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沙漠,也要种花
2003-04-29马成兰
马成兰
马丁路德说:“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我仍要在花园里种满玫瑰花。”
那是一种真正的浪漫精神,面对生命的悲怆,自珍自重,不放弃眼前的美丽。
马丁路德如此,今年八十岁的“海上画派”老画家王寿萱,一位陪伴两位残病子女走过生命幽谷的苦命母亲,也如此。
艺术活水,原来痛彻心扉
许多艺术家背后,都有一段痛彻心扉的故事。而这些痛,却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未曾被击败的,就能从中得到滋养,从痛里开出花。这就是尼采说的最动人的“生命血书”吧。
八十高龄的王寿萱,就以生命印证这样的历程。她的画,无论是人物、山水、书法,幅幅都是神气十足,撼动人心,尤以自创的水墨素描人物,原创性和艺术性都令人慑服;而她的生命历程,更是一页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女性的奋斗写照。
十六岁成婚,病娃娃连着出生
王寿萱不到十六岁,父亲就将她许配给他的学生王辛宝,隔年女儿王琳出生,娃娃“立胎”难产,当时的她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娃娃太爱哭了,不抱她哭,抱了更哭。后来才诊断出,原来是难产的手术伤了婴儿,孩子左手臂骨折,直肠破裂,粪便中浸血,导致婴儿严重贫血,疗治了一年多,小娃手可以挥舞了,也不再便血,但不会翻身起坐,这才发觉是软骨症发育不良,后来更导致心智发展迟缓。
两年后大儿子王琦也是立着来到这个世上。好可爱的小男生,但乳香的胎毛里偏有小虫出没,她很害怕,但不得不认真地在油灯下细细地寻找,洁癖的她后来才知道那是头虱。
一种逆来顺受的传统贤良,让她不怨不尤地接受命运,刻意的压抑,委屈自己生而俱来的浪漫天赋,化在贫乏生活里,化在死气沉沉的家室里,鼓舞孩子面对未来。女儿会用手点字认识两三百字,而不会说话,她以为孩子是天才。其实,孩子终生仅能简单照顾自己。
一天吃四次镇静剂的日子
大儿子王琦六岁患麻疹,此时她已衰弱到每日四次服用镇静剂,几乎生趣全无,终日暗自悲泣,医生要她易地疗养,不能再受任何刺激,所以孩子留在家里,由父亲、祖母照顾。没想到王琦的麻疹转成高烧,后来更并发成肺结核性的脑膜炎。
医生宣布生存机会只有百分之二,群医束手,只有她坚持不肯放弃,最后家里断绝经济支援,夫妻因此反目,她只好带着儿子转到贫户病房。儿子不能吃喝,她就边唱歌,边把沾湿的棉花棒放在儿子嘴里,让他不知不觉将水给吸进去。她镇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只要孩子喝的水稍微多一点,她那天唱歌的声音就会大些。
后来,王琦因手术伤及中枢神经,心脏以下完全麻痹,从此终身残障。
画画,是悲苦时光里的花
这样的日子,对一个母亲,每天都是酷刑。
一天早上,没有宗教信仰的她,在晨光初透的时候,站在窗前虔诚地祈求上天帮忙,然后就带着儿子无望地出院。正当心慌意乱的时候,在大陆时认识的大醒法师来到台湾。满心委屈的她见到了法师不禁流下了压抑已久的泪,自此,在法师的引领下,她开始接触佛法。
往后,母子俩住院仍是家常便饭,但住任何医院期间,只要儿子好一点,她就会接他回家,过几天家庭生活,去海边接触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有时孩子高烧不退,医生警告在耳。
就这样,十年、二十年一晃眼过去,她在艰困岁月里,养成随时可画、随手可在任何材质上作画的习惯和本领,无论是纸是绢是油画布,她都能秃笔一支,尽情倘佯山水,仿佛又回到儿时,作画时光甜蜜又短暂,每一刻她都全神贯注,不忍闭眼休息,那是她苦难岁月惟一的救赎。
第一次在中山堂的个展,还是为替孩子筹医药费才勉力举办,但却大受欢迎,就此渐渐奠定在画界,乃至“海上画派”的地位。
人生如梦,也要认真地做
为了儿子的病,王寿萱曾跑遍了台湾大小乡镇,只要听说什么方法有效,她一律接受,种种民间信仰和偏方,甚至很离谱的连兽医用的药都试过了。她永不放弃,连独自深夜到乱葬岗上引灵的事她都准时独自前往,但是儿子的病情仍是每况愈下。
有一天,她又接到医院发的病危通知,王寿萱突然灵光乍现,心中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多年来,她为了儿子求天告地,但从来没有想到过别人,如此念头一转,她决定去和儿子说,“我们不再为自己的病痛祈祷了,我们要赶快为无能祈求的病苦众生忏悔孽业、反向发愿,趁着我们还可以有作为的时候,赶快帮他们做。”这样转念一想,像吃了安心丸。
母子俩决定了,要虔诚地念诵佛经,将功德返向菩提,就算人生是一场梦,也要尽心尽力认真去做这场梦。
(选自台湾《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