颖,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地域性和艺术感染力,这一步,主要是打好立足本土的基础。2002年,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的编排又不断改进与创新,打破了以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四大版块结构的形式,开辟了“名家写文山”、“作家看世界”、“海外作家看文山”等25个栏目,重在走向全国。这些栏目先后发表了邓友梅、蒋子龙、冯骥才、苏叔阳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和菲律宾、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海外华人作家作品。这些作家的文章,在地州级的文学刊物《含笑花》上发表,提高了《含笑花》的品位,使之面向全国的办刊思想,显得实在而可捉摸;也让本土作家有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和榜样,更让我们看到:《含笑花》不仅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含笑,也在全国文学刊物的花海丛中含笑。此外,《含笑花》还抓住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举办征文活动和开辟专题栏目,编辑出版了多期文山州庆、国际“三七节”及民族节专号,举办了“含笑花文学奖”征文,“建党80周年”征文,“迎十六大·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等征文活动,还积极配合州文联举办了各种笔会。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各种征文活动,既宣传了文山,锻炼了作者,又扩大了文山文艺界人士及广大作者的交流面,越来越多的作者从《含笑花》走向《人民日报》、《诗刊》、《中外文学》、《香港文学》、《中国艺术报》、《散文百家》、《民族文学》、《中华散文》、《小说界》、《散文诗》、《百花园》、《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等省内外报刊。
1993年,《含笑花》杂志获“云南省文艺期刊编辑奖”;1996年,《含笑花》杂志获云南省文艺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春,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陈列室中,在众多期刊中云南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边疆文学》,另一种便是由文山州文联主办的《含笑花》。
由于州县文联的成立,文学园地的创办,尤其是《含笑花》影响的扩大,使文山州文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有效益、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不断开展
文学创作活动,是打开山门,加强和扩大纵向、横向联系的纽带,是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文山州文联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拓展了文山州文学作者的视野,扩大了联系,为出作品,出人才做出了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创作活动:
1、举办文学笔会
先后举办了“97年滇东南笔会”、“2000年广南笔会”、“2001年文山文学创作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参加,美景共赏、美文共品、美事共举;相互切磋、当面指导,既扩大了交流,拓展了视野;又提高了素质,更宣传了文山,走向了全国。
蒋子龙先生到文山参加“97滇东南笔会”回去后,创作了题为《普者黑》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并获得当年度《人民日报》副刊优秀作品一等奖,对文山文坛及文山旅游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友梅先生等40多名海内外华人作家参加“2000年广南笔会”回去后,创作了《世纪末乡情之旅》、《文山行》等一大批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大公报》及海外10多个国家的华文报刊上,昆明《都市时报》在副刊上用一个月的时间,连载了此次笔会海内外作家们文山行写下的20多万字的美文,对宣传文山,扩大文山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出专号,辟专栏,拓展办刊路子
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支持办好《含笑花》,解决办刊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亦为文学更好、更直接地反映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人新事,《含笑花》充分利用全州各地举办重大活动的机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挖掘典型,组织、编辑出版了“广南专号”、“砚山专号”、“平远专号”、“麻栗坡专号”、“西畴专号”等,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好评,既宣传了典型,树立了正气,发扬了时代精神,又弥补了部分办刊经费的不足。
3、积极探索文学发展新路,大胆与企业“联姻”,促进双向服务
1994年5月,州文联邀请文山地区部分文艺家和企业家46人,举办联谊会,共同探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新路子,收到良好效益。1996年8月,正式成立了《含笑花》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单位59个,成员单位代表63人。《含笑花》为宣传成员单位。为企事业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提供服务,其他企事业成员单位积极出资出力支持办好《含笑花》。目前,此“联姻”活动尽管境况不尽如人意,也很值得继续探索、发展此类活动。
4、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抓好影视文学创作
影视文学创作,是中宣部要求重点抓好的文学创作项目。从1993年开始,州文联就积极主动组织创作队伍,投入到这一重大项目中去。1993年6月至9月我州作家高星、刘德荣、万国华深入砚山海子边蹲点,创作出5万余字的影视文学剧本《浴仙湖的依恋》发表于《含笑花》九四年第一期。1996年配合州庆活动,州文联组织发动了全州文学爱好者及州外工作的文山籍作家、外地作家,积极创作反映文山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影视文学作品。共收到影视剧本12个,最后王公浦、刘诗仁创作的《三七情缘》被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故事片,陈志鹏创作的六集电视连续剧本《情洒金不换》被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视剧,两部作品在全国放映和展播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后者还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最佳苗语译制片奖。1997年元月,根据我州富宁县第二届文联主席蒙祖寿创作的中篇历史小说《千秋功罪》改编的六集电视连续剧《激情岁月》在富宁开机。
