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2003-04-29核维东

企业文明 2003年6期
关键词:学生宿舍宿舍高校学生

核维东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管理是其存在必不可少的活动。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活动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强调“学生服务”(studentservice)。而我国高校更多的强调“管理学生”,更有甚者,我们把管理学生狭隘地理解为规范和约束学生。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虽名义上实行学分制,而实际上,又不是完全的学分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又夹杂着学时制的管理模式,这在管理意识上,就存在有误区。

在实践中,我国高校主要以班级为基点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学生纪律的要求和行为的控制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班级管理也从“行政管理”演变到“科控管理(操作管理)”。但这样的方式也不完全适应学生多样性发展的特点。不过是把“行政管理”中优秀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方式形成文字制度化。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格

我们要培养人才,就要有培训的目标与方向,即培养学生的规格。有了培养学生的规格,学生管理才有方向和着力点,否则,就成了空话。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我们自己应该做个定位,即大学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具有怎样的素质。特别是入世后,我国的高校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潮流。

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规格是良好状态。这个规格是UWSP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它包括六个方面:社会发展、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职业发展、情感发展、精神发展。可以看到这六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美国许多高校已将Wellness融入了课程,并将它从教室扩展到寝室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上没有提出学生发展的模式,只是单纯地将权利和要求下放到各院系和辅导员手中,并且对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社会所期望的素质,缺乏评估机制,所以对工作结果也无从考证。比如精神发展是要求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方面在德育课上应该有所表现。但在我国大学阶段,经过专业的选择后,学生才应该也有能力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问题。而大学里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影响却很少,也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试想一个人没有目标,怎么能自律和很好地进行自己的发展规划。当代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相当缺乏,这也是目前高校管理面临困难的原因之一。

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

我国高校目前以班为单位管理学生,重心在各个系里,以系以班为单位对学生上课、出勤进行考评,才能达到学时制教育目标,所以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以班为一个集体的体制来抓学生工作是可行的。在美国,学生工作的重心在宿舍部,宿舍部配有正、副部长及部长助理若干名,宿舍部下面是学生宿舍,每个宿舍都配备专职管理员,他们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学分制是促使美国高校将学生工作基地放在宿舍的最主要原因。美国各高校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学生进校不分班级、年级,在开始一、二年中也没有专业和系的概念,集体宿舍是学生相对稳定的地方,故他们以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是合理的。

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即以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这有双重原因。其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许多地方将和国际接轨,我国高校今后也将逐步走向学分制的道路,到那时,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没有了,系和专业的界限也将打破,学生工作的重心有可能向学生宿舍转移(对住读生而言)。其二,宿舍实际上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或称第二课堂。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一般要长于课堂的时间;从空间来说,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娱乐的天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的影响,学生中的事端也往往发生在这里。故学生宿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

针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特点,对我们来说较为理想的体制是上述两种体制的结合,即学生工作实行分流,系里的工作依然保留,另外再分一部分力量到学生宿舍去。有关学生宿舍的管理也可参照美国的经验:提高专职管理人员的层次,精简专职管理人员的队伍;扩大管理的职能,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于一体。

此外,由单位重视知识传递向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管理育人的方向转变,使大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对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的适应能力;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与别人合作共事、善于交流的能力。管理者希望能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而学生也希望自己尽快成才。要使学生明白,自己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让他们了解学校学生管理目标,懂得管理者的目标与他们是一致的,从而消除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消极思想和对抗情绪,化管理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最后要达到学生的自律,目前从班主任到学生工作部管理行为都是具有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是硬性的约束。难免会造成学生和管理者的相互抵触,造成了老师“怕”学生的令人尴尬的局面。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这是与我们培养人才的宗旨相违背的,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健全是令人担忧的。在此,应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动力系统中最强的原动力,同时自信心也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的最佳法宝。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和竞争”,在参与中自立,在竞争中自强。大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和竞争的活动,成功了,去肯定自己;失败了,去发现自己,继而接纳自己,这样才会要求提高自我,才会要求超越他人,才会萌发竞争的意识,产生希望成功的强烈渴望,才会在不断地磨励中实现自强。

别外,高校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往往也有别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等其他教育环境,它更多的表现为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发展,表现为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表现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整合与传播。中国的高校多建立于解放后,都还相当年轻,文化底蕴相当薄弱。年轻的高校就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从教师本身开始要求,要向文化氛围好的高校学习。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必须培养学生“自知、适应、进取、创造”的品质。“自知”是指学生以固有校园文化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念,参照群体规范的尺度,对自己的品质、个性和人格有所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适应”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要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校园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继承校园优良文化传统,调适自我,缩小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力求在适应中弘扬自我、展现个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成长动机,激发学生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在追求真善美和完善自我能力的同时,创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新文化。

只有在校园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才能一届一届不断地影响,也才能在一个大环境中形成自律。学生们会不自然地被大环境所影响,形成好的德育、智育水平。辅导员就可以把教育的心思放到个别的学生中,这样可以拉动落后,也可以指导出特别优秀的人才,这才是高校要达到的管理目标,也才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如果校园的整体氛围不好,再多和素质再高的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指导所有的学生,势必只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来强行约束学生,也埋没了学生的个性,达不到我们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大环境,是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改变我们对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应该说这也是我国高校管理的出路。■

(责任编辑:杨力斌)

猜你喜欢

学生宿舍宿舍高校学生
莫里永学生宿舍
——贯穿建筑的连续上升走廊
热得快炸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吉田寮:亚洲最破的学生宿舍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一个都跑不掉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