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百万大裁军
2003-04-29刘志青王建强
刘志青 王建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多次出现因形势与任务需要而进行精简兵员的活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邓小平领导的百万大裁军却是历史空前的大行动。
“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
1984年11月1日,当人们仍在为一个月前国庆阅兵盛大的壮观场面心潮澎湃的时候,中央军委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出自对世界大势、国家大局和军队建设大目标的科学把握,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在军队几次整编的基础上,再裁减员额100万。这是这位世纪伟人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高度负责的慎重抉择。
建国以来,在冷战等因素造成的世界战争一触即发的国际局势和严峻的周边环境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一直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临战准备状态。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国际局势做出了全新的判断。他认为: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应有所调整。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从总的世界形势看,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和平时期,寻求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这对矛盾的最佳结合点,一直是战略家们的关注点。对此,邓小平认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军队要积极支援和参加国家建设,“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他指出,军队臃肿不堪,不仅把很多钱花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对有些领导人担心裁军100万,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风趣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大力士、拳击运动员身体很重,但是不虚,虚就不能进行拳击。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同时保留下来的人员足以应付意外事件。
邓小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裁军100万,在当时意味着在南疆越南军队频频犯界、自卫反击战炮火不断和北面苏军重兵压境的局势下,人民解放军员额要减少25%。在国际裁军争吵多年,不见成效,两个超级大国明里裁军,暗里扩充军备的背景下,6月10月,新华社公之于众的中国政府主动裁军100万的这一惊人决策,犹如平地惊雷,震惊了世界。
“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成是‘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
在1975年至1984年的几次军队精简整编中,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部队今年简编,明年增编;干部转业一批又再提一批,提了又转业,精简整编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或等于减员数的反常现象。此次的百万大裁军如何摆脱这个怪圈,备受关注。经过缜密思考,邓小平一语道破: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百万裁军,表面上是减人,实际上是一次大的革命,对人的革命,对体制的革命,靠修修补补、零敲碎打等改良办法根本行不通。
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当时,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官兵比例是:苏联1∶4.6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为1∶17,而中国却是1∶2.45。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肿”在各級领导机关。“消肿”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裁军100万,加上同时进行的体制改革,使这次精简整编涉及的方面很多,从总部机关精简、大军区调整、部队裁减,到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门等,都有比较大的改革。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实际利益都会受到触动。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对军队这个庞大机体进行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这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裁军100万,最棘手的就是干部的安置问题。除少部分老干部、创建共和国的有功之臣离退休外,大部分“编外”干部只有转业一条路。然而,60万干部要在三年之内退出现役,在地方得到适当安置,这不仅需要军队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地方的理解和支持。
1985年7月2日,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后,许多地方代表表示:国家分配给我们多少转业干部,我们就接收多少。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传达到全国,各地政府对军队转业干部热情欢迎、合理使用,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一支重要建设力量。
百万大裁军在人民解放军改革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4月4日,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100万后,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直属单位,撤并业务相近部门和重叠机构,降低部分单位的等级,人员精简40%;各大军区领导机关编制人数精简高达50%,使机关和勤务部队在全军的编制比例下降,战斗部队、科研单位和院校的编制数额在全军总定额的比例提高。
此次裁军,将原来的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保留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撤销武汉、昆明、福州、乌鲁木齐等4个大军区。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战役纵深加大,从而提高了大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减少军级单位31个,师团级单位4054个。海军和空军淘汰陈旧落后的飞机和舰艇,相应减少了人员。较大幅度地调整各兵种的编成比例,加强了特种兵部队。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军级建制全部改编为合成集团军,装甲兵的全部、炮兵的大部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划归集团军建制,同时充实扩编通信、防化、运输部队,有的还增建了电子对抗部队。合成集团军的组建,是人民解放军在建设现代化合成军队的道路上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意义不亚于在战争年代开辟一个根据地”。
已经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授予番号和军旗,形成了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新体制,解决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这一重大问题。军队中原先由军官担任的行政管理、技术领导等76种职务,改由军士长担任,全军官兵比例由原来的1∶2.45降低到1∶3.3,其中陆军部队官兵比例降到1∶6.4。
调整后的三总部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23.8%,大军区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一半。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军队高级领导岗位。
百万大裁军举世瞩目,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受到全世界的称赞;百万大裁军意义深远,为人民解放军的精兵之路开辟了通道,受到全军指战员的拥护。
(渝摘自《党史博览》原标题为《20世纪80年代的百万大裁军》 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