这些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摄制,填补了文山州影视文学创作的空白,为今后的影视创作和其他文学创作积累了经验,也推动了文山州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四、有深度,有魅力的佳作不断出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山州文学作者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创作热情,纷纷挥毫抒情,讴歌火热的生活,赞美勤劳善良的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山州文学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有深度、有魅力的佳作不断涌现。
1、个人专著纷纷问世
(1)1992年7月,香港文光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傣族诗人柏桦的诗集《小小女孩》。
(2)1993年4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壮族诗人黄士鼎(瑙尼)的诗集《黄昏星》。
(3)1993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文山州驻军作家吴传玖的诗集《生命与思想》。
(4)1996年,文山州文联编辑“含笑文丛十一本”,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十一本书是:刘德荣诗集《花月篇》;黄懿陆中短篇小说《龙山女》、长篇纪实文学《风雨兼程》;吴传玖长篇小说《遥远的金朗乌》;张鸿鑫诗集《力与美的嫁接》;高星长篇纪实文学《红线草》、散文诗集《爱的谣曲》;侬怀伦诗集《爱如星空》;王豫文诗集《峡谷风》;王建芬诗集《缀着补丁的阳光》;何朴清戏剧集《三七姑娘》。
(5)1997年6月,广西民族出版发行了壮族诗人侬怀伦的诗集《爱的流淌》。
(6)1997年7月,云南《大众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赵耀华小戏小品曲艺集》。
(7)1997年10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胥佑良诗集》。
(8)1998年10月,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杨映雪的散文集《心中的丰碑》。
(9)1999年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周家鸿的诗集《料理秋月》。
10)1999年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壮族作家龙符文论集《歌海飞花》。
(11)1999年9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郭明进散文杂文选》、《郭明进小说选》;2001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郭明进的纪实文学《企业家的一面旗帜袁华隆》。
(12)2001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兆阳的长篇纪实小说《迤南鏖兵》。
(13)2001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刘建华的小说集《归去来兮》。
(14)2001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彝族诗人周祖平的诗集《亲近南高原》。
(15)2001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万国华的小说集《脸色》。
(16)2001年5月,重庆《文化生活》编辑部出版朱万林诗词楹联集《梦境集》。
(17)2002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俞维祥散文集《风雨情深》。
(18)2002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王勇的散文集《爱的笛子在夜间吹鸣》。
(19)2002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郭明进的长篇纪实文学《金潮水——勇于善于创造奇迹的企业家》。
(20)2002年1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刘诗仁戏剧文论集《编剧探秘》。
(21)2003年6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刘统的散文随笔集《潇洒九州行》。
(22)2003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高星的报告文学集《播种太阳的人们》和《国门天保》,9月,出版他的小说集《闹鬼的山谷》。
(23)2003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朱法飞散文集《生活拾零》、季炳成小说散文集《故乡情韵》、郭若辉诗集《生命之歌》。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出版发行了30多部文学作品、文论集。
2、荣获各种文学创作奖的人数增多
(1)1993年,原文山州作协主席张鸿鑫创作的诗歌《我拥有太阳》和散文诗《不朽的辉煌》,分别获全省十三家报刊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金环杯”一等奖和在武汉举办的全国语文教师写作大赛二等奖。
(2)州作协会员女作家吴薇创作的散文《十字街口》,被省报副刊研究会评为“1993年省级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3)1993年,州作协副主席廖云华创作的纪实散文《情缘》荣获《中国共青团》杂志举办的“在共青团岗位上有奖征文”二等奖。
(4)1993年,州作协秘书长何元超创作的小小说《远行》,获上海《东方剑》杂志举办的“东方杯”全国百字小说大奖赛二等奖。他创作的报告文学《托起希望之光》获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5)1996年10月,州作协会员何仕华创作的报告文学《壮乡能人》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三等奖。
(6)1997年,李茂山散文《新球奇情》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7)1994年4月,州作协会员、壮族诗人侬怀伦的诗集《爱的流淌》获广西南宁举办的“党纪杯”第三届壮族文学奖优秀奖。
(8)1998年7月,州作协会员郭绍龙创作的小小说《老家人》,获《文学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联合举办的“新华杯”小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奖,《老家人》被《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选载。
