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2003-04-29薛谓三
薛谓三
冠心病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往往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疾病复发,二是因个别器官功能无法恢复而导致残疾。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及早做好二级预防。那么什么是二级预防,又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位患者是怎么做的。
病例一:一名50岁的男性建筑工人患急性心梗,治疗3周后心绞痛消失,心电图没有缺血反应,出院回家休养。由于患者体型偏胖,且伴有高血脂、高血糖,医生给他制定的康复目标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并尽快恢复工作。患者按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每天步行从30分钟逐渐增加到60分钟;每周进行3次能增强耐力的登楼梯锻炼,同时接受营养指导,调整了不合理的饮食结构。3个月后患者体重减轻了6公斤,血脂降低,血糖得到控制。病人在家锻炼6周后就重返工作岗位从事半日工作,2周后恢复全日工作。
病例二:一位58岁患冠心病和心衰的女病人,同时患有骨关节炎,因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和缺乏耐力而不能正常生活。这位病人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因病致残。医生让她以每小时1.9公里的慢速每次步行5分钟,心率不超过90次,同时使用橡皮条进行腿部伸展、扶凳俯卧撑或每天爬几次楼梯以增强耐力。6个月后病人的腿部力量增加了50%;运动距离和速度也渐渐增加,生活已基本自理且无劳力性呼吸困难。
这两位患者的恢复状况是比较好的,具体来说,他们做到了科学的、循序渐进的二级预防。
首先,他们没有像有些患者那样,在症状消失、病情稳定以后,依然不敢稍有运动。如果患者继续长期卧床,时日久了,用进废退,各个器官就真的无法耐受轻微运动了,那时再想运动已经为时晚矣。上文所述的两位患者都是从小量的运动开始,让病后久不活动的肌体逐步适应运动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疾病致残的恶果。
另外,有许多患者不敢运动是担心康复锻炼本身会引起冠脉事件(心梗、心衰、猝死)。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最新的心脏康复资料表明,锻炼导致发生心脏停搏率为1/12.2万;心梗率为1/29.4万;死亡率为1/78.4万。可见,积极参与科学的锻炼比之不运动的病人,发生心梗等事件的比率是很低的。但尽管如此,冠心病人在锻炼时,也要严加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必须遵循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的原则,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是很关键的。散步和在家使用脚踏车测力计是首选的运动形式。每周运动2~4次,每次30~45分钟。另外,安排每周3次阻力训练,如下蹲、举重、登楼梯等,以增加病人的肌力。
还须强调的是,运动在康复中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惟一的。因此患者还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必要时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吸烟者应戒烟,因为吸烟是冠心病复发的危险因素;超重者应使体重尽量降到正常左右,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将会大有裨益。
如果有足够的精力,还可以为自己记康复日记,并进行经常性的各项检查。如逐日或每周纪录运动量、心率、体重、腰围、血脂、血糖及耐力的变化,这样就可以长期地、动态地、直观地观察自己的康复情况,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了如指掌。
以上的二级预防看起来有些复杂,但一个可行的心脏病二级预防计划,必然能使多数病人逐渐顺从,而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一切就会变得顺其自然,那么冠心病患者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良好的康复。