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挑战“中国制造”?
2003-04-29刘炎
刘 炎
最近,日本著名的财经媒体日经BP社的一篇题为《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的长篇连载,成为几日来浏览量最大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日本记者列举了在风雨飘摇的大经济环境下依然有出色表现的几家日本中小企业的例子,挑战有关“日本制造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悲观断言,提出“日本制造”有着许多人所忽视的优势,认为在大批量生产时代,日本制造的特点是“物美价廉”,今后日本制造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先进、质量最高”的代表。如果整个日本制造业都开始树立起品牌实力,中国这个对手并不可怕。
日本制造的五张王牌
在这篇文章中列举的“日本制造”能与“中国制造”的特点相抗衡的五大王牌——高质量品牌实力、专利技术、设计改进能力、设备实力和应变能力。每一张王牌都有一个相应的成功企业作为例子。
竹内制作所是日本的一家中型企业,其主打产品袖珍挖土机在各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不俗,在北美为第二、在欧洲为第五、在西班牙及澳大利亚则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首位的宝座。其产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结实可靠”且运转时间为同类产品的两倍。
佳能电子作为日本高科技企业的缩影,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之多居同业之首。正是因为他们用专利技术建立起来的“铜墙铁壁”才使得佳能在2002财年有关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等数码打印技术的营业额达到了1.6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成为持续以5%的年增长率发展的招牌业务。
日本国内90%的眼镜来自夏蒙集团。但是夏蒙并没有把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放到中国生产,而是利用自己对工序和流程的优化,对产品和需求的配置,将原来4~5个月的供货周期缩短为1.3个月,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自己占领市场的利器。
松下移动通信尽管涉足折叠式手机生产较晚,但依靠强大的技术设备实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推出了全球最薄的折叠式手机。松下通信认为在手机竞争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生产先进的畅销手机就需要尖端技术设备的支持,该公司甚至制定了由小型机器人自动进行单元生产的计划。
日本服装界著名服装制造商World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秘诀就是快速应变能力——其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使World产品从下单到交货只需一周,每周只生产与店面销量相应的数量。而这种快速反应是在中国生产所不可能做到的。
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
如果说,日本制造有五大王牌的话,中国制造也有两大王牌——巨大的市场和低廉的成本。不止是日本,很多的欧美企业也开始把自己的生产线放到中国,其目光所聚焦之处一是中国是一个巨大且潜力不可限量的市场,谁放弃了这个市场,谁就将放弃自己的下一步发展。另外就是中国原材料和人力价格都相对较低,这就使得降低价格成为可能。
说到比亚迪,在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造成老牌电池企业松下、东芝、索尼电池业务巨额亏损的就是比亚迪,一个以OEM方式为别人制造电池的中国企业。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其创始人王传福利用自己对于电池行业的了解,自己动手建了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这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成本优势——比亚迪一进入这个产业,就以40%的价格差猛烈冲击着日产电池的价格体系。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以人力为主的自创生产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当推新产品时,不需要建立新的生产线,只需对原有的生产线做关键环节的调整,对员工作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基于此,比亚迪在产品种类上又占了先。
就是依靠这种看似“鸟枪”的生产模式,比亚迪把一个个拥有现代“武器”的电池生产厂家斩于马下。1996年,它取代三洋为台湾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镍镉电池供应商;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全球电池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在20%到40%之间,比亚迪依靠低成本优势,增长高达90%;1998年,日本的Nikko公司,飞利浦的无绳电话业务、V-tech电池纷纷将巨额的采购订单由本土企业转至比亚迪; 2000年底比亚迪成为第一个为摩托罗拉生产锂电子电池的中国厂商;紧接着爱立信也转单给了比亚迪,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有15%的全球市场。
目前,比亚迪正在努力超越三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也有人对它这种OEM的生产模式发出疑问,认为其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过,对于电池这样一个零件产品来说,品牌也许不是最重要的。
非同质竞争
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主要依靠的是我们的大市场和低成本,而这些恰好是日本这个国内资源缺乏,劳动力价格偏高的国家所不具备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并不是一个同质竞争的关系。
日本,作为一个曾经的制造业大国,在长达数10年的经济低迷中,逐渐开始了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这也是很多日本企业,比如索尼、松下把生产线引入中国的原因。现在,日本经济需要国内经济复苏的刺激,因此,再次提出日本制造这个概念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必须承认,日本在这么多年里也积累了很多像“丰田模式”这样的企业经营生产的经验,而且日本的高科技开发有着很好的传统和基础,这些都是日本重新振兴制造业的资本。因此,日本制造走的是品牌路线。
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国家,我们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及,而劣势也同样很明显,即生产主要以加工为主,对于核心零件生产能力较弱,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意识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制造业还是处在以产品,主要是以价格和规模取胜的阶段。
日本现在提出的战胜中国制造业,也是从树立品牌,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这个角度来与中国竞争。可以说,这场比赛双方并不是同场竞技,因此,胜负,至少在目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专家表示:我们目前能做的,只能是以不变应万变。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从产品的质量抓起,从产品的技术含量抓起,这样,等到我们的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候,可能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竞争才会真正开始。
“中国造”要居安思危
“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与水平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显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但大量的是来料加工,技术含量并不高,我国现在并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缩短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说。
中国企业在坚守国内市场和进攻国际市场时,所凭借的主要优势仍然集中在成本上,即主要是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LG公司的经营人员就说“中国的廉价普及型微波炉(指格兰仕微波炉)比韩国产品的出口单价便宜30%”,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旦日本或韩国或欧洲企业成功移师中国,我们既有的劳动力、地租等优势(这是成本优势的基础)就会很快丧失,此为其一;其二,我国企业在发展形态上,多处于“橄榄型”,即企业发展是沿着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的结构无限膨胀,并将核心放在生产上,格兰仕就反复宣称,要做微波炉和空调的“世界工厂”,而很少将企业在先进的“哑铃型”发展结构状态上,即研发、市场投入大而生产投入小的状态上,特别是研发投入,“中国造”与“日本造”存在着巨大差距,索尼等企业便是我们的强劲竞争对手。
索尼中国公司传媒公关科经理添田武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索尼公司把10%左右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今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他分析道:“技术领先对电视机一类的家电生产厂商的成功至关重要,像索尼开发的贵翔平面电视机对电视机产业造成了革命性冲击,彩电发明30年来,贵翔电视机是首例销售价格真正上涨的电视机,索尼的竞争对手花了3年时间才能复制这种技术,然而到那时,索尼的品牌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竞争者唯一能竞争的就是价格,而降价会降低利润,降低利润又会反过来影响其研发,我们估计,竞争对手需要20%------30%的价格优势才能与我们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造”、“欧洲造”和“美国造”企业,不仅正在将其生产基地移师中国,而且正争相来中国建立研发基地,完善其研发体制,在抢夺廉价劳动力的同时抢夺优秀的中国技术人员。由此,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当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