(9)1999年4月,州作协会员颜恒的论文《雨季·垂钓三要素》,获福建《海峡体育报》举办的“伽玛卡兹之友征文”一等奖。
1999年12月,州作协会员柏桦的诗作《梦里水乡》被云南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诗歌,荣获“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诗歌散文大奖赛”三等奖;1999年10月,她的诗作《祖国,我和你一起过生日》荣获《民族文学》“建国五十周年征文奖”优秀作品奖(此奖不分奖次)。
(10)2000年1月,州作协会员周家鸿创作的诗歌《伟大的人,伟大的时刻》获澳门中葡文化青年文化研习会主办的“庆回归”征文成年组冠军奖。
(11)2001年6月,州作协主席周祖平创作的散文诗《红高原恋歌》,获《边疆文学》举办的“金石杯”文学征文三等奖。
(12)2001年6月,州作协副主席廖云华创作的诗歌《中国伟人》,获《边疆文学》举办的“金石杯”文学征文三等奖。
(13)2002年5月,州作协会员刘建华创作的中篇小说《艰涩的口香糖》,获云南省第六届“边疆文学奖”作品奖,后被《小说选刊》选载。
(14)2002年5月,廖云华创作的中篇小说《你算老几》,获云南省第六届“边疆文学奖”作品奖。
(15)2002年5月,州作协会员袁微创作的短篇小说《有个女孩叫天天》,获“边疆文学奖”新人新作奖。
(16)2002年6月,周祖平创作的散文《走进八宝醉在壮乡》,获《边疆文学》举办的“金石杯”文学征文三等奖。
(17)2002年7月,州作协会员、壮族作家龙符创作的散文《壮家“三代人”对国酒茅台的爱》,获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举办的“我与国酒茅台”征文大赛一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有30多位作者的文学作品获省级以上奖。
此外,周家鸿创作发表在《中华散文》上的散文《丫口》,入选2001年度《中国精短美文一百篇》一书,他创作发表在《边疆文学》的散文诗《五月》,入选2002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一书。他创作发表在《芳草》杂志上的散文《闲话村庄》被《读者》选载。周祖平创作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散文《山的儿女》、发表在《青春诗歌》上的诗歌《亲近南高原》入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丛书,《彝族当代文学史》收录了他的创作简历、主要作品及简述评价。柏桦的组诗《杨丽萍舞蹈作品印像》入选香港国际明星出版公司出版的《五十六颗星座》;《想念大胡子》等诗作入选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女十人诗选》;《手帕》等诗入选广州的民间刊物《诗歌与人——2002年中国女性诗歌大扫瞄》。散文诗《海与我们》入选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精选》。季炳成创作发表在《含笑花》上的小小说《事故地段,走好》被《小小说选刊》选载,等等。
从纵向上看,文山州文学事业是发展了、进步了,成绩显著,令人振奋。但是,从横向比较,与其他老大哥地州相比,就相形见绌了。我们的作品距“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品位和效果还相差甚远,我们在发掘、吸收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时,还没有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当然,或许我们搞一辈子文学创作也达不到这种层次、这种境界。但这是我们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我们愿为之而拼搏。
五、几点体会和认识
通过这十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是搞好文学事业的关键。
文山州文学事业在这十年来能有所进步和发展,能取得以上成绩,这是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分不开的。十年来,州委、州政府、宣传部一如既往,从组织上、思想上加强对文联工作的领导,保证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贯彻执行。从具体的文联领导班子的配备、《含笑花》杂志的办刊方针,到每次文学创作活动的安排都非常重视,给予关心和支持,为文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后,我们要在州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拥抱时代、拥抱大地,把《含笑花》与全州人民脱贫致富、开创未来的壮丽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饱含深情的笔面向基层、投向大众,创作出更多、更新、更优秀的作品。
2、建立巩固文学阵地,搞好文学队伍建设是文学事业发展的基础。
十年来,我们在着重办好《含笑花》杂志的基础上,又积极倡导、促成各县创办了一些文艺报刊,建立了必要的文学阵地,不断提高办刊质量,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使人读之鼓舞斗志,焕发精神,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我们逐步建立、培养、壮大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并鼓励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作品。这是文学事业发展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基础,要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3、组织文学创作活动,是促进文学事业发展的动力。
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便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文学阵地和文学队伍,便有了奋斗的基础。要在夯实的基础上建筑起绚丽夺目、熠熠闪光的“房屋”,需要一种强劲的动力。十年来,我们兴办的各种文学活动,目的就在于此。今后,我们将继续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促进文学事业迅速、健康发展。
4、开展以文补文活动,是繁荣文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开展好以文补文活动,这是全国文艺团体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繁荣文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力度还不够,办法不够多、不够灵活。今后,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想办法,力争闯出一条更广阔的路子来,为文学事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等待我们的是耕耘,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和繁荣文学事业、为妆点祖国的文艺百